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电影批评话语权威

时间:2020-03-28浏览:157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俨然成为对人们生活影响极大的艺术门类,大量电影艺术作品的生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产生变化,中国电影评论受市场影响越来越大。文章基于对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批评特点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出电影批评的核心价值意义。

电影批评话语权威

  关键词:艺术批评;中国电影;话语权威;印象主义批评;艺术精神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批评就是判断,无论在语言学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艺术批评的首要条件就是判断,而这里的判断与物理上的判断有所不同,在物理学上,判断的条件是在理论的支撑下对一件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其最终的结论是对或错,是完全的科学化的、客观化的。在艺术批评中显然不是以追求对与错、好与坏为单一目的性,艺术的判断是从人的审美经验为出发点,去寻找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价值。电影批评是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产生的,早在1897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虽然这只是一篇简单的电影作品的观后感,却开启了中国电影批评的大门。纵观电影批评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武侠神怪片的评论倾向,到后来抗战时期慢慢远离武侠神怪片的批评,转向对爱国主义作品的批评,此时的电影批评文章俨然成为爱国主义的号角,揭露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的电影。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批评进入新的高潮,伴随着各种思想的涌动,对中国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量西方批评理论的引进,各种批评范式层出不穷,意识形态批评、心理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中国电影批评进入了多元化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电影批评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和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产生新的形式和特点。

  1话语权威的构建

  《辞海》关于“权威”的解释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这种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的构建不仅是电影批评的特点,还是艺术批评的特点,更是社会发展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大众,从劳动说来看是正确的,是大众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化、创造了艺术。而精英在当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艺术发展史中,从艺术的诞生到艺术的发展来看,精英群体作用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始终是少数精英人群思想的碰撞。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并非是大众艺术,还是属于精英文化阶层的,对于电影艺术的批评而言也是少数精英分子的话语传播。在当下伴随着电影艺术逐渐的大众化、繁荣化,电影艺术的批评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批评方法取决于媒体立场,也取决于个人文化气质。无论是对艺术的批评还是对电影的批评,批评者首先是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并掌握基本的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的技巧,这样才能针对一部电影进行准确、有效的评论和反馈。其次是要有对应的传播平台,评价家们的评论只有在相应的平台上刊登、发表才具有批评性。当下,传播平台主要以媒体报道、学术期刊为主,这些媒体和学术期刊并非人人都可以发声、发表,而是具有相应的要求和条件。久而久之,经常能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人则具有了一定的威望,这些媒体和学术期刊也形成了自我品牌的信从力。随着这种个人威望和平台信从力的进一步提升就成了个人权威性和平台的权威性,形成话语权力的构建。然而,权威的作用除了有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的作用外,还有统治、威慑的作用,显然对于艺术批评来说统治和威慑是不合适的。这种话语权威性的形成一方面是艺术批评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制约着艺术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在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司法式批评”,所谓的司法式批评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人群或机构遵循着一定的法规法则,对艺术作品进行自我的评判和判断”。现在人们对电影作品的评价简单地用“好片”还是“烂片”就一概而论了,好与坏的判断过程其实就是艺术批评的过程。每位影评人和每个媒体机构对电影作品的判断都是有标准的,是否表达了一个深刻主题,是否讲述了完美的故事,电影的画面、表演、场景都能成为他们评判电影作品好坏的标尺。这些标尺在每个影评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标杆的存在,然后把批评的对象和自己心中的标杆相比较。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说的“什么样的诗属于真正优秀的等级,并因此能对我们起很好的作用的最好方式是牢牢记住一些大师们的诗句与措辞,并像试金石一样将它们用于其他的诗。”权威一旦构成就很难被打破,在权威的统治下,指定的批评标准成了对电影艺术评判的标尺,许多人用这把标尺来衡量电影的好坏却从来不会质疑标尺的正确性,在这种权威话语下,电影艺术作品像是一个孩子,接受来自成人的所有批评,毫无反抗的能力。

