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作品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具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道德教化和寓教于乐的功能,而现如今红色影视作品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大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与高校的应用重视度不高等挑战。对此,高校应采取积极策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甄别力和鉴赏力、注重红色影视作品的筛选工作及增强对红色影视作品的重视,将红色影视作品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红色影视作品;高校;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影视作品主要记录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浴血奋战的历史史实与艰苦卓绝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文章旨在探讨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一、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无产阶级传播红色文化、汲取红色力量、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为巩固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而存在的。红色影视作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有着传递国家各项重要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红色影视作品是在红色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创作的,题材多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经典历史史实和英雄人物事迹为主,为我们展现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与政治目标。自然,红色影视作品也就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与极强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价值导向功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由单一因素的影响所造就的,而是在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在长时间耳濡目染下,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无论哪一种文化的核心都含有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红色影视作品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思想的重要平台也不例外。红色影视作品反映了革命先烈纵使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牺牲和流血也要英勇顽强奋斗的革命气概,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勤劳的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代风尚,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红色影视作品营造的向上向善的学习氛围无疑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实行有效引导。因而,在红色影视作品播放的过程中,其所倡导和宣传的价值意蕴就可以得到正面传导和积极传播,就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清楚地了解社会的时尚风标,即社会在倡导什么,又在摒弃什么[1]。
(三)道德教化功能道德教化是指以道德来教育和感化他人,提高其道德觉悟,使其心里和精神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红色影视作品主要以电视、网络等传播平台为媒介,将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高校大学生,使其能够在观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上的教化,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朝着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规范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在高校倡导和宣传红色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红色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引导力,将革命理想信念、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等具有正面意义和价值意蕴的先进文化展现给高校大学生,使其能够接受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洗礼,进而以视听交汇、耳濡目染的方式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和生活中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融合,最终将红色影视作品的精髓融入到自身的人格品质与道德素养中。
(四)寓教于乐功能寓教于乐是指通过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进行教育。红色影视作品以其极强的艺术性和通俗的表达方式诠释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带给观者认知上和感官上的愉悦。在向高校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红色影视作品也并非是填鸭式的强制灌输,而是通过隐性教育和无意识地渗透来进行思想观念的塑造。红色影视作品一般是通过情景式演绎的方式展现正确的道德观念、独特的人格魅力等,以这种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高校大学生在欣赏红色影视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对以革命历史、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等为主旋律的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革命历史及英雄事迹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红色影视作品以感性的力量来唤醒大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养,在情景交融中引发他们的共鸣,最终达到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自身独立人格的目的。
二、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本体论困境:多元文化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到来不断冲击着我国文化市场,例如,日韩电视剧、欧美电影等传递着西方价值理念的西方影视作品传入我国,不仅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娱乐观念和方式,而且还为其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西方影视作品虽然可以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并增强大学生自主意识,但其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与我国的国情社情未必相适应,因而会对大学生群体中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多数是添加了很多现代化、娱乐化、偶像化元素的英雄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非理性价值观念,这种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的播出会导致荧屏中出现很多不符合社会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与规范的“雷人”片段[2]。同样,这种价值观念也与政府所倡导传播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力量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而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最有思想的受众群体,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红色影视作品所要达到的对大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的传播效果,进而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产生消极影响,误导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史的认知,传递一种歪曲的价值观,造就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不高的局面。
(二)认识论困境:大学生对红色影视作品的认同度不高红色影视作品以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为主旋律,但当前高校大学生往往对这种红色影视作品的认同度不高。一方面,过去红色影视作品的产生背景、画面质感、创作方式以及明星阵容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难以符合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与倾向,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可称之为大学生与红色影视作品之间的“代沟”。尽管现如今影视技术有所发展和创新,影视业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也不乏优质的红色影视作品的出现,但能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时代要求以及大学生心理需求,而且还能进行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双向共鸣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依旧屈指可数。因此,大学生群体普遍对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致不高,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认可,红色影视作品的价值不能落到实处,就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选取红色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能根据红色影视作品自身所具有的教育特点和功能而制定出科学的选材标准与系统的指导规范,那么在确定哪些作品可以在思政课课堂运用时就会产生问题[3]。这样一来,选取的红色影视资源的质量就会参差不齐,就会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氛围淡化,大学生与红色影视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怀也就难以产生共鸣。
