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组织的创新与管理

时间:2020-06-28浏览:153

  当下,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盛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构建,逐渐引起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学生组织作为受教育对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载体,需要围绕和谐校园发展不断调适,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和谐校园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建立科学的文化体系。此要求对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新的挑战,相关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树立新型服务观,将核心从“干预”转移至“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组织的创新与管理

  一、学生组织的概述

  从广义角度来看,学生组织是由学生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从狭义角度来看,指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接受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组织,具体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不同学生组织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比如学生社团属于兴趣爱好型,主要由有相同特长、爱好、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学生群体组成,主要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在学生组织中所占比重比较大,最贴近在校学生的朝气和精神面貌。又比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属于社会公益型组织,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桥梁,主要涉及环保、义务劳动、无偿献血、送温暖等活动

  二、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模式分析

  (一)更新管理观念,明确学生组织工作向导

  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包含多种类型群体,不同组织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一点在“学生组织的概述”中已经有过详细的分析。要使这些学生组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获得健康成长,体现“第二课堂”价值,学校党委、团委相关领导必须转变以往的管理观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组织性质和活动目的,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实施不同的“引导”,做到“少干预、多指导”,充当学生组织发展的引路人、合作者以及帮扶者。现阶段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一味地强调严格管控,将学生组织视为被管理者,高高在卜的姿态增加了强制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多元化意识形态决定了此种管理理念必将被淘汰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组织工作的管理创新,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更多的是服务,帮助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关注不同学生组织的需求,以此作为考评标准,将卜级“要求”与学生“需求”有效结合,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新学生组织工作方法,推动有效发展

  学生组织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力量。现阶段,对学生组织工作方法的创新进入新阶段,并实施了一系列尝试。比如将学生组织中的“青马学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和依靠的实践者,此种管理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发展,使学生组织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成为共青团工作中最活跃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渗透的范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在树立新工作理念的基础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其次,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着眼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再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干部,力求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模式;最后,将学生组织工作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其打造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革新管理机制,保障学生组织工作创新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机理,能够决定管理功效。学生组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群众性机构,其运行过程离不开管理机制的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党委、团委相关领导必须重视管理机制的革新,通过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学生组织队伍的建设,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制定针对性组织制度,建立合理的机构设置,充分保证学生组织的功能,促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构建真正意义卜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提高引领学生、凝聚学生、服务学生的质量,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三、学生组织工作创新与管理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分析

  (一)明确学生组织地位,找准文化建设方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到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文化气息、校风、教风、学风等,可见,校园文化的形成主要围绕教师与学生展开。因此,在学生组织工作中必须明确自身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的地位当下高职院校正积极实行学分制,学校管理也更加集中化,在此背景下学生组织却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凸显。此时,学生组织开始进入校园文化舞台,成为了活跃分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学校精神文明、校风、学风建设、文化氛围营造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组织对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所起的作用,增加服务功能,减少功利性目的

  (二)深入指导特色活动开展,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从而实现德育的渗透。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组织要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特色和品牌的突出,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只依托于简单的歌唱比赛或社团活动,需要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有相应的科学指导,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达到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保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达到为社会输送富有敬业、诚信、公平意识的优秀人才的目的。比如可以组织主题为“构建和谐校园,我能做什么”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构建和谐校园的意识,明确未来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与方向。活动可以采取唱歌、竞赛、合作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此种“直入主题”式的活动有利于直接把握校园文化构建核心,让学生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将构建校园文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加强学生凝聚力形成,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让学生自主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正是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学生组织工作要加强学生凝聚力的形成,通过完善团队机制,形成积极向卜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中培育优秀干部就属于一个明显的案例,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更好地融入群体,融入学校氛围,最终学会融入社会氛围,增强认识世界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增加自身修养和知识储备,学会尊重他人,了解他人,遇到困难时拥有强大的抗挫能力,冲破心理防线。这也属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增强学生价值认知能力,提高校园文化构建内涵

  学生不仅是学生组织活动实施的主要对象,更是校园文化构建的载体。因此,在学生组织工作中要增强学生价值认知能力。其一,注重对学生理性价值的培养,包括价值认知能力、价值分析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其二,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目的的培养,主要政治文化、道德教化以及对文化认同的正确理解。学生具备对当前文化的敏锐判断力后,才能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卜,理解活动中渗透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提升校园文化构建内涵。以杂志社组织为例,当学生参与学校杂志编写活动时,能够在价值认知的驱使下,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浓重的一笔

  四、结语

  综卜所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学风、教风、校风和文化精神建设外,还需要借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相关领导要进行科学化指导与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给予不同的引导,为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促使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走卜健康的轨道。

  作者:刘壮壮

  推荐阅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诗歌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期刊校对质量问题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