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元化考核手段在中医院校《组织胚胎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级和2015级中医临床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班级设为对照组,2017级和2018级相应专业班级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法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利用自拟调查问卷对2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差值显著缩小,且期末成绩有所提升。多数学生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平时成绩优于单一化考核手段。结论多元化考核手段能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率,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其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全方位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组织胚胎学;教学实践;中医院校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能对学生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反之则可能起到负向的阻碍作用,最终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3]。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民众对健康需求的转变,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由“主要强调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相关医疗技能的单一化培养理念”转变为“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能力,更要求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医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较强写作能力等多元化的培养理念”[4-6]。单一化的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远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目前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7-8]。2016-2018年,作者在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组织胚胎学》课程中,采用了多元化考核手段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总结和探讨多元化考核手段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中医院校组织胚胎学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级中医临床和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2018级相应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一般情况见表1。见表2。1.2方法1.2.1考核方法(1)对照组以传统单一化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平时成绩,具体包括随堂测验、随堂提问和实验绘图。随堂测验:以18学时为单位进行1次随堂测验。测验题型为单选题、填空题及简答题,测验时间为20~25min,教师批阅评分。随堂提问:授课过程中每位学生会有1次随堂提问机会,提问内容通常为上次课堂授课内容,提问时间控制在3~5min。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做出评分。实验绘图: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共完成4~5张重点切片(组织和/或器官)的光镜结构绘图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评阅评分,取平均成绩记录为实验绘图成绩。取上述3项成绩的平均分值记录为学生的课程平时成绩。(2)实验组应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平时成绩,具体包括随堂测验、实验绘图、课后自测、读片测试、自主性作业。随堂测验和实验绘图的评价方法同对照组。课后自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将每章知识点编制成单选和多选型练习题,本章内容授课1周后通过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发布给学生。发布时限定试题的有效时间为2~3d,并设定每个选择题的答题时间为45s,从时间上尽量实现学生独立且以自测的状态完成练习(关于设置课后自测的目的及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并与学生达成共识),此成绩记录为学生的自测成绩。读片测试: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将所有切片中要求学生学会辨识的相应光镜结构图制作成PPT,每个结构图70s,每3次实验课安排1次随堂测试,教师批阅评分。自主性作业:依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教学情况,选定2~3个教学单元,布置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阅览每位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作业后,发布评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所发标准自评或互评思维导图作业,评阅人必须以红色签字笔签名并给出评阅成绩,随后全部返给教师。教师再次审阅,核实并记录为该项作业的最终成绩。如有评分严重失实者,教师以照片形式将其发送班级微信群,请同学重新给出成绩,并记录为该生的有效成绩。取上述所有成绩的平均分值记录为学生平时成绩。1.2.2教学效果评价1.2.2.1考核评价学期末采用教考分离原则,由课程组教师统一命题、学校教务处安排统一监考、课程组教师统一标准流水阅卷的形式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通过对学生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差值、自主性作业展示等方式,评价多元化考核手段。1.2.2.2问卷调查利用自制的《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学生组胚平时成绩反馈问卷》对实验组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对收回问卷进行如下分析:(1)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平时成绩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2)多元化考核手段是否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3)多元化考核手段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4)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学生平时成绩是否更客观、合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多元化考核手段对学生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差值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差值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7)。实验组期末成绩较对照组稍有提高。见·6204·现代医药卫生2020年12月第36卷第24期JModMedHealth,December2020,Vol.36,No.24表2。2.2多元化考核手段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影响学生自主性作业反映成效显著,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付出了努力,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呈出所学的知识。2.3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1.0%。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如下。(1)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有利于促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者占58.6%(113/19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对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很小者占26.4%(51/19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关者占15.0%(29/193)。(2)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者占76.2%(147/19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与提高学习效率无关者占23.8%(46/193)。(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者占69.9%(135/19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无关者占30.1%(58/193)。(4)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客观合理者占90.2%(174/193),认为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学生平时成绩不客观、不合理者占9.8%(19/193)。多数学生认可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平时成绩优于单一化考核手段。
3讨论
理论上,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应该呈正相关关系。然而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无明显关联,甚至呈负相关的情况。不合理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9-10]。单一化考核手段在评定学生平时成绩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下医学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化考核手段主要基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忽略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如课堂提问是最常采用的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其弊端显而易见:为节约课堂时间,教师所提问题通常相对固定而简单,学生可通过课前突击看书、邻座同学的“帮助”得以应对,难以达成考核目标。针对上述矛盾,作者采用多元化考核手段评价学生平时成绩。课后自测练习和阶段性小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察,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作业及其评阅方法,不仅促进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也能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构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实验绘图和读片测试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回归组织胚胎学课程的初衷。采用多元化考核手段评定平时成绩能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监督和评价。大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11],尤其是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而言,具备终生学习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12]。应用多元化考核手段后,既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启发学生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锻炼,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多元化考核手段努力向新的医学生培养目标看齐,基本符合新时期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终生学习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丽颖,左双双.习近平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30-38.
[2]张鹏,李亚非,周振华.“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12):82-83.
[3]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19,108(12):177-180.
[4]许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2):87-91.
[5]李姗姗.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多维建构[J].中医教育,2018,37(6):14-17.
[6]陶兴永,李迎春,操基玉,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25-27.
[7]史静寰,叶之红,胡建华,等.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17(5):1-14.
[8]刘霞,王元会.健康中国时代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3):369-373.
[9]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101-107.
[10]颜士刚,李赛男.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智能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1):100-112.
[11]李睿明.医学教育改革中若干现象与问题的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7,34(2):70-78.
[12]王旭,崔轶凡.“四个回归”对医学本科教育的启示[J].医学教育管理,2018,4(6):520-525.
作者:赵舒武 卢斌 苏金玲 彭雁飞 郭茂娟 姜希娟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