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精准就业指导策略

时间:2021-03-04浏览:135

  本文基于对山西农业大学2016级459名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诸如就业形势认识模糊、就业岗位选择盲目、城市就业倾向强烈、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就业意向误区及其成因,提出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要给予精准指导服务、强化职业价值教育、加强就业心理引导、增强就业指导本领等建议,以更好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意向误区。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精准就业指导策略

  [关键词]就业意向;就业指导;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

  大学生就业意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影响就业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和就业选择。基于此,笔者以山西农业大学2016级459名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梳理了学生就业意向的主要误区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以匿名问卷方式进行,内容涉及就业形势认识、就业岗位选择、就业地域选择、就业自我评价以及就业指导情况等,共收到农学、动物科学等8个专业应届毕业生填写的有效问卷459份。被调查学生中,男生217人,女生242人;农村生源学生292人,城镇生源学生167人。

  (一)就业前景认识模糊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能否做出清晰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大学生是否会进行充分有效的就业准备。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较为清晰的判断,感受到严峻的就业形势(见表1);不过,从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持“一般”心态(见表2),这在更多意义上表现为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模糊认识,会影响择业就业判断。

  (二)就业岗位选择盲目

  就业岗位选择是大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表现之一。61.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就业(见表3),就业岗位选择偏向工作的稳定性。59.0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继续考研深造。结合平时就业指导工作掌握情况看,盲目跟风考研占有一定比例。

  (三)城市就业倾向强烈

  被调查学生更趋向于选择省会及较大城市,选择到乡镇基层就业的仅占6.51%(见表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迫切需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大学生返回到乡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四)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出积极的就业准备,不过也有部分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做出准确判断。56.6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是目前欠缺的主要素质(见表5),优劣势分析存在误区,对所学专业不自信,这样易造成学生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而丧失就业机会。[1]同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近半数同学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见表6)。这样的状态,造成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从而错失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就业意向误区的产生,是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仅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来探讨。

  (一)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高校给予的精准性就业指导服务较少,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错位的现象。第一,就业前景辅导缺位。高校对大学生所学专业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指导存在缺位,从大学生希望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中也可以看出,他们需要所学专业的行业形势分析(见表7)。第二,就业服务内容缺位。应届毕业生需要给予求职技巧培训、就业心理咨询、政策法规介绍、职业岗位分析等多方面的帮助(见表7)。而高校难以及时给予有效帮助。第三,就业意向指导缺位。学生就业引导上存在泛泛而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围绕学生需求这个中心来开展,不能对学生就业意向产生积极影响。

  (二)职业价值引导不到位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有着重要影响。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然而这一职能作用发挥有限。从调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详细规划(见表8),因而对行业和职业选择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二,职业理想价值教育缺失。大学生就业意向表现为关注就业岗位的舒适度、稳定性和经济因素较多,多将前途和事业的长远追求转化为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的具体要求。[2]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价值教育引导迫在眉睫。第三,强农兴农情怀教育不足。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连续多年呈现出“一边大学生协议就业率低,一边涉农单位招不到人”的就业怪象。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事农”的现象较为普遍,迫切需要转变。

  (三)就业心理辅导不到位

  在缺少必要的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情况下,大学生极易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预期。一方面,就业心理指导较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高校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关心安慰,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有着明显效果。然而针对毕业生开展的就业心理指导活动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不够。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和活动较少,学生没有掌握通过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工具来做出自我评价,难以找准自己的优劣势和职业定位。[2]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抱有悲观情绪,表现为就业预期过低,不利于找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四)就业服务本领不够强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需要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本领。一方面,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待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所学专业各异,缺乏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无法较科学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作为支撑。辅导员队伍多是走出校园、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少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加之所学专业与所辅导学生的专业差异性,也造成了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认识不透彻,无法从社会发展需求层面就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建议。

  三、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对策建议

  高校应给予大学生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和择业就业观念。

  (一)了解学生需求,给予精准指导服务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断细化服务措施。第一,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针对学生需求,开设各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研判、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心理、就业创业政策法规、行业职业岗位分析等内容的讲座,采用分专题讲授的形式,由数名就业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分别准备不同专题内容。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优秀校友举办相关讲座。第二,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就业需求,有的放矢地给予专业指导服务。以山西农业大学某学院为例,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培训和组织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档案、明确就业方向,辅导员持续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跟踪指导,为学生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和持续开展个性化指导夯实基础。第三,关注学生就业意向动态。每学期组织开展就业意向调查,掌握学生对就业地域、就业岗位、就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针对掌握的问题及时组织专题讲座或“一对一”辅导等,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结合学生特点,强化职业价值教育

  注重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第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专业、生源、性别、地域不同的大学生,既要给予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要给予针对性职业生涯个别辅导,帮助大学生对自身优劣势等做出研判,及早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第二,加强职业价值观念引导。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职业价值教育内容,推动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变。[3]当前,要挖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迹素材[4],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第三,加强学生“三农”情怀教育。挖掘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生动案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培养志存高远、服务国家的就业目标,[5]引导学生树立到乡村基层建功立业的价值取向。

  (三)掌握学生心理,加强就业心理引导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第一,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品质。帮助大一新生熟悉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尽快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大二、大三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四学生解答就业困惑、开展模拟招聘、掌握应聘技巧、增强抗压能力等[6],克服就业心理问题。第二,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将日常思想政治、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相结合,利用日常交流沟通、专题讲座、精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对自我性格、能力水平、职业倾向等做出判断。第三,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咨询。组织就业心理辅导、团体就业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解读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缓解学生就业的消极情绪。针对就业心理困难学生,加强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除就业心理困惑,积极面对就业。

  (四)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指导本领

  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全系统培训的工程。第一,强化就业指导能力培训。建立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培训计划,加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学、就业信息搜集处理、职业咨询与辅导、就业调查研究、行业形势与就业前景分析等综合能力,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就业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相结合的能力。第三,丰富实践指导经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组织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就业岗位状态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形势。强化与已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回访指导,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和已就业学生的建议。帮助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从社会汲取就业经验,帮助大家总结之前的工作,为更好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正龙,李淑娜.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0):75-77.

  [2]李鹏,郭志远,王秦俊.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误区分析与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7):52-55.

  [3]刘建华,潘建波,乔鹏帅.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学校就业服务调查——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32-36.

  [4]陈建帮.抗击疫情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J].2020(06):38-42,53.

  [5]蒋利平,刘韧,聂建晖.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2-85.

  [6]周利娜,殷国聪,亓官石.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就业意向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23):40-45.

  作者:张婷 原阳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自闭症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 下一篇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