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附小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坚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真实成长,从而形成了附小智育发展基本的主张———“现代生活·情生智长”。基于这一教育主张,根据“学生事大”的基本立场,明确提出了附小的课堂教育主张———“现代生活·情智课堂”。数学学科也应体现生活教育的内涵,从目标与教学设计上落实“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理念。
关键词:现代生活教育;情智课堂;思维激活
一、现代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教育”是杜威先生提出的,陶行知先生在其基础上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即生活即教育(起源论)、社会即学校(场所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三大原理,并提出包括行知合一、手脑并用、教学相长等五大主张教育主张。“现代”是相对于古代、近代、当代的一个时间概念。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生产生活的形式与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走进了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及社会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现代生活教育是对生活教育核心内涵的继承与创新,表现为:因现代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好而教育。川大附小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支持和激励教师上“有学校思想、学科主张、个人风格,并能充分激活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课;通过架起知识的意义价值与儿童生活世界意义之间的桥梁,将学生群体引入到一个道德的、充满情感生机和思维活力的课堂学习时空场中,实现课堂在“儿童感、生活味、思维度、创新性”等四个维度价值的真正落实与真实生长,从而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精神健康与个性自信,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好奇心、生活力、创造力”的协调成长。基于此,我们提出学科主张与个性风格在充分激活师生情感生机和思维活动中共生,课堂在师生活动中达成“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价值追求,学生在学科教育中“健康、聪慧、自信”地个性成长。具体化为十二个关键字、六个方面:1.立足。立足现代生活教育基本立场———“教育,从儿童出发”。2.聚焦。聚焦附小现代好课标准———“吸引人、激发人、生长人、走出人”。3.落实。落实附小课堂核心要素———“生活味、儿童感、思维度、创造性”。4.优化。优化课程标准的生活化实践一体建构———“课堂、活动、空间”。5.实现。实现附小教育综合育人诉求———“可检测的学业质量、可观察的综合素养、可持续的动力”。6.促进。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好奇心、生活力和创造力”。“现代生活·情智课堂”是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注重情商培养和智商开发的课堂。“情智课堂”的关键落在“情”与“智”。“情”是指情绪与情境、情趣与情意、情志与情怀;“智”是指方法与智能、习惯与智能、思维与智慧。以情激情,以智激情,情智相生,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升华,促进师生情智共生共长,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二、把握“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目标
数学学科的“现代生活·情智课堂”,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萌发关于数学学科知识发生和发现、模仿和追求的兴趣。通过数学学科的“现代生活·情智课堂”,形成学生的数学学科观念,养成数学交流的能力,成为附小“生活家”。能初步运用一种简约、准确的学科语言来接受和表达思想,不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基本素养。通过数学学科的“现代生活·情智课堂”,养成应用数学学科的意识,初步具备应用数学学科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三、“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数学教学环节
生活情境、情智驱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创设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各种具体情境,如日常生活情境、实验情境、习题情境、视频图片情境等,以设问、引问、追问、曲问、反问、驳问等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建构、情智共生———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情境性。学生最终学会思维,不是教师教会他们,而是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教师所能做的只是促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或经验能力自主感知、体验,获取关键信息,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进而发现、生成新的概念、结论、规律,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得到”的成功体验。生活直观、情智测评———利用精选、精编巩固练习,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反馈学习达成度。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或全班展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情智水平。拓展延伸、智慧提升———在自主测评基础上,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规律”,上升到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新情境陌生问题的迁移变通能力。
(二)“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角的度量(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一)”。【教学内容分析】“角的度量(一)”这节关于度量的概念课,是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期第二单元“线与角”单元的知识。在所有版本的教材中,只有北师大版本教材将角的度量分成了“角的度量(一)”和“角的度量(二)”两课时,为什么会这样编排?纵观整个小学数学关于测量的教学体系,角的度量应该算作测量板块的最后一节概念课,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之后,进一步体会角的度量,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学习主体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有长度、面积、质量等度量经验,但并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体系,而且角作为一个非封闭图形,它的可观可感性于儿童而言较之差异教育:教育优质均衡的区域攻关长度和面积等要模糊许多,所以本节课要在沟通长度、面积、角度的测量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角的度量到底是量什么、用什么量、怎么量,从而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方法类推的能力。