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在对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寻求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有针对性、可借鉴、可操作的方式方法,为增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提供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
2019年11月12日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作者把大学生党员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中的新鲜血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青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作为青年群体的先进力量,如果大学生党员具备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可以发挥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典型示范作用,进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影响整个青年群体。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作为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内外社会思潮、文化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使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被削弱,教育效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需要高校全面地剖析面临的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地探寻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途径,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选取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71名本科大学生党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两种形式,共发放问卷71份,回收问卷71份,有效问卷6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2%,符合统计学标准。(一)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方面,所有学生均表示接受过学校有开设思政课程,课上系统讲授过爱国主义想内容,对于学生党员来讲除了接受过思政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外,还有来自基层党组织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达到100%全覆盖。总体来看开展的方式主要有理论教学、报告宣讲、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志愿服务、自主学习和交流研讨,依托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视的,积极采取理论的、实践的、自主的、集体的等多种形式教育党员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使其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爱国主义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二)教育者感染力情况。在教育者自身素质方面,44.9%的学生表示教育者理论素养一般,停留于书本知识传授,46.9%的学生表示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学识和理论功底,话语表达幽默风趣,逻辑性强,同时也有8.2%的学生表示教育者理论功底欠缺,表达不清。由此可见,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话语表达方面存在短板,教育者应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采取艺术化手段,提升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讲的深入浅出,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三)教育内容感染力情况。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28.5%的学生表示教育者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教育内容,与世情、国情联系紧密,21.3%的学生认为教育者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缺少社会热点和时事要点,50.2%的学生表示教育者内容讲述全面、完整,但是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较高,但是对于内容与时事热点、社会民生和学生实际联系较少的问题存在一定质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虽然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也需要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步,需要与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进而达到教育目的,保证教育效果。(四)教育方法感染力情况。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者增强感染力的方法方面,85.1%的学生表示教育者能够将新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14.9%的学生表示教育者基本不使用新媒体,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在载体运用能力和效果方面,45.2%的学生表示教育者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教育感染力,30.5%的学生表示教育者虽然使用了新媒体手段,但是增强感染力的效果不明显,24.3%的学生表示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手段并没有对增强感染力起到任何效果。由此可见,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手段的重要性,逐步将新媒体等先进手段运用到教育过程中。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新媒体等手段显现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者运用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过于追求形式手段,单纯依靠新媒体手段而忽略了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本身,使学生感到为了使用新媒体而使用,从而导致学生接受度和认可度降低。(五)教育情境感染力情况。在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和情境设置方面,62.8%的大学生党员表示学校育人氛围浓厚,校园文化活动丰富,37.2%的学生表示校园活动浮于表面,难以走进学生内心。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设置方面,75.5%的学生表示每学期大概有1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17.5%学生表示有1-3次,3次以上的学生仅占7%。在具体的情境教育方面,参观考察红色教育基地占74.7%,先进典型人物访谈占28.9%,志愿服务占44.5%,重大节日仪式教育占76.2%。76.6%的学生认为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频率很低,85.6%的学生认为情境教育效果要好于单纯理论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情境运用的不多,但是学生对情境教育的效果认可度非常高,因此,高校应加大爱国主义教育情境的运用力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综上所述,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及其感染力是十分重视的,在增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方面,教育资源多样使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载体方法日益多样、再加上教育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使得感染效果日益明显。但是,在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取得成绩的同时,大学生党员教育感染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鲜血液,接受过系统的入党培训和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所以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等都有一定了解,这就对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教育者个人魅力和理论素养方面教育者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家政策方针路线以及历史文化等都要有深入掌握,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党员做示范,让其从内心产生敬仰。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其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教育内容注重真理性和时代性,结合大学生党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现实的明显可以增加吸引力感染力;教育方法上,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宣讲和课堂教学的教育感染力效果不强,而潜隐性和先进性的方法,结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运用新媒体,比如微视频、微党课、公众号等手段教育效果明显提升;除此之外,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注重运用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方式,也在提升感染力方面效果显著。最后,在教育情境创设和环境氛围营造方面,真实、形象的情境有利于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比如通过历史演绎回顾、角色扮演等方式更易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包括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时代性、教育方法的先进性和潜隐性以及教育情境的形象化和真实化。
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其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感染力至关重要。只有教育者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让其讲授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散发真理的光辉,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教育者要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要掌握党史国史,从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原文原理,并立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需要去为学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爱国主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育者立足原文原著,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营养和精华,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生成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进而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和学术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者不仅作为大学生党员在学业学术研究上的引导者,更是大学生党员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引领者,由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行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者在教育之前首先自己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这样在教育过程中才能以其坚定的信念去感染受教育者。教育者自身严谨的职业操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于受教育者而言是典型的、生动的形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敬仰和信服之情,对大学生党员有着感染、激励和引导作用。因此,教育者要用行育人、以行教人,用实践来教育学生们,进而感染其爱国主义教育素养,从而实现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提升。(二)彰显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时代性。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内容客观,尤其关于国史党史等史实类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准确的政治意图,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正能量。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范畴,要立足时代背景,尤其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教育者首先要利用时政热点、国内外大事件等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状态相结合,将爱国主义通俗地讲,使其教育内容接地气,接近现实社会,引导大学生党员将自身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发展中,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达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使大学生党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尤其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主力军,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排头兵,时代新人的担当重任在肩。(三)注重教育方法的先进性和潜隐性。新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受其影响极为显著。网络在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多样性、便捷性等特征与大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心强等特征相吻合,增强了教育的愉悦性,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著,有利于感染力的提升。因此,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紧紧占据网络阵地,训练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立场鲜明、新媒体技术运用娴熟的教育工作者。与此同时,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托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教育工作室、红色主题网站、开设微党课等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渗透融入到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中,使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具有潜隐性。相对于思政课堂、党课等显性教育载体,诸如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载体往往是通过渗透和熏陶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活化”,呈现活生生的现实图景和生活方式,使受教育者直接感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无为而有为、无教而有教的教育效果。(四)增强教育情境的形象化和真实化。教育情境是为教育活动开展而创设的集情、境一体的教育氛围,是一种人为优化、可调控的自觉环境,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调节和感染的功能。情境的设置,对受教育者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主体性情绪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并感染着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情感,使其在情绪上愿意接受教育内容,进而将教育内容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情境设置首先要突出真实性,使受教育者自愿融入所营造的情境中;其次,情境设置要体现形象性,使受教育者通过切身体悟、音像俱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促进教育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比如,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红色旅游,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参加志愿者活动,与榜样进行对话交流等等,这些实践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力量,思想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在此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实地考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受到精神感染,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情感反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情感认同。提升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保持党员先进性,促进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因此,要努力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用教育理念感召学生,教育内容吸引学生,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教育情境走近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央视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32653484.htm,2019-3-18.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本书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73.
[4]张奇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及其论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46-49.
[5]佘双好,陈君.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52-58.
[6]张鑫,陈晓琪.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214-215.
作者:王静巍 王雪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
联合国外同领域研究员,确保专业的指导
签订服务合同,您的信息与权益安全有保障
高效、严谨的学术服务,确保服务有品质
协助服务并非替代式服务,不破坏学术诚信
提供全地域、全学科的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