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特征

时间:2020-06-22浏览:207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新时期高校安全工作所面临新挑战、新问题的重要保障。文章以社会燃烧理论为研究背景,在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探讨高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从更多的视角探索安全风险管理,以期为高校安全工作提供新的参考。

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特征

  关键词:社会燃烧理论;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近年来,高校安全风险事件频发,备受社会关注,探索和创新安全风险管理新机制尤其重要。而“社会燃烧理论”作为社会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理论,它将所属不同领域的社会学与物理学交叉融合,经过有效拓展,用以揭示、模拟社会行为运行规律,运用社会物理学的思路,是对社会规则与心理的修正,期望定量化;同时提出了观念文化、宗教信仰等积累社会燃烧物质的基本原因,提出了心理激发因素在社会稳定事件中的催化作用,为分析社会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形象而完整的理论架构。将其与高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相契合,可以使高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形象化,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1社会燃烧理论概述

  社会燃烧理论(theTheoryofSocialBurn)运用自然燃烧的基本原理,将燃烧中必须具备的燃烧材料、助燃剂、点火温度与社会的无序、失稳、动乱进行类比,概括地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燃烧物质:普遍的社会不满情绪,也是社会无序的基本动因,而所谓“社会燃烧”其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失调。(2)助燃剂:社会不满情绪被赋予的集体认同感,包括一些媒体的误导、人群非理性的判断,社会心理的放大等,促使“燃烧物质”不断升温。(3)点火温度: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或非主流意见领袖的煽动,引发社会无序、失乱,导致社会温度超过“燃点”而爆发。

  2高校安全风险事件燃烧特征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理论,可以将高校安全风险事件演化发生类比为“燃烧物质”堆积,也就是高校内部矛盾因素的不断积累,这个时候往往是隐形的;在“助燃剂”的作用下,可以看作是由于高校内部不满情绪的集体认同,致使一定群体环境内“社会温度”不断上升,当温度超过燃点后,经“引爆点”点燃爆发,也就是通常看似偶发的风险事件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导致高校特点环境平衡被打破,由有序走向无序。“社会燃烧理论”对风险事件有较为形象的描述,将其与高校安全风险防范相结合,有助于多维度对高校安全风险事件诱因归类,使其更加形象化。

  3高校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高校安全风险的防范是以风险识别为前提的,也就是高校管理部门自身通过对其所处风险的识别、评估,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分析评估高校安全风险,有利于细化对安全风险的划分,进一步加以有效控制,通常可以用下列三种方法进行识别评估。

  3.1风险清单法

  风险清单法(RiskInventoryMethod)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的编制方法。风险清单法直接逐一罗列潜在风险,并将潜在风险与高校活动加以联系。评估高校安全风险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引起高校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来源,二是考虑哪些是影响安全事件造成损失的因素,尤其是会导致风险损失扩大的因素来源。

  3.2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

  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PrelimiaryHazardAnalysis)是风险管理中的一种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能深入分析高校安全风险事件,明确风险类型以及潜在风险的来源,从而划分等级以及识别风险源转化条件。

  3.3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法(FaultTreeAnalysis)是一种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安全风险及其原因之间联系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事故树分析法,可以形象梳理出各种引发安全风险的潜在因素,有助于对风险进行衡量,它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事故树分析法在当前的风险管理中被运用广泛。

  4高校安全风险分类评估

  “燃烧物质”是高校安全风险不稳定因素的积累,“助燃剂”是高校群体的利益诉求、舆论导向等,是“社会温度”不断上身的催化因素,“点火温度”是事件爆发的“阀门”,也是造成风险温度突破阈值的“导火索”。在分析、了解高校风险事件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对高校风险事件进行多元分类。相应的分类评估内容见表1。

  5高校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通过对社会燃烧理论的基本认识,利用风险管理的有关方法对高校安全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有利于风险处置的管理模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见图1。

  6高校安全风险事件应对处置

  6.1高校安全风险应对机制

  (1)完善应急预案处置机制。学校风险事件预案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三个原则。应急预案强调在面对突发风险事件时能形成有效的领导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及控制能力。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预案目的、组织领导、适用范围、分工体系、应急流程、医疗方案等,能详细囊括对突发风险事件的组织流程、后勤保障、新闻发布等各环节,应急预案应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指导。(2)建立高效执行决策机制。面对突发安全风险事件时,紧急决策、应对处理是核心。通常情况下,高校应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建立以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决策责任为主线的决策机制,强有力地执行决策机制也是高校安全危机处理的关键所在。(3)做好信息公开建设机制。基于高校风险事件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高校应做好信息公开机制建设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危机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布公开是阻止危机事件舆论失真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公布运行机制,能够保证信息公开的科学、透明和高效,避免因信息公开不及时等情况导致利益相关群体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事件,从而煽动引发风险事件。

  6.2高校安全风险事后恢复机制构建

  (1)制订恢复计划。恢复工作其目的是,恢复因风险事件而受到影响的正常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尽早恢复学校秩序。制订恢复计划应正确评估事件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包括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两个方面,正确预判恢复时间及秩序等,针对风险事件情况制定恢复目标、恢复工作的具体措施以及执行方案等,这也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风险的能力。(2)积极心理干预。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积极心理干预工作。心理干预一般包括健康促进、预防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几大方面,加强对涉事师生的关怀,营造轻松的氛围减轻压力,尽可能消除因压力带来的影响。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自我调节等培训课程,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等,帮助师生消化消极心理,减少因心理失衡导致的危机事件。(3)风险管理效果评估。高校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应分析杜绝此类安全风险的措施或应对办法,针对安全风险处置中的负面经验,及时修改安全预案,应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科学制订预案是基础,应不断完善各类预案;现场科学处置是核心,应根据突发安全事故的性质在第一时间做应急处置,果断科学决策,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局面。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主要涉及师生与媒体两个方面,将实践及舆论朝可控的方向引导。

  7结束语

  文章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分析高校安全风险事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演化的内在机理,探讨高校安全风险事件应对处置,从较新的角度探讨了高校安全风险管理防范工作,使其更加“形象化”,通过相关研究,以期为高校安全风险防范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苏坤.风险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53-57.

  [6]崔维波.高校安全管理与风险识别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234.

  [7]唐平秋,周嫱.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5(6):43-46.

  [8]陈洁.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4):45-47.

  [9]曾小平.风险分析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14-317.

  [10]范志杰,张锦瑞.高校校园网安全威胁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7(20):62-65.

  作者:廖程静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规划建设的应用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