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优势

时间:2021-03-20浏览:207

  为顺应新时代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发展要求,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人文教育。从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在教学环节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安排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借助外语教学法,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等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人文教育实践,以期探索适用于高校通识课、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优势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教育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所有课堂都要有育人功能,把“立德”和“求知”课程发展观相统一。[1]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效。[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不全面的,“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将起到补充作用,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和发挥高校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作用,以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3]外语教学本身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大学英语课程将是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很好平台。这门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外,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大学英语所具有的“课程思政”人文教育优势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及强调如何去做人。[4]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涉及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题材[5],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人类世界,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课文主题抒发个人情感,培养人文情怀。语言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的教育[4],它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语言载体,各种生活情景和场合都可以展现在学生眼前,课本的人文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印象,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意识,加强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育具有感官性,它锻炼、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教学过程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下学习语言知识,锻炼语言能力,同时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4]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借助课程资源,取得实质性的思政教育效果,达到“课堂思政”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教育实践

  (一)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把人文素质培养有机融入教学目标中[6]。课文“ThePickleJar(爸爸的泡菜坛)”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新词汇、句型、语法、句法、语言表达等语言知识;能力目标旨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本节课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归纳文本主旨大意,捕捉文中关键信息,理解细节的能力;情感目标强调让学生深度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中领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深厚,作者通过细腻的英语描写展现了无私的父爱,父亲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以及作者对父爱和这种宝贵精神品质的传承。“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强调依据课文的主题思想丰富、充实情感目标的内容,并且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融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带动。比如,教师颠倒先教单词后看课文的顺序,让学生先阅读全文,试着归纳文章大意,以文中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其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单词、句法、句型等。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找出体现父爱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思考为何父亲生活艰难却坚持要往泡菜坛储存硬币等问题,帮助学生领会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二者协同发展。

  (二)善于在教学环节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教材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中。备课时,依据教学目标反复斟酌、思考、挖掘教材背后的思想政治元素,找到教材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新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单词、句子时,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义讲解中。比如,句子“Dadwouldemptyhispocketsandtosshiscoinsintothejar.”中的“empty”一词,它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在本句中用法是及物动词,意为“倒空;腾空;掏空”。父亲并没有把口袋里一天辛苦工作所赚的钱留给自己,而是毫无保留地掏空储存到泡菜坛里。“empty”一词很好地体现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内心的坚韧。对动词“empty”进行人文色彩的讲解,不仅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的词汇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细节处所蕴含的人生寓意。在句子“Theylandedwithamerryjinglewhenthejarwasalmostempty.”中,作者用形容词“merry(欢快的;欢乐的)”来描写硬币落入泡菜坛时发出的声音,坛子几乎是空的,里面储存的硬币很少,但是作者却认为这种声音欢快动人,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作者。而坛子是希望的象征,即使处在艰难的环境中,“我”和父亲还是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父亲对于能让“我”上大学充满信心。坚持往坛子存硬币,总有一天坛子会满的。把“merry”蕴含的人文知识与单词的讲解相结合,浸润式引导学生对待生活应持乐观的态度,遇事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等。句子“ThefirstChristmasafterourdaughterJessicawasborn…”中的重点动词“born(出生;出世)”蕴含着传承爱的人文精神。父亲的精神品质、父亲的爱将由作者传递给出生的孩子,这份爱,这份坚韧,这份希望将会一代代地得到继承与发扬。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对爱的传递与传承是一样的。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除了总结重难点知识外,还要强调课文体现的主题思想。课后,让学生思考为何父亲坚持存硬币让作者上大学这一问题,并用英语做好总结,使课堂上的人文教育作用更加明显。教师在有意中传输,学生在无意中接受。通过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人文意识。

  (三)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为了讲课的效率,教师一般通过生动的口头语言给全班学生传授知识,但适当组织其他教学形式会取得更好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基于课文中的人文教育主题,教师搜寻与之相关的中国故事,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延伸课堂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孟子小的时候他母亲为了让他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不辞艰辛带着他迁居多次,从而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父亲与孟子的母亲做法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鼓励学生使用新学习的单词、语法、句式进行交流,可以中英文结合,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精神,引领他们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课堂上,要求学生以个人的形式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把讨论后的感想写下来以掌握学生对词汇、语法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把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融入教学话题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四)借助外语教学法实现“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教授外国语言的课程,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培养需要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外语教学方法。在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复杂的句型结构或抽象的概念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以教材中的课文“ThePickleJar”(爸爸的泡菜坛)为基本阅读材料,教师用母语来讲解词汇、句型、语法等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教师挖掘出语言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把“深沉的父爱、乐观的生活态度、爱的传承、知识的重要性”等人文思政教育内容寓于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传统教学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传授知识的效率,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及潜移默化下思政教育内容的汲取。但是仅仅通过课堂讲授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交际法安排学生就时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真切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与本节课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比如,就读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陈欢趁上网课的间隙身体力行摘樱桃去卖,替家里唯一经济来源的父亲减轻生活的重担。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扮演,把这一幕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从课文的故事“父亲存钱供‘我’读大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大学生帮父亲减轻生活重担”,两者相呼应,加深学生的印象,无形中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角色间的交流,必要时可以中英结合,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同时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法,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培养其“课程思政”人文素质。

  (五)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评定学生的“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时,着重运用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精神面貌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要求学生每两周提交一次简单的英语书面报告,比如,“这段时间,你最想评价的一位同学,为什么评价他,运用最近学过的英语知识简要说一说,100字以内;此外,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简要做个总结。”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把这些数据记录到学生网络电子档案袋里,根据其思想素质的进步程度把它纳入到期末总成绩中。通过完成简单的英语报告,学生会逐渐关注到同学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这本身也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进一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实效,高校通识课、专业课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大学英语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基础课程,具有“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把思政理念寓于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贯穿课程执行的全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课程思政”人文意识,做到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4]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7-119.

  [5]蔡基刚.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7(1):26-29.

  [6]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作者:马永辉 刘焕华

  推荐阅读: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下一篇互联网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服务内容

如果您有自己的问题
点击这里 直接找学术顾问沟通

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