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刊为“全国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学报百佳期刊”,“2001年全国高校学报”,转摘率全国排名第一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创刊来,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机电学、建工学、体育科学等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反映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各院、系的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积极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传递信息,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服务。注意刊载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方面的论文及科技快报。同时发表少量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学研究类论文,以期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读者对象主要为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师、研究生、中学教师和国内外科技工作者。
经济、法学、政治、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汉语言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上海文化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文题部分
需增加若干新项目,顺序应为:
1.中文文题左上角应有“文章编号:”为标识,具体编号由编辑部给定。
2.中文文题;
3.作者姓名;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分隔,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例:“吴□□1,赵□□2”
4.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单位名称与省市名邮编之间用“,”分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以作者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连排时以“;”分隔;此“工作单位”项目用“()”括起。
例:(1□□□□大学□□学院,上海200234;2□□□□大学□□系,上海200235)
5.摘要。150字左右,前应加“摘要:”为标识;
6.关键词。2-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前应加“关键词:”为标识;
7.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分类号前以“中图分类号:”为标识;
8.文献标识码。标识码前为“文献标识码:”作标识,接排在“中国分类号”之后(前空3个字)。按“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等。
二、篇首页地脚部分
1.第一行以“收稿日期:”为标识,具体日期由编辑部填写;
例:“收稿日期:2001-01-19”
2.如是基金项目排印在第二行,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前加“基金项目:”为标识;
3.作者简介。按下列顺序介绍: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同一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可相继列出,中间用“;”隔开,最后用“。”结束。前加“作者简介:”为标识。
例:“作者简介:吴□□(1971.7-),男,上海市人,□□□□大学□□学院教授;赵□□(1978.6-),男(回族),上海市人,□□□□大学□□系讲师。”
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末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在正文后,独占一行,左顶格,用“参考文献:”为标识;
2.每条参考文献内容依次是:
主要作者姓名(多个责任者之间用“,”分隔,不得出现缩写点“.”;姓名后不得加“著”、“编”、“主编”、“合编”等任何说明).文献题名.以单字母方式的标识的文献类型(“[]”括起,见下表).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每条参考文献条目各项之间及最后以“.”分隔和结束。
例:期刊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号码.
图书:[序号]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注:对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类型标识为“[A]”,其他未说明之文献类型用“[Z]”。
3.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学术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一般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与正文中指示序号一致。
注释是对学术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文末参考文献前,并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注。
四、英文文题、摘要部分应注意:
论文应附英文文题、汉语拼音作者姓名、英文工作单位(及多位作者署名和不同工作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要与中文相关内容对应;
其中汉语拼音作者姓名采用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英文作者工作单位、省市名及邮编中间用“,”隔开。工作单位项目用“()”括起;
英文摘要前用“Abstract:”标识;
英文关键词前用“Keywords:”标识;各关键词用“,”隔开。
五、关于本刊所加入数据库的有关事项
本刊为了扩大学术影响,业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故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即自动收入上述期刊数据库,本刊所付稿酬已包括自动进入上述期刊数据库的报酬
凡有不同意将自己稿件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作者,来稿时请注明。
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当做参考资料。如果您要投稿、要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
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