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学习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12-11浏览:228

  在大学本科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税法》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必修课。但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本文从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税收学专业学生学习《税法》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改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一些经验。

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学习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税收学;税法课程;人才培养

  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要求高校设置的各专业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税收学专业作为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已有7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而且,社会对税收人才存在稳定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对税收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适时地进行改革。但是,《税法》课程一直是一门占据主导地位的专业课程。

  一、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的特点

  在大学本科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税法》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必修课。但是,从笔者自身的从教经历和与同行的交流结果分析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税法》课程难度较大,这与《税法》课程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有一定的关联。一是《税法》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由各税种相关的法律条文组成,专业性强,初读起来让人难以理解。二是教材内容与实践的联系极其紧密,几乎每一条税收法律、法规都与具体的经济行为相关。对于学生而言,经历和了解的经济行为数量有限,难以将政策规定延伸到实务中去。三是《税法》课程的学习对先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较高。例如,对税收政策制定和变动的理解需要有《税收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铺垫,对税收政策的运用又需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经济业务的积累。四是作为理论与实务联系紧密的《税法》课程还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核算等方面的实践练习。上述几方面的课程特点及课程要求自然会让税收学专业的学生在《税法》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一些问题。

  二、税收学专业在《税法》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很努力,但兴趣不浓厚。在课程学习之初,经过授课教师的课程介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认识到通过学习《税法》课程不仅能知晓中国现行税收实体法的相关规定,学会基本的税收核算以适用于今后可能的工作岗位,也是后期学习《纳税检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前提。对于税收学专业的同学来说,上述所有课程都较好地掌握了并能运用于实践才是完整而成功的专业体系学习。在这个体系中,显然《税法》课程是尤为关键的环节。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程本身的难度和相关学习条件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来是学习很努力,但兴趣却不高。努力是因为认识到了课程的重要性,兴趣不浓则是因为普遍认为学习难度较高。(二)学习方法单一。笔者了解到,很多高校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除少数高校的税收学专业将课时量设置为每周5~6课时外,大多数只有每周3课时。虽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适当的课堂练习和案例讨论等环节,但由于《税法》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挥的机会并不多。课后也主要是通过搜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进行演练,以此来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学生接触真正业务的机会极少。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税收实验室、采购了税收模拟软件,但是内容过于简略,仿真性并不高。更何况,许多高校受经费的限制、税收模拟软件需要频繁升级等限制,并没有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的机会。过于单一的学习方法势必让税收学专业的同学在《税法》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境地。(三)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弱。在讲授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听到有学生反馈一些学习现象。例如,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时,觉得挺简单;自行学习一些税收条款时,觉得也不难。但是,用所学的内容处理涉税业务时,却总会出现无从下手或处理错误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融会贯通所有相关的知识点,所以表现出来学以致用的能力比较弱。(四)对学习重点的把握不全面。税收学专业的同学在学习《税法》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学习重点的把握不够全面。笔者经常会被学生问及一些问题,内容大多都集中于对具体税收政策的应用方面。由此看来,学生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了具体税收政策的规定上,这是不全面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税收政策是会被调整的。税收学专业的同学学习《税法》课程,不仅要知道税收政策的规定和操作,还应该学会用相关的理论来解释税收政策的制定及其调整的原因,甚至学会去分析怎样用税收这一手段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也正是税收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学习《税法》课程的目标区别之一。

  三、提升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强化专业培养目标意识。大学本科培养的税收学专业人才,既要求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还要求在业务能力方面能准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能利用税收政策解决现实中的涉税相关问题。这样才能胜任专业岗位的工作。从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开始,院系就要组织师资对学生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强化,让其形成一种目标思维,去理解课程的开设意图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安排。当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思维理顺了,就能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联系,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税法》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税收学》课程相关原理来推敲税收政策制定或变化的前因后果;利用税收政策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时结合财会相关准则进行联系思考。如果长期通过这样的联系学习,对《税法》课程的内容也就很容易了然于心了。(二)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为了提高税收学专业《税法》课程的学习效果,授课教师至少需要围绕两个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一是提升学生学习《税法》的兴趣。对于税收学专业学生而言,《税法》课程的重要性是深入人心的,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建议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形象化,例如偶尔引进税务部门工作人员、企业财会人员等进课堂、将税收理论、政策同学生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等。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了。当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少不了教师丰富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税法》课程课时有限,要把师生课堂上相处的时间效用最大化。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任务。对于难度不大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再就学生自学部分稍作总结讲解即可。并且多鼓励学生课后就遇到的问题自己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源等手段自行解决。(三)创新《税法》课程考核方式。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本科税收学专业的《税法》课程考核仍然以传统的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这实际上会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只朝着期末的那张试卷努力就可以了,甚至有个别同学从一开始就觉得《税法》课程太难而失去兴趣,到期末时再临时抱佛脚。这会阻碍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授课教师可在期末考核的基础上,在学期的各个阶段再进行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课堂理论辩论、案例讨论发言,甚至是税收小竞赛等,都可以作为学期课程综合成绩的权数。这样,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把学生吸引进课堂,既提升学生对《税法》课程的兴趣,又可以督促其在课后自学一些课程相关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巧依.税法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32~233

  [2]李定清.基于需求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16,41:79~82

  作者:肖远菊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员工激励 下一篇新三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路径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