  2去中心化的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原本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绘画领域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与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约翰·杜威在其《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写到“印象主义批评在理论上是从现成的规则与先例的标准化的‘客观性’到一种缺乏客观性的主观性混乱的反抗”。对于艺术批评而言,无论是权威的司法式批评还是印象主义批评应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司法式批评更加的强调逻辑和标准,而印象主义批评更加强调主观感受和认识。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电影批评也不是专业影评人或者媒体机构的独有,微信、微博的兴起使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评论的权利和自由,电影批评的平台由之前的期刊转向网络平台,而网络批评具有门槛低、言论自由、即时性强、受众广泛等特点,人员构成由原来的精英化转为大众化。而大众批评更加的主观化、直接化,形成了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印象主义批评者往往缺乏电影理论的知识储备,对影视作品的评论不会与司法式批评那样有着稳健的评价标准和理论支撑,更加强调的是直觉的直接感受。如果说司法式批评判断的是电影作品的“好”与“坏”,那么印象主义批评判断的是“喜欢”与“不喜欢”,是对自我感觉的一种表达。法国著名导演、影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曾列出“影评人的七宗罪”,即安于对电影史的无知、不了解电影的拍摄技巧、缺乏想象力、盲目的爱国沙文主义、狂妄自大且好为人师、只能作出肤浅的判断、看不懂电影,大众的印象主义批评多少会存在弗朗索瓦·特吕弗所说的“影评人的七宗罪”。虽然印象主义批评被认为是非专业的,但是它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力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增强。早在2005年,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无极》上映的时候,在网络上掀起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视频,这对电影《无极》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近年来,大火的《战狼》电影系列在网上热度也是空前的火爆,掀起了“中国式超级英雄”和爱国主义情怀。更有甚者把对《战狼》喜爱与是否爱国相对应,把《战狼》奉为中国的优秀电影的代表,持续的热度铸就《战狼2》50多亿的票房。网络时代的印象主义批评显然可以毁掉一部电影艺术作品,亦能成就一部电影艺术作品,印象主义的批评形成了一种另类的话语权威。如果说司法式的艺术批评有着显性的评价标准,而印象主义批评就是隐性的,没有标准的标准。正因为没有规定标准,所以标准更加的自由和灵活。这种印象主义的电影批评方式更加形式化和表面化,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但忽略了电影作品中那些对人的生命更具意义的方面,忽略了电影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印象主义的批评往往是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感受,也就意味着把艺术批评局限于一个狭小的时空中,否认了电影艺术作品客观价值的存在性。

  3艺术批评的内核与反思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其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一门科学活动,作为电影亦是如此。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其本质属性并非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电影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主体的情感表达,创作者往往把个人的理想、期望寄托于艺术作品中,借物抒情,以物言志。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也非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精神,也就是艺术精神。艺术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当下也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作为艺术批评者而言,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和精神内涵,则无法走进艺术作品,感受作品真正的核心价值。无论是权威学者还是普通大众,亦无论是司法式批评还是印象主义批评,只是批评对象、方法的不同。正确地判断什么是好电影,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就像我们不能对一个人轻易作判断一样,对一部电影、一件艺术品我们也不能随便下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电影艺术批评中司法式批评的存在,形成了电影艺术批评的一种标准尺度,另一方面网络的兴起导致电影艺术批评越来越印象主义形式,以往影评的价值型也随着印象主义批评方式的扩张而下降,市场化的深入使得电影艺术批评想要做到自由、真实越来越难。如果说电影艺术批评真的存在一条评价标准,显然无论是司法式还是印象主义都是片面的,一篇优秀的艺术批评亟需有其学理性,但同时也有它自身的艺术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能一味地对某一方面进行片面追求。作为电影批评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电影批评存在的问题,在当下的大市场下,甚至出现了“红包批评”“网络水军”,严重影响了电影批评的发展和对电影艺术作品价值认知的偏差。网络时代的便捷化带来的电影批评随意性、游戏化,不负责任或缺乏责任,喧嚣、浮躁、肤浅的批评话语不断滋生,真正的电影艺术批评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严重“失语”,致使电影艺术批评整体水平上缺乏专业性、建设性、权威性。这种现象一旦形成一种规模,则产生另一种“权威”,这种“权威”是异化了的“权威”,引导着观众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异化。我们要有效改变中国电影的生态,有效推动电影批评的多元化、多样化建设,并推动全面的国民影视教育,形成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批评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能够引起不同观点的冲撞和争议,艺术批评应该在这种复杂的市场制度下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挖掘作品内在的核心价值,寻找批评自身的主体性,获得某种可以展开交流的对话共识。电影评价的内核不应改变,要有独立性、见解性,虽不可能扭转商业化大潮,但应该树立商业之外的标杆,建立电影批评内在的文化内核和人文价值。

  4结语

  电影作品的创作需要电影批评的推动,电影批评的发展依赖于大量的电影作品,二者并非针尖对麦芒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联系。对于电影批评而言,应当为优秀电影作品的传播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依据自己的内心,传递给受众有价值的内涵核心,从而引领受众整体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健康、良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林琳.电影艺术批评的使命与担当[N].中国艺术报,2015-05-15(T04).

  [3]聂颖.电影大讲堂举办“好电影的标准”讲座[J].影博·影响,2016(7):132.

  [4]赵军.谁来定义当代中国电影审美批评标准[N].中国电影报,2015-08-12(014).

  [5]张倩.对当前影视批评的几点思考[J].电影评介,2011(14):1-3.

  [6]贾磊磊.中国电影审美价值标准终极命题的美学分析[J]艺术百家,2009,25(3):35-40,49.

  作者:郭继田 肖玉欣 单位: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电视广告对市场营销的作用 下一篇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提升路径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