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时代的缩影。唐朝建筑博大、恢弘、开放,其结构技术、功能和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是古代中国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时期的综合反映。中国古代建筑至唐朝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硕大的斗拱、深远的屋檐构成了标志性的“唐朝建筑元素”,继而,这些建筑元素被呈现在影视剧、动画电影等数字影像空间中,形成绝大部分普通人对古建筑的群体记忆。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创作对“唐代古风景观”的构筑越发精进,甚至由表及里,从单纯的视觉奇观不断深入至民族文化内核之中。以《长安十二时辰》和《白蛇缘起》为代表的影视作品,立足大气雍容的唐代建筑风格,结合当代审美,在尽力还原唐朝建筑形式和文化元素上的基础上,展开对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的想象,于数字影像空间中构建了一个符合现代观众期待的“盛唐景观”。
1数字影像对唐朝建筑元素的仿拟
1.1唐风木质佛塔的拟造
三维动画影片《白蛇缘起》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唐朝末年,制作团队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晚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唐朝建筑在结构造型和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以影片中的重要场景——佛塔为例,整个建筑以木构为主,建筑外部的棱条竖柱窗户借鉴了唐代建筑佛光寺,除了这处较为明显的模拟以外,在不少细节之处也对唐朝建筑元素进行了还原,比如影片中佛塔外立面柱子在柱头处向内收拢的半弧形处理细节,这是唐代建筑元素明显不同于明清等朝代的地方(图1)。此外,具有承重作用的硕大斗拱作为唐代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也同样出现在影片中,制作团队对唐代斗拱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等细节都作了详细考察,最终在数字影像空间中成功地为观众拟造了一个具有浓厚唐代建筑风格的木质阁楼式