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新课标体系下,加强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有利于丰富设计类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全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养成。本文立足于新课标改革,分析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探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实践路径,以期提高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优化原有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标;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职业素养
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是当前国家新课标的教育指导方针,受到教育各个阶段的充分重视。而高校设计类专业具备鲜明的教学特色,拥有良好的课程思政优势,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影响,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自始而终,助力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并拓宽了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
(一)以立德树人指引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新课标体系下,大力推行各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相适应,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需求,也是实现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而设计类专业范围广包括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建筑装修设计等多门课程,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政文化元素,完全契合课程思政的建设需求。尤其是设计概论该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囊括了设计发展史、设计内涵及类型、思维、趋势等多方面的设计知识,这些都可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为设计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做铺垫,为实现专业教学立德树人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1]。
(二)有利于丰富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建设
设计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可从多元化教学方式着手,结合专业课程知识拓展学科的建设深度,开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在师资水平上强化提升和突破,这将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借助课程思政的目的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及思政研讨能力,将其应用到具体教学之中,那么设计类专业学科所建立的教学目标则更为清晰合理,其教学方式方法也更具针对性,自然专业教学育人的效果则更为明显。
(三)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个人专业知识技能与文化知识衔接不对等,学生们往往过于注重设计理论知识而忽略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有关思政教育方面的学习热情也不高。然而,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包含有众多中外古今文化、蕴藏着各类不同的设计元素,这些对于学生的设计灵感创新是有益的。再者,如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媒介发达,学生们偏好浏览更多网络信息,然而却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干扰而偏离政治立场、道德标准。那么,将设计类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但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透过专业学习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层面建立起正确高尚的设计观,在设计中融入强烈的民族情感,促进自身的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养高的设计类人才,同时也为专业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夯实基础。
二、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不足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而教学要做好改革必须要从观念着手。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学要实现课程思政,首先专业系部领导及课程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设专业学科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将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这样才能化思想为行动,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但是,当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了解及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不足,片面认为有思想道德、哲学这类课程就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不能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作用,也就无法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存在认同感;第二,高校未能将新课标精神予以深刻解读,未能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具体化教学方案,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模式落后
当前,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及探究精神,尽管有些教师能主动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然而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化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课堂学习显得被动不足,因此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显然不够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专业与思政相融合层面,高校未能构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合体系,在具体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刻意而生硬,如何将设计类基础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联、共融合成为一大问题。同时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中,教师之间也缺少互动交流、探讨学习,缺乏进一步教学科研的力度。
(三)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能否有效落实,不光取决于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同时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更是起到关键性作用。据了解,大多数高校并未构建健全的思政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并未对专业课教师实施针对性、具体化的思政教学培养,这使得有些专业课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摸索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办法,也不了解课程思政的前沿性教育研究成果,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往往会产生滞后,更有甚者未能考虑到专业内不同学科所实施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可能存在不同,继而应用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授课,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偏离了教学发展的轨道。
三、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科育人定位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旨在通过专业学科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培养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故此,设计类专业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让思政育人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基础课之上,而要将其转变为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类学科重专业而轻文化的问题,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以达到双管齐下的教学目的。同时,高校要确立清晰的育人定位,将社会、哲学、道法、思政等相关学科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民族信仰、文化自信、公民义务、人格道德、政治理论等德育信息融入具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去,这些都是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
(二)完善专业教学,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高校设计类专业要切实达到课程思政,教材的完善化不可忽视。教育同仁在编撰教学大纲、做教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德育知识来实施,比如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人格道德教育、信念价值教育等,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教案内容与这些元素紧密关联,使之融合渗透、匹配合理,从而让课程思政不会显得呆板生硬、附会牵强,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photoshop课程的1+N与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的课程创新设计,教师可将具有上述文化元素作为案例,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等有一个准确了解,强化学生对德育文化的认知,提升自我的文化认识意识;再有在photoshop课程的具体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案例中穿插爱国主义情怀主题海报设计,军人形象制作,以及优秀的其他案例的设计与制作,突出其中蕴藏的美学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从而起到沿袭优秀文化、展现东方美学的德育作用。还有室内、艺术设计课程中包括色彩学习,教师可结合红色文化来讲授教学,指导学生针对红色博物馆、红色基地进行环境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以此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
将思政教学全程贯穿于设计类专业学科,这是高校课程思政要达到理想效果要遵循的原则,符合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性。因此,课程思政还要跳出课堂,向课前与课后阶段延伸拓展,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做好充足的课前设计及调研、强化课堂互动讨论环节、跟进课后实践指导学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1.完善课前设计及调研。良好的课程设计必须要以广泛的课前调查、资料搜集为基础,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构思和设计。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所讲授的photoshop课程,教师可将课程内容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可视化设计相结合,以廉政建设广告、社会公益类广告为主题,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政治熏陶,树立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2.强化课堂互动及讨论。设计类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设计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德育教育渗透进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强化课堂互动及讨论指导学生学习思政内容。比如,教师可通过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行从学习中探究设计中所能体现的创意元素、文化元素、个性元素等,通过设计实践感受到设计中的美学以及创新。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所设计的作品时,应侧重将其向课程思政层面引导,强调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思想品质、美学特征。3.跟进课后实践指导。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一定不能缺少课后实践指导环节,教师不仅要发挥出课堂主体教学的德育优势,还应主动增强课后实践育人的第二关卡。设计类专业众多学科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类设计竞赛、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的形式进行课后实践指导,并借助线下校园文化平台或线上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展示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借此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如室内、艺术、广告设计专业中学习photoshop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与学校、专业机构与设计公司进行沟通接洽,为学生提供考取PS技能等级证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实践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PS设计工作中来,以此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徐丽静.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以《设计概论》为例[J].魅力中国,2020(30).
作者:梁于蓝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
联合国外同领域研究员,确保专业的指导
签订服务合同,您的信息与权益安全有保障
高效、严谨的学术服务,确保服务有品质
协助服务并非替代式服务,不破坏学术诚信
提供全地域、全学科的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