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提升策略

时间:2021-02-03浏览:181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融合,用“互联网+”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场变革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很多高校面临更大挑战。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在全国高校掀起一股热潮。软硬件基础设施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等方面将何去何从?本文以某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地方高校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主要对策。

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提升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和知识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学习者发展和教育变革等理念的形成,学习环境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将更加强劲地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朝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1]。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切入点,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引领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2]。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和创新要素,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对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进行改革和培养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面对的新课题。本文以某一所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据,结合采集“平台”历年教学数据,分析和研究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对策。

  1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

  1.1多媒体教学应用技术总体偏低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最早、普及最广的一种教学手段。有研究显示,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3],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常态。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是把多媒体教学代替粉笔和黑板,播放的PPT甚至就是教材的翻版,按PPT照屏授课,依旧是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授课模式。

  1.2教师应用“平台”的积极性每年有递增,但总量偏低

  截止至2017年底,(以某地方高校为例)通过采集和分析的“平台”历年教学数据,发现自平台推广应用以来,教师登录的平均次数和平均在线时长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见图1平均登录次数和平均在线时长:教师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数量和访问率偏低。截止2017年底,系统共导入3324门课程,课程资源添加相对完善的仅有100多门,所占比例为3%。见图2近三年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在资源相对完善的100余门课程中,教师历年累计登录次数100次及以上的仅有9人,10次及以下的11人。具体情况见图3教师累计登录次数:

  1.3课程的访问量偏低

  分析资源建设相对完善的100多门网络课程的访问量发现,截止至2017年底,访问量最多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累计访问量为13464人次;最少的是管理伦理学,访问量仅为22人次。课程访问量为万次以上的仅有一门,千次以上的有三十门。每年在校学生约为1.5万人,学生访问网络课程次数总体偏少。通过分析此高校历年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数据,调研某些兄弟高校信息化教学运用情况,了解到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总体偏低,普及度不高。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全面推广应用的工作任重道远。

  2制约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

  2.1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教学理念亟待转变

  与传统教学不同,信息化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老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发展。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和应用,这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挑战。如果缺少奖励制度和监督机制,老师们很难,也不愿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2.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化技术,还要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学科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的优缺点,通过对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数字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实施教学整个过程。整合课程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电子读物、录制视频等收集和获取各种电子教学资源,然后再对其进行整理、整合、加工和处理,最后再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教学环节、教学课件、测试环节和课后互动等课堂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并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在信息化社会,随着通信技术的兴起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教师职业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是教师在实践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实现技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它反映了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者融通转化的能力[4]。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投入与自己专业知识无关的额外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如果不制定有效的制度激励和强制措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很难有根本性的提高。

  2.3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机制有待改善

  高校信息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实践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一般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组织制度等因素。硬、软件环境直接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现有的硬、软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老旧多媒体设备升级更新不及时、多媒体教室环境过于简陋、无线网覆盖不到位和技术支持力量薄弱等教学环境因素。除硬、软件信息化教学因素影响外,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如职称晋升、津贴核算、评优考核、各类奖励等方面都缺少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评价机制。如此一来,很多教师不会关注和关心信息化教学,也不会耗时耗力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那些对信息化教学抱有一腔热情的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开展教学,但谁又能保证,他们可以坚持多久呢?

  3提升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策略

  地方高校在推行“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不仅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还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基本保障和技术支持。

  3.1完善和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在教师职称晋级、评优、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应增加信息化教学及网络在线课程建设相关内容的指标因素,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3.2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和进修制度

  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参加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师主动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必需软件第6期刘玉艳:地方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151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设计、制作课件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每年新入职教师,把“信息素养”作为一门必选课程列入岗前培训必修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5]。

  3.3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信息化教学硬、软件环境要求

  加大经费投入,及时更换升级陈旧教学仪器和设备,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提升出口带宽和其它信息化教学配套软硬件系统,为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及师生互动提供基本保障。

  3.4配备信息化教学技术咨询室

  选派和增设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指导老师或设置信息化教学技术咨询室,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快捷、及时和便利的技术支持服务。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设置一个技术咨询和指导室,不仅可以及时解决老师们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教学的热情。

  3.5设置信息化教学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和奖励信息化教学取得明显效果的老师。每年通过“送出去”或“请进来”的形式,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班。让教师走出校门,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推广效果,学校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次信息化教学水平评选活动,并适当奖励那些信息化教学取得明显效果的教师。评选活动会进一步激励更多的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信息教学课程覆盖率和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4结论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为突破口,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引领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全国很多高校已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如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MOOC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改革。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制度、机制、经费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积极探寻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对策,以应对“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应辉,刘永贵,王娜.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2000-2010年度报告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2011(11):13-15.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3]田生湖,赵学敏.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37-40.

  [4]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2014(10):31-36.

  [5]程琳.基于JITT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496-1500.

  作者:刘玉艳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下一篇现代生活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