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作为高校人文社科类的一个大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操和理论并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各高校更应当在这样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思考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来完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育与践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试点改革的推进,大、中、小课程建设中都逐步将德育纳入各阶段的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当下相关人员应当厘清的首要任务。如何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进行转变,是每一个教育学者以及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对各高校会计人才的思政教育培养较为重视,但是学校在职业道德培育的方式上略显单一,渗透性还不到位,尚未达到“百花齐放”的培育效果。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并不强,尤其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关联较少,基本上是通过开设特定的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道德的传播,思政的灌输专业性不强,没有让学生内化,因而造成了思政教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校园内缺乏对思政环境的营造
当前,包含会计学专业在内的学生们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身边的事都在发生着巨变,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的空前袭来,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互联网的连接下使得高校大学生们都处于一个身居校内、但思想却可以环游世界的境况之中。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却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引导,校园内没有在醒目位置张贴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标语,没有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达到宣传作用,仅仅靠校外的社会环境来进行道德的教育又谈何足矣。
(二)高校部分教师缺乏思政相关知识导致能力不足
孔子曰:“师者,可以为道解惑也”,这句话点明了教师的作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培育,德行与能力是并重的,但是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思政教育却并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发展的需要,归咎原因,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对传授思政知识的意愿不足,认为各个学科都有归属于本学科的任务,缺乏“学科之间是相互协同的关系”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教师思政知识基本功不够,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胜任学校对老师的课程思政的要求。尽管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校都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完善,很多学生甚至觉得“无足轻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毕业后被聘请的老师无法胜任课程思政教学的原因。
(三)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协同规划
基于应试教育的特点所衍生的想法使得当下很多高校的学生没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校的观点引导。当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除了固定的思政课程以外,其他的老师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引领的作用,一些老师强调是由于课程安排较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传授除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另有一些老师更是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他们的份内事,而是应该由专门的老师去进行引导。除此之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课程设置力度还有待加强,课时量远达不到国家对人才政治素养所期望的要求,夫子曰:“循循而善诱也”,“井喷式”教学可能在某些专业课上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吸纳思想政治的内涵;相反,老师们常常诟病的“挤牙膏”式教学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与内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仅靠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就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的价值道德是现在这般,那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课程思政”的实质与形式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与“思政”两个词的结合,要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就是平常讲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具体的课程。而“课程思政”则与之大相径庭,课程思政,旨在将不同专业学科与思政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而非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将做人与做事脱节的现状。
(五)“课程思政”的实质是教育理念
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其教育理念也是会有差别的。结合社会发展来看,我们国家需要有着一批批高端人才来为社会的发展添柴助力。因此,如何引导“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高校应当深思的问题,相关的教育学者不能仅仅把“课程思政”当作成一门课程或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应当是把它看作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因此,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去思考知识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本源的能力,这才是当下的教育应当倡导的教育理念。
(六)“课程思政”的形式是协同教育
围绕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现阶段,“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课程的传授来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协同作用。各高校的所有学科除了传播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当涵盖一定的价值观教育与精神塑造的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课程思政”在宏观角度下的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亦或是专业课程,都应当回归到育人的本身中去,要充分地发挥在专业课程中所能包含和引导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观中所强调的“两纲教育”。
三、“课程思政”中高校会计学专业职业道德培育的要素
作为将来为公司处理财务信息的会计学专业人才,高校会计学专业应当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出能够为企业所信任和可托付的专业人才。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当代我国所处的阶段,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下,会计学专业职业道德培育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品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物质”,作为财务人员,诚实守信十分重要。要想做到这点,财务人员不仅要做诚实的人,还要认真办事,把公司的财务信息当作个人信息一样谨慎看待。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很好的坚守诚信的底线,做假账、伪造票据等,除了会给企业甚至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外,轻则失业,重则坐牢。其次,财会人员还应当管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拿公家的一分钱,也不多喝公家的一口水,做一个遵守会计道德与法律的工作人员。不因一点小利而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把会计法律法规放在心中。
(二)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作为会计人员能否在一个企业有长足发展的基本保障,也应当是职业道德培育的核心内容。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坚持相关财会准则、提高财务与相关专业技能、强化日常服务以及参与企业的管理。这些专业素质的教育都要求当下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要在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拥有提升自身技能的自觉性,进而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多方面地熟悉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相关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提升会计人员在我国的地位。
(三)职业观念教育
职业观念教育主要的方面就是爱岗敬业。长久的职守基于自身的热爱。当代的大学生们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引领下拥有着过去旧中国的青年所没有的优势,过去的青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现实因素,而现在的青年大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试错机会让他们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爱岗敬业要求当下的财务人员不能因为会计就业需求量大以及有“油水”可拿等等社会因素而错选职业,相反,对未来尚不确定的当代青年应该是因为热爱会计工作而选择,唯有如此,财会人员才能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
四、“课程思政”在高校会计学专业职业道德培育的实践措施
(一)加强“课程思政“与高校会计学教师的契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的价值观的曲直能够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当从提升教师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出发,将“课程思政”继续在高校推进。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从鼓励教师出发,结合各式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的观念导入进去,尤其是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教师若没有关注学生对于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领悟,这样很容易导致会计人才出现丧失基本道德底线的现象。因而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可以通过对学生展示财务造假的实际案例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职业操守的重要性;通过辩论“当下会计人才是否应该以公司发展为主而修饰财报”等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热点话题让学生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
(二)加强“课程思政”与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结合
在我国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安排中,不同的课程有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无一不像矿藏一样丰富而宝贵。高校各院系的教研室通过统筹与规划,明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可以融合进的思政元素,根据会计学专业的各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切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道德修养也提升起来,达到两者并重的效果。具体的结合措施如下表:
(三)加强“课程思政”与高校会计学第二课堂的结合
当代的青年学生除了需要跟从课堂中的老师以外,主要还是要将课堂交给学生来进行创新。目前,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课堂形式有很多,除了以教师的教为主,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学生讲PPT,辩论赛等,具体如下表:
五、结语
在教育不断被重视的当今社会,高校的课程发展方向被众多人所关注。作为社会未来希望的培养地,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相关院系应当正视其所肩负的重担,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放在学校相关知识与技能教育的首位,旨在培养出“知行合一”、价值观正确的青年;同时,高校应当立足于“课程思政”,挖掘专业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为我国的财会行业的稳健发展与和谐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洪源.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47):230-231.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白文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学习,2018(12):199.
[4]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5]张莉.财务管理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55-56.
作者:张玉萌 宋媛媛 陈博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