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时间:2020-12-29浏览:154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是专题授课制和班级负责制,以信息共享、时空互动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增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实效。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9年,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因此,立足新时代,开展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发挥其协同育人合力,对于深入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宣讲者,是青年系好人生“扣子”的引导者;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虽然两者在工作的理念、定位、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种相同的价值目标也使两者具备协同育人的可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侧重大学新生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实难题与人生矛盾,为适应大学生活积累经验,更为未来建功新时代夯实基础,积淀底蕴。该课程教学目标与辅导员工作目标基本一致,而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内容,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也为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但思政课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重,与学生交流不足,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发现不充分、了解不透彻,上课内容针对性不强、剖析不够或解答不及时,未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多,对学生的了解比思政课教师多,问题意识更强。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将辅导员吸引进思政课教学队伍中,参与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这也是两者开展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路

  2.1基本定位:双轮驱动,殊途同归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价值目标都是要实现立德树人。但在现行的体制中,两支队伍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互有优劣。而要实现优劣互补,取得1+1>2的教育效果,则必须实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在工作思路、方式方法、载体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达到双轮驱动、殊途同归的效应。

  2.2基本模式:专题授课制,班级负责制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集体备课,分别授课或联合授课,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具体而言:在备课环节,先由辅导员深入大学生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虑所惑;然后,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关注点,共同讨论和确定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精选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案例,并建好思政教育案例库,用“活案例”讲透“大道理”,用“小故事”回应“大困惑”,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对理论的信服力。在授课环节,两者再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分别承担(或联合承担)各自适合讲、善于讲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内容、方法的精准匹配。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辅导员可侧重选择与自己日常工作关联性较大的内容,比如适应大学生活、择业观和创业观等专题;思政课教师则可侧重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律等理论性较强的专题。期末时,两者根据自己所教专题授课情况,共同评价学生期末成绩。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以班级为单位,协同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比如,鼓励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队指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比如“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精准脱贫攻坚活动、红色体验式教学活动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服务社会,并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认同。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将实践成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带回课堂,比如视频、图片、文字等,开展实践成果展和交流分享会,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发展能力,又能将鲜活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让教材内容变得“立体”而“丰富”,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2.3基本形式:信息共享,时空互动

  信息共享:强调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资源共用、互通有无。相较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一般分管着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了解较多,可以很好地将专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把光荣的校史、杰出的校友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思政课的案例库,讲好身边的故事,诠释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时空互动:强调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教学平台,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如QQ、微信、学习通等,做好课前、课后的反馈交流。通过线上自主学习、朋辈互助学习、线下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整合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延展学习时空,增强与老师的深度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机制

  3.1完善组织管理机制,理顺协同育人权责

  要加强两支队伍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取得1+1>2的合力育人实效,必须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将两支队伍纳入同一机制进行管理、考核评价,明确两者的权责义。例如,探索将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履职评价等纳入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体考核、一体晋升体系;持续畅通两支队伍双向交流的渠道,探索将持续三年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的辅导员转岗为思政课专任教师,实现有效流动;探索开展交互履职模式,精选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到各院系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或到学生工作部门、校团委挂职,将青年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形成教学合力[3]。

  3.2深化平台共建机制,拓展协同育人渠道

  深化育人平台共建共享,是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实效的重要渠道。一是实现课堂教学共建。开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谋一堂课、共研一专题、共享一教案、共上一门课活动,集合思政课教学各方因素,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推动实践教育共建。建立两者联动合作机制,将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日常教育之中,在开展活动、组织实践中提升教学效能。三是力促网络教学共建。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慕课等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四是引导课题研究共建。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理论与实践的联合项目研究,提升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科研育人。

  3.3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但如果能够构建长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共有或共用的方式使资源稀缺方获得所需资源,比如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而使双方实现“共赢”。例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发挥其专业优势,同辅导员一道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关爱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同时,将这些鲜活的事例带进课堂,也能增强理论教学的感染力。例如,建立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集中理论学习制度等,探讨教学难题、教学方式方法问题,集中集体智慧,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建言献策[4]。

  3.4健全绩效考评机制,保障协同育人实效

  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就是要通过科学设定考核目标、考核指标、考核方式,实现既能促进两支队伍通力协作,提高合力育人实效,又能激励两支队伍积极探索合力育人模式,保障合力育人模式长效开展。一是科学设定考核目标,将立德树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采取量化、细化等措施,将两支队伍的考核目标统一;二是科学设定考核指标,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具体分工和操作方法,将课堂理论教学、课后实践育人、线上线下疑问解答等指标积分化,使考核更具体,激励更有效;三是科学设定考核方式,充分参考督导评分、同行评价、学生反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由学校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王宇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9(04):10-12.

  [4]王秀玉,何正玲.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模式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98-100+103.

  作者:谢文娟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如何通过教育缓解收入不平等 下一篇高职院校艺术素养类课程设置策略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