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问题

时间:2020-05-25浏览:159

  “无米难为炊”,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而言,稿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期刊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拥有充足且优质的稿源,才能掌握期刊编辑的主动权,掌握期刊发展的命运。反之,期刊就难以在市场化、同质化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当前,如何在保证期刊获得充足稿源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稳步提升稿源质量,是事关社科类学术期刊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摆在每一位期刊工作者面前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

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问题

  一、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普遍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各类期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期刊梯队发展格局,在传播学术思想、引领学术方向、促进学科建设以及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期刊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化办刊的不断推进,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同质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导致不少期刊“众刊一面”、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特点,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就是稿源持续萎缩,“无米下锅”“无好米下锅”“无精米下锅”成为不同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由于社科类期刊、自科类期刊及其他综合类期刊各有特点,其社会评价体系略有不同,结合笔者多年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工作实践,拟就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稿源问题现状进行探讨。目前,国内的社科类学术期刊以其学术影响力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双核期刊;第二梯队是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或省(区)一级创办的期刊;第三梯队是学术影响力或知名度较低甚至不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地市一级创办的学术期刊。处于不同梯队的期刊社,各自面临的稿源问题也略有不同。

  (一)“无米下锅”

  所谓“无米下锅”,是指处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第三梯队的期刊普遍面临的稿源严重不足,基本已经无法满足正常办刊的需求的境况。目前,不少地方性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期刊,受传统办刊理念制约,学术影响力极低,坐等自由来稿、守株待兔、被动编排,普遍面临着“无米下锅”,只剩“冷饭”“剩饭”的窘境,不仅期刊正常的出版发行受到了极大影响,而且很多期刊不得不采取更改刊期、减少页码等方法以维持期刊的基本生存。“低劣”稿件充斥版面,长以此往,期刊发展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无米下锅”的困境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停刊。

  (二)“无好米下锅”

  所谓“无好米下锅”,是指处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第二梯队的期刊普遍面临的基本稿源可以保证,但是优质稿源明显不足的境况。由于受当前社会评价体系、职称评审体系、硕博学位体系等外在因素影响,不少作者在投稿时会优先考虑诸多核心期刊,但为了保证一定数量的论文能够发表,也会在核心期刊无果时或者论文质量一般时将这些稿件投向省区一级的且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第二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虽然基本稿源可以保证,但是优质稿源时有时无,期刊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影响力面临的稿源制约瓶颈难以突破,期刊发展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突出。

  (三)“无精米下锅”

  所谓“无精米下锅”,是指处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第一梯队的期刊,尤其是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认定的核心期刊,虽然没有稿源压力,优质稿源充足且不少期刊的稿件排版都在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但是这些核心期刊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专家稿件、大家稿件、特约稿件的不足,尤其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稿件比较紧缺的问题。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问题的内因

  首先,受期刊社内部工作流程的制约。不少期刊社固守传统办刊模式,审稿流程长、稿件处理不及时,成为制约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问题的首要内在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期刊编辑工作中发现,多数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以上者皆有。作者投稿后“泥牛入海”无音信,在期刊社内部早已司空见惯。而“作者为保证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最大的发表概率,在不能及时获知稿件处理结果的情况下也会一稿多投,”[1]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期刊市场化、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稿件尤其是优质稿件很容易流失。其次,受“等米下锅”办刊理念的影响。在“等米下锅”办刊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期刊社的编辑走出去组约稿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找米下锅”的意识,更不要说“种米下锅”了;编辑委员会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对稳定作者群尤其是核心作者群的培养和挖掘重视不够等等都是制约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问题的外因

  首先,受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影响。期刊的影响力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能力,涉及到学术期刊及论文的有关评价指标、学界的关注程度、读者的多少、转载率的高低等等。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期刊能够吸引作者投稿尤其是高水平作者投稿的重要外在因素。第一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优质稿源充足;第二、三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正相反,起点低、内容庞杂,影响力低,很难引起高水平作者的注意,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优刊获得的优稿越来越多,稿优则刊更优,而其他期刊则处于与之相反的不良循环之中。其次,受诸多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社会评价导向,尤其是职称晋升和学位结业,对于论文和著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科研单位和高校都要求必须有CSSCI论文2-3篇才能够毕业或者晋升高级职称,结果是投向核心期刊的稿件越来越多,有的作者不惜等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要想尽办法投到核心期刊,而非核心期刊的第二、三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收到优质稿件的概率越来越低,急就之作和质量一般的稿件只会拉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三、社科类学术期刊扩大稿源的实现路径

  (一)改善投稿环境,加快审稿流程

  目前很多社科类学术期刊普遍采用通过投稿专用邮箱或者在线投稿方式接收稿件,要加快审稿流程,期刊社可以设专人收集稿件,进行初审,通过邮箱自动回复、简单初审意见答复等,让作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稿件的进展动态。对于其中的优质稿件,要开辟绿色通道,初审之后可由主编直接复审,缩短审稿流程和时间,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留住优稿,又可以让作者对本刊产生良好的印象,留住高素质作者。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与作者及时沟通联系,修改稿件,加快稿件的运转周期。同时通过细致认真的修改过程,一方面不断润色提升稿件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编辑与作者的感情联系,让作者对本刊产生信任感和粘度。稿件出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初审、复审、催审、退修、终审、编辑加工、校对直至刊出,编辑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这要求编辑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尽量为作者考虑,编辑部只有给核心作者群良好的回馈,才能得到其持续不断的倾心支持。

