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在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效果,为探索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1287名河南省某高校2014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同伴教育3种模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所有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及艾滋病相关行为。结果健康教育活动前,回收有效问卷1253份,回收率为97.36%,健康教育活动后,回收有效问卷为1233份,回收率为95.80%,包括专题讲座组400人、同伴教育组424人、自主学习组409人。健康教育活动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知晓率(90.43%)、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91.57%)、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82.40%)均高于健康教育前(76.94%、78.29%、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活动后,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的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均高于自主学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并应积极扩展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等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艾滋病;大学生;健康教育
现阶段,性传播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传播模式也从高危人群或特殊群体向普通人群扩散。在校大学生处于性观念的形成阶段,由于性行为活跃、相关性健康知识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等原因,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1-2]。因此,在校园内强化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在懂得自我保护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扩大宣传,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校园内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手段颇多,既有传统的专题讲座、宣传材料发放、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主题班会等宣传手段,也有网络教育、短信、微信或微博/信息推送等新兴媒介。但由于各种宣传手段的关注度和覆盖面不同,取得的健康教育成效也存在一定程度差异[4]。为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校以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同伴教育3种形式为主,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以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2018年9月抽取河南省某高校6个院系18个班级的1287名2014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具体抽样方法为:第一阶段以院系为单位,在全校随机抽取6个院系;第二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在每个院系中各随机抽取3个班级,所抽中班级中的全部同学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673人,女生614人,年龄16~20岁,平均(18.25±0.38)岁。1.2方法以院系为单位,将所抽中的18个班级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同伴教育3种模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自2018年9月开始至2019年7月结束。⑴同伴教育组是在班级内选取3~5名乐于奉献、服务意识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社交能力的学生志愿者集中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学生参与式教学为主的艾滋病宣传活动。⑵专题讲座组主要是由校内艾滋病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疾控中心和省传染病医院工作人员、校医院医生组成专家小组,以专题讲座形式到班级内开展一年4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⑶自主学习组完全由学生利用日常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或报纸阅览、宣传栏及其他校内可获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渠道进行自主学习。1.3观察指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照WHO、国家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调查问卷内容,结合专家的意见自行设计“高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及艾滋病相关行为[5-6]。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到班级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1.4统计分析运用Epidata3.1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3组间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α=0.05/3。
2结果
2.1基本情况健康教育活动前,发放问卷1287份,回收有效问卷12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36%;健康教育活动后,发放问卷1287份,回收有效问卷123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0%,包括专题讲座组400人、同伴教育组424人、自主学习组409人。2.2健康教育前后研究对象艾滋病认知情况的比较健康教育活动后,艾滋病知晓率(90.43%)、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91.57%)、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82.40%)均高于健康教育前(76.94%、78.29%、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33种健康教育模式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比较3种健康教育模式对研究对象艾滋病认知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的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均高于自主学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校园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在校大学生因生理发育特点,处于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对婚前性行为或同性性行为等“新鲜事”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认同性,使他们面临着艾滋病的现实威胁[7]。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前艾滋病知晓率为76.94%、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为78.29%、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为74.94%,对艾滋病认知还十分欠缺,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后研究对象艾滋病知晓率(90.43%)、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91.57%)、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82.40%)均显著性高于健康教育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8],说明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促进正向态度和正向行为向良性改变。目前,各高校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都尽可能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也认同和鼓励不同宣传教育模式的开发,旨在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本文研究的3种模式,同伴教育组和专题讲座组艾滋病知晓率、艾滋病正向态度占比、艾滋病正向行为占比均明显高于自主学习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8],说明专题讲座组和同伴教育组的总体效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相比自主学习组,同伴教育有一定的学生组织管理,而且可以面对面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而对于专题讲座,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这两种健康教育模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9]。因此,在校园内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要强调广度,更要注重深度,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要发展和利用好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大学生宣传活动阵地,充分调动学生和专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培育学生防治艾滋病志愿者组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同伴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10]。总之,通过在大学校园内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防艾”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扩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途径和模式开发,促使被动性宣传向主动学习性转变,充分发挥大学生和专业人员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参考文献
[1]吴梦瑶,张韬.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12):1341-1346,1353.
[2]周晓燕,尹承东.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及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20,34(3):174-176.
[3]王文倩,周建芳,蒋悦.中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Meta分析[J].预防医学,2019,31(12):1233-1240.
[4]静香芝,赵玉霞,郝艳红.信阳市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艾滋病知识干预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2):109-111.
[5]李利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7):22-23,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卫办疾控发[2007]92号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S].2007-05-25.
[7]孙建平,唐雪莲,曹宁校.南京4所高校大学生性病和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9,28(3):146-148.
[8]夏卉芳,王毓,刘成,等.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及干预模式探索[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25(2):189-190.
[9]林晶晶,马睿,卜东东,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校医,2019,33(5):382-384,400.
[10]张北雁,刘庄,吴振,等.某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调查及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1):62-65.
作者:姜峰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