【课前慎思】何为度量?度量,即测量,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尽管学生已有长度、面积、质量等度量经验,但并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体系。从已有的测量经验出发,迁移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无论是长度测量中的“短线量长线”,还是面积测量中的小面量大面,抑或是角的度量中的小角量大角,其实都是小单位堆积成大单位的过程,也是化长线段成短线段、化大面积为小面积、化大张口为小张口的过程,如此一来,不正是度量的本质所在吗?厘清了度量的本质,怎样呈现这节课堂教学?适合儿童的,就是最好的!“角的度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均属于度量性概念,而度量性概念教学有一定的共同性特点,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知识方法的迁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角作为一个非封闭图形,它的可观可感性于儿童而言较之长度和面积等要模糊许多,如何建立孩子头脑中角大小的模型?利用估计———度量———调整———再估计———再度量———再调整的活动,从1°到10°,从10°到20°、30°,再到60°、45°,学生在估计角的大小中再一次认识这些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且可观可感的角并感受其大小,有了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对角大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估计角大小的眼光也会越来越犀利,角大小模型的建立应该在儿童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节利用已有经验唤起迁移知识的课堂,一节带着学生纵观数学测量体系、迁移方法的课堂,一节立足于儿童现在、着眼于儿童发展的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儿童·数学”立场的课堂。【教学目标】1.学生在借助长度和面积的测量经验中去经历度量角的过程,从而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并且认识角的度量单位。2.在自主探究度量角的过程中,了解1°角有多大,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利用估计———度量———调整———再估计———再度量的活动,学生会估计生活中角的大小,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角大小的模型。3.在沟通长度、面积、角度的测量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方法类推能力。4.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难点】借助长度、面积测量的经验,探索角度量的方法,体会角度量的本质。【学习方式】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准备】学习单,直尺,10°、20°的小角卡片、PPT课件。【教学环节预设】1.生活情境、情智驱动(1)由“量”字引入,回忆生活中量过什么。(2)回忆长度、面积测量时最原始的测量方法。(ppt演示)引出“短线量长线、小面量大面”的已有知识经验。(3)刚刚我们回顾了“用短线量长线、小面量大面”的测量方法,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4)我们用短线量了长线,用小面量了大面,这两种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这样的经验,我们可以怎么量它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明确无论是量长度还是量面积,都是在用小单位堆积成大单位。引导学生能够将这种思想方法迁移到角的度量上。(设计意图:唤醒儿童已有的度量经验,为本节课的新知做好铺垫工作)2.自主建构、情智共生(1)引出课题:我们都知道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那怎么量呢?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试角的度量吧。(出示课题:角的度量)(2)活动一:测量角1的大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活动方式:同桌合作,用小角量一个60°的角。学生汇报:①我是怎样量的。②量的时候注意了什么。明确角的度量要用统一大小的角来进行。(3)活动二:用统一大小的角,再次进行度量。活动方式:同桌合作,用教师提供的统一大小的小角来度量刚才的这个60°的角。学生汇报:明确用作度量工具的小角,越小越精确。(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并感知1°角的大小。①PPT呈现: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叫作1°。②动手剪1°的角,感知1°角的大小。(5)沟通长度、面积、角三者的度量方法和度量单位。(6)利用1°,认识周角、平角、直角的具体大小。活动三:用1°的小角来量一量角3,看它有多大。(设计意图:结合长度、面积测量的经验,自主探索度量角的必要性和本质)3.生活直观、情智测评(1)活动四:角的估计、度量,建立角大小的模型。①估小角(10°、20°、30°)的大小,并验证。②利用1°和刚估计的10°、20°等角的大小,再次估计30°、60°、45°等角并验证。(2)在具体角度的基础上,再次了解我们身边常用的三角尺工具。(设计意图:利用估计———度量———调整———再估计———再度量的活动,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角大小的模型。)4.拓展延伸、智慧提升(1)利用具有验证功能的带刻度的圆形纸片的工具性,让孩子联想到我们即将要学习的量角工具。(2)结束语:欲知量角工具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带着收获、带着问题、带着期望结束学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在于生命唤醒、思维激活。儿童在教师的陪伴下,学习有趣、有用、有品的数学;在好玩、生动、实证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思维、情感、习惯的生态发展是我们附小数学教育人的追求。“现代生活·情智课堂”作为附小的课堂教育主张,既带给了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思考一: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去发现教材中情、智的结合点,如何以现代生活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构成一个“情—道—智”新的教学架构?思考二: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活力”?怎样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情激情,以情唤情;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以智启智、以思启思?思考三: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关注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在读、写、算、思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感悟中升华情智?
作者:潘海燕 黄兴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