  (二)创设特色栏目,提高期刊影响力

  打造特色栏目是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栏目设计是期刊特色的表现,是期刊的亮点所在,也是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重要途径。出版家邹韬奋曾说,“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2]结合地域、学科优势,创设特色栏目,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以栏目为依托,作为期刊发展的增长点,久而久之特色栏目就会聚集更多的高端和高水平的作者,学术影响力也会不断扩大,期刊的稿源也会不断丰富和优化。笔者所在的期刊社,立足新疆问题,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学术质量和社会声誉获得质的飞跃,期刊的影响力也获得了极大提升。

  (三)积极主动约稿,改变“等米下锅”现状

  在稿源稀缺的大环境下,需要编辑转换思路,主动出击,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广开稿源,去“找米下锅”,做好组稿约稿工作。在组稿约稿之前,首先要明确约稿的主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并精确把握组稿主题内涵、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以免在约稿时出现偏差,造成约而不能用的问题。其次要确定组稿对象,编辑要选择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并具有良好文字表达能力的作者作为约稿对象,了解约稿对象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从事的科研工作已取得的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约稿,争取更多的优质稿源。此外,期刊社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留住作者的心。既可以采取优稿优酬的物质激励方式,又可以采用通过定期的稿件评优制度,评选年度最佳论文,对转载、复印、被引等指标较高的文章颁发荣誉证书等精神激励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作者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稿件的学术价值在此编辑部得到了充分肯定,从而吸引作者的再次投稿,建立稳定的投稿联系。

  (四)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加大组稿力度

  “国内半数以上的期刊编委实为挂名编委,并未真正参与办刊过程,不能为期刊的学术质量保驾护航。”[3]编委会作为期刊发展的决策机构,是期刊学术质量的引领者和把关者,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稿源的拓展、学术质量的提升以及期刊影响力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的引领和把关作用,一方面,编辑部要与编委会密切配合,调动编委参与期刊工作的热情,定期组织召开编委会,广泛听取各领域专家意见,集思广益,共同做好期刊选题策划工作;借助编委会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活跃度、人脉关系等做好组约优质稿件的工作,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健全编委会工作条例,细化工作流程。要求编委会成员每年至少提供一到两篇高质量的稿件,同时编委会有义务为本刊组稿或推荐优秀稿件,对于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编委,建立动态调整、退出、增补机制,以更好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培养高水平稳定的作者群

  作者是期刊的支柱,是期刊稿源和质量的有力保证。拥有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是期刊学术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期刊社所在单位内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多数社科类学术期刊都是依托科研院所而生的,如学报是依托大学而生的,党校期刊是依托党校而生的,这些科研院所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在职科研人员众多,期刊社要加强与这些内部科研人员的沟通联系,了解其科研动态,及时就选题、栏目等与专家学者沟通,鼓励他们将好稿优稿投给本刊。另一方面,对处于第二、三梯队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而言,虽然由于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制约,无法吸引知名专家的投稿,但是期刊社可以努力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研究潜力的年轻作者,尤其是在职博士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术历练,这些具有研究潜力的年轻作者有可能成长为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对于发现他们的“伯乐”而言也就获得了长足发展的保障。

  (六)提高编辑自身的素质能力

  稿件的质量是基础,编辑的工作是关键。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一方面要加强编辑业务技能的学习,编辑对即将刊发的论文要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从文章的论点、论据、结构、语言等方面都要进行确切的把握,没有较强的编辑业务技能,根本无法完成再创造、再加工的工作。同时,只有通过细致认真的编校工作,进一步提高稿件的质量,才能获得作者的信任与尊重,从而稳定作者群。另一方面,编辑还要经常关注本刊所面向的学术领域,所负责栏目的学术动态,及时翻阅相关的科研论文,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趋势,提高学术鉴别能力。有无好的鉴别力,对于审稿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初审编辑个人的学术素养不到位,导致好的稿件被埋没,长此以往,刊物既会损失一大批优秀作者,还会影响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在学术状况趋于复杂的当下,尤其需要社科类学术刊物的编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4]

  (七)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加大期刊宣传力度

  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开拓视野、了解学术动态、提升专业素养、结识同领域专家的有效途径,也是期刊编辑业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要有针对性地参加学术交流、专业研讨会,一方面,了解行业信息、科研动态,便于组约稿件;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便于与专家交流,并积极向其推荐本刊,以寻找潜在作者。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关系网约稿,如向自己的导师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与学识水平的同学、同事、朋友约稿,再通过这些关系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荐其在相同领域内有一定建树的同事投稿。[5]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不断挖掘潜在作者,扩大本刊作者群。稿源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期刊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已经成为期刊界的共识。针对自身存在的稿源问题,不少期刊社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其中具有期刊行业共性的方法,与自身存在问题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更好解决期刊稿源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期刊工作者共同努力。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的意义 下一篇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与创新途径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服务内容

如果您有自己的问题
点击这里 直接找学术顾问沟通

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