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促进各行各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的特点,对其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机制培育的重要要素。本文从辽宁省传统工业发展现状和由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人才需求出发,分析辽宁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存在的人才开发培养问题,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思想,从高校、政府、企业三个主体提出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人才培养;三螺旋理论
对某一产业的发展而言,过硬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软件储备像是其左右脚一样,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将与一个跛子别无两样。对国家而言,必须要坚持“人才兴国”的基本国策,大力培育、创新、发展科技,创立自己的国有品牌,从核心上提升国家竞争力,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减少并摆脱对某些发达国家的依赖,防止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被“扼住喉咙”。对社会而言,高精尖行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通过高校培养出的本国的优秀尖端人才进入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或是进入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从而在根本上推动社会高端科技行业的发展。对个人而言,在投入为国家科研事业奋斗的过程中自身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其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升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人才因素可被称为是关键因素,对其发展有核心支撑作用。然而获得适配的人才资源及形成高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及纲领。因此,培养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1.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1辽宁省传统工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率先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并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资源依赖型的重工业逐年衰落,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转型速度并不快成为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阻碍。
1.2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自从2009年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来,辽宁省积极响应号召发展新兴产业。高精尖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新技术,而新技术的发展受到高端人才的制约。也就是说,要想强化科技创新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发展高端人才是重中之重。在“十三五”时期辽宁省人才需求调查中显示,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分别占人力资源总需求的25.0%、24.0%、26.3%,而博士生和研究生仅占比0.6%、3.7%。此外在各类企业人力资源282.5万人的需求中,高级管理人、技术及产品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比4.3%、6.1%、7.4%,而生产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占比74.0%。相比之下,辽宁省对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并不高,从侧面反映出辽宁省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程度仍然不够发达。
2.辽宁省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2.1人才供需问题有待解决
当前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逐渐将重点转移至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技术的研究升级上。但是现培养的高校人才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一是高校设立的专业学科缺乏高端科技创新行业所需的顶尖理工学科,且在这方面从业的毕业生占比较低,导致人才对口性不强。以东北大学和辽宁大学为例,在2019年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从事相关行业。二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将其对人才类型以及所属产业类型的需求准确传送给高校,造成培养出的人才针对性不足,存在人才待就业而企业缺乏人才的现象。
2.2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
人才评价标准作为将高校培养的人才向企业输送的“筛子”,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互动的失衡。一是目前多数企业在面试时大多以学历高低来筛选录用人才,出现非“985、211”毕业生不用的现象,导致许多优秀的从双非院校或是大中专学校毕业的技术型人才找不到工作。二是无法用数据量化的评价标准导致人才水平无法得到合理的评估,最终影响真正适配的人才的就业。
3.三螺旋理论在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上的应用
3.1三螺旋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Lewontin使用三螺旋隐喻(metaphor)来表示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改变生存环境,这种能力是写入基因的,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就像三条螺旋线缠绕为紧密结合体,互为因果关系[1]。Etzkowitz(CESPRI.1997)首次提出了三螺旋模型(TripleHelix)的概念用以解释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2]。对待国外的实践方法,应当在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情况下进行应用。根据三螺旋理论,从高校、政府、企业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人才培养策略,以便促进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2高校
3.2.1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培养人才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出的人才缺口引导高校合理调整专业学科设置,促进人才对新技术、新模式的适应。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新设立的专业学科应当能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十三五”时期辽宁省拟增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各16个和17个,并拟停招或撤销的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各79和84个。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统筹共享沈阳和大连两地的教师资源,促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二是引进社会高端人才进校园,如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合作,聘请其内部优秀学者及高级专门人才,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职教团队,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三方的互利合作。
3.3政府
3.3.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辽宁省政府应当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构建完整的培养平台,统筹安排从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的培养政策,确保涵盖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培养。二是完善考试招生政策,健全单考单招录取、高端人才免试、知识素养+职业技能等招生办法,避免出现知识型人口与就业岗位不对口或是与岗位相适配的技能型人才的流失,从而调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3.3.2加大资金投入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充分的先进技术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因此相较普通人才的培养,辽宁省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应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政府可以设立相关行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在资金方面确保其顺利进行。二是加大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出资改善科研硬件设备,优化科研环境。三是由政府出面建立培训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培训机构共同出资的筹资模式,通过各方努力促进新兴产业人才的协同培养。
3.4企业
3.4.1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涉及学科和社会经济结构等的复杂性,导致人才培养在类型和数量上的复杂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将高校的课程体系、学科专业、招生数量等方面的设置与科研院所近年来具体的科研项目和企业总体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并适时进行动态更新,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时性和先进性,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3.4.2完善人才激励及人才保障机制出于当前对前沿科技突破的迫切需要,企业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高端人才来填补人才缺口及支撑其创新发展。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提高高端人才的基础工资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其科研成果、贡献程度以及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设立技术入股、期权激励制度。二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企业在提供法定福利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内部学习资源、餐旅费补贴、节假日礼品等福利,并提供相关的人文关怀。
4.结语
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政策来调节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引导支持企业的发展,从而使高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三个主体形成一股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实际上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的相关人才培养对策,并不是对传统政策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改进,从而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69-72+78.
[2]HenryEtzkowitz,LoetLeydesdorff.Thedynamicsofinnovation:fromNationalSystemsand“Mode2”toaTripleHelix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relations[J].ResearchPolicy,2000,29(2).
作者:林杉杉 宣珂 秦煜浛 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