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就业指导对策

时间:2021-02-26浏览:114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的深入实施,离开民族地区到内地求学的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使得民族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事关地区和谐稳定,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本课题通过分析卫生类专业民族生的就业现状和原因,提出引导民族生前往基层就业的思路和对策,为解决民族生的就业难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就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基层就业;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就业指导;对策

  1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就业现状

  1.1就业率高,对口率低

  课题组所在的职业院校自2010年招收西藏及青海地区民族生以来,已有7届民族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每年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及以上,其中2013届、2016届和2017届的就业率更达到100%。然而,这样可喜的就业数据背后,就业对口率平均只有56%。这个结果不仅打击了很多在校民族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削弱了民族生报读卫生类专业的热情。

  1.2一线城市就业的愿望强烈

  很多民族生不远千里求学,就是为了能摆脱偏远地区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他们想留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文化差异、社会需求和民族生自身竞争力等因素使民族生毕业后很难在一线城市就业。一味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就业期变长、就业成本变高、就业难度增加等压力下,使民族生的就业只能跳出专业圈另选他路。

  1.3就业层次单一,收入水平较低

  受卫生类专业的局限以及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民族生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岗位十分青睐,而对普通企业的认可度较低。为了进入这类单位就业,民族生往往愿意接受低收入、专业关联性不高且发展前景不大的职位。这使得一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综合水平较高的民族生被埋没,才干得不到施展。

  2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就业原因

  2.1就业观念传统保守

  民族生及其家庭的就业观念之于普通学生及其家庭更为传统保守,他们一般把就业聚焦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正式编制岗,缺乏对目前就业形势、现状及政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导致家长难以在就业问题上给予民族生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及决策的帮助。同时,对一线城市的向往、期盼和眷恋的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民族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基层就业项目往往不在他们的“选择清单”上。

  2.2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

  全国高校“广开贤路”,读大学的门槛大大降低,换来的却是就业压力的激增。由于政策的照顾,民族生在校期间即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也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大潮中,民族生自身的劣势就很容易显现出来。汉语、英语能力普遍低下,电算化能力低下、小圈子意识强烈,风俗习惯差异等种种因素,让高层次就业单位把民族生拒之于门外。这种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会对民族生就业的信心造成一定打击,制约了他们后续的发展。

  2.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尽管在校期间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民族生从课程当中获得的生涯规划意识、求职技巧等知识是很有限的。课程未能针对民族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基础的特殊性,结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出发,以基层就业为导向地构建系统的、为民族生而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使得民族生难以获得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技能。

  3就业指导对策

  3.1宣传入脑入心,树立基层就业意识

  民族生基层就业的推广必须从宣传入脑入心开始。宣传不仅能够让民族生了解基层项目提供了平台,还可以加深民族生对基层工作的了解,从而树立民族生到基层就业的观念。3.1.1基层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鼓励和引导高效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到基层建功立业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等已经成为当前高效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基层就业,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3.1.2基层就业政策梳理2016年,《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在平台设置、培训力度、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就业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确保基层就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2017年,《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计划在未来十年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职业发展、管理服务等扶持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基层青年人才队伍。2018年,选调生报考与实施方案改革正式启动,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与基层工作队伍的合力作用,政府部门对基层就业从事事业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毕业生提供优惠保障,提高了此类岗位的吸引力和就业对象的信心。2019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畅通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计划衔接力度,合理规划大学生基层就业发展的出路。3.1.3基层就业类型梳理

  3.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习近平同志曾讲过:“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民族生基层就业的内驱力。以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重要论述的内容指向与价值意蕴来武装民族生,以思政大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题党日团日、企业宣讲会、就业指导沙龙、心理咨询等活动为抓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民族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卫生类专业民族生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意识到基层单位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3.3以赛事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基层走进基层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特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通过赛事活动引导民族生走进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理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组织民族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广泛宣传优秀先进的参赛作品,唤醒民族生的学业生涯管理与就业自助意识,提升民族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对于涉及基层就业的参赛作品,适当予以倾斜鼓励,从而起到树立先进典型、宣传推广的作用。

  3.4树立基层就业典型为标杆

  重视基层就业民族生在毕业后的跟踪、引导和再教育问题,了解掌握他们在毕业后的动态,在时间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邀请他们回母校开展经验分享会,将基层就业的工作表现、党性学习、组织生活等积极理想信念传递给在校生,开展帮扶教育工作,发挥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发展典型。综上所述,对于民族生而言,听着熟悉的乡音、踏着熟悉的乡土、带着扎根祖国振兴乡村的情怀投身到基层,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成才;对于基层而言,招纳对基层情况熟悉、有专业能力的民族生为基层注入新的活力。卫生类专业民族生与基层的结合,是新形势下促进民族生就业的双赢之举。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高校民族学生就业问题浅谈[J].高职教育研究,2016,35(26):163-164.

  作者:谢新莹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不孕女性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下一篇药品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安全干预效果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