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同时还要对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情感进行感受,这样在促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主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具体来说,要注重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构建融洽和谐的关系,要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心理健康内容,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这都有助于增强心理教育渗透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形成的性格爱好与兴趣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与成长都会产生影响。随着人们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重视,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会促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学习。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始探索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渗透,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深刻感悟,懂得一些道理,这样不但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刻理解,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增强。
一、语文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还应该引导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此时的如果学生形成了的性格爱好,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那么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就会产生深远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素质教育改革对此做出了改变,语文教育目标的应该是育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教学开展,充分发挥课文材料的价值,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心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塑造形成良好的品德,这样他们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正确的妥善处理,走出内心思想误区,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茁壮的成长进步。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应该注重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促使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更好的融合。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尊重主体原则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于阅读教学的开展,教师也要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和思想,学生之间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所以就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发展情况,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在阅读之后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重视他们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之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因材施教原则
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运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游戏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确保针对学生的内心产生触动,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1]。
(三)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渗透,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应该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思考和完善,比如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是存在差异的,阅读能力也是有高有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对这方面进行考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促使所有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发展进步。
三、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构建融洽和谐关系
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足够的沟通交流,如果这方面比较缺乏,那么很可能会不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直接不利于阅读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更加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主要是由于很多小学生都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想要远离老师,不如在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进行掌握,也就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对与阅读教学的开展,教师要注重增进师生互动沟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围绕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2]。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课文的教学中,现在有很多小学生长期受到家人的溺爱,导致存在任性、不懂感恩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经常发生矛盾,家庭环境并不是十分和谐,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父母的辛苦付出,感受那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所以教学中就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如“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快为大家分享一下父母疼爱你的生活事件吧。”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回答,同学之间相互分享生活点滴故事,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真正让学生对父母产生感恩的情感,从而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心理健康内容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多种体裁的课文,有记叙文、散文、诗词、寓言故事等,教师应该注重对课文的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方面内容,从而在具体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确保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古诗词教学为例,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3]。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下,教师只是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看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但却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融合起来,挖掘课文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哲理,通过暗示、耳濡目染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在道德品质上得到熏陶和培养,这有助于全面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对《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章中说明了花生有很大的价值,其中一个难能可贵的就是果实会埋在地里,而不是像苹果、桃子等那样高挂在指头上,一下就能够吸引人的目光,令人产生爱慕之心,花生果实在成熟的时候,只有从土地里挖出来才可以。借物喻人,将其引申到人们身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们也要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要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样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有助于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三)准确抓住阅读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学生的阅读心理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学活动开展起到了支配作用,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抓住学生们的阅读心理,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具备强烈的阅读动机,对学习始终充满信心,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阅读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习,这样学生的内心情感更加容易受到触动[4]。
(四)在课外阅读中延伸,拓展学生的眼界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来说,也应该在课外阅读中延伸,促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并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5]。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书籍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去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自由的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积极心理和消极心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出内心困境,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健康,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科优势,改革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渗透,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在提高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塑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秦绍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7):20-21.
[2]金曦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思考[J].新校园(中旬),2019(5):79.
[3]刘长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42.
[4]孙媛.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125-126.
[5]李兴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上,2019(9):135.
作者:周芷宇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