(三)实践论困境:高校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应用重视度不高当前,虽然部分高校有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但还未能做到运用红色影视作品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全覆盖,而且重视程度也不够。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首先,红色影视作品的娱乐性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教育性,会在不自觉中带走学生上课的思路,使其只注重享受观影在视觉和感觉上带来的舒适感和愉悦感,而忽视了红色影视作品所要表现和传递的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其次,红色影视作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度不大,未能很好地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契合,只能起一定的渲染氛围、感化教育的作用,而教育效果也很浅显,红色影视作品所树立的理想信念与厚植的家国情怀等未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最后,红色影视作品的应用缺乏常态化,带来的触动极易转瞬即逝,不能深入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与生活,激发其内心的求知欲和认同感,往往会导致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内容消解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既不能运用红色影视作品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来影响生活,也不能用生活理念来影响教育,往往会使得教育与生活二分化[4]。
三、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甄别力和鉴赏力现如今,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影视行业的茁壮成长,各种红色影视作品的类型丰富多样、层出不穷,覆盖面比较广泛,传播方式也比较便捷,但与此同时,这些“快餐式”的红色影视作品的质量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不仅会出现某些与社会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的内容,而且也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倾向、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等差距较大。每部传递正能量的红色影视作品都会打造正面的人物形象,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标杆,在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中获得人格的锤炼。如果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作品时,大学生无法正确地选择一部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观看和学习,那么在面对多种角色时就无法正确选择好的榜样进行学习。因此,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出发,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提高自身对红色影视作品的筛选能力及对红色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校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在筛选红色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自动、自觉、自主地摒弃世俗气息过重的影视作品,选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进行鉴赏,以实现升华其人格、陶冶其情操、提高其艺术文化素养的目的,最终实现高校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上的高度统一。
(二)注重红色影视作品的筛选工作做好高校思政课课堂优质影视资源的筛选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感染力与引导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明确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以及系统完备的指导规范后,以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为指导,筛选出适合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播放的红色影视作品。在筛选红色影视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考虑具有一定艺术性、娱乐性的影视作品的同时,还应考虑影视作品所在历史时期的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离开真实历史史实的红色影视作品都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者选材的参考范围内,所选取的素材必须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不允许被篡改,坚决杜绝使用低级庸俗的“雷剧”和过度商品化的红色影视等作为素材,否则不仅不能以历史史实为根据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易使大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其次,所选的影视作品要与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相似点,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同时也尽可能地选择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影视作品,让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性,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引导与教育,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打造卓越的专业素养,为其成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高校对红色影视作品的重视大学生的思政课课堂离不开教育形式与教育载体的创新,要将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思政课的课堂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力量的三重认同,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高校要增强对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的重视程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与新平台,以潜性教育的方式,逐步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不断挖掘红色影视资源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5]。在整合红色影视作品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重现实性与可行性,除了要树立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外,还要注重历史与实际相契合、传统的红色文化与现实的时代文化相契合,从而让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浓厚的红色文化的氛围下得到升华与提高,在寓情于景中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此外,在鼓励高校创新运用具有深刻价值意蕴的红色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同时,还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看过即学过”的层面,而要从更深层次入手实现大学生思想和情感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双重共通与共鸣。高校可以通过编排红色话剧或音乐剧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之相关的主题学习与教育活动,使之将自身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让红色文化、红色力量和红色精神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进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与大学生的头脑中。
参考文献:
[1]曹宣明,高欢.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5):32-34.
[2]陈永福,解梦雨.新时代创新红色影视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6):46-50.
[3]魏顺霞.红色影视资源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16(1):58-61.
[4]杨海霞.红色文化的内化困境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129-133.
[5]陈莉,李锦峰,齐勇.红色基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39-41.
作者:冯红 李晴宜 来源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
联合国外同领域研究员,确保专业的指导
签订服务合同,您的信息与权益安全有保障
高效、严谨的学术服务,确保服务有品质
协助服务并非替代式服务,不破坏学术诚信
提供全地域、全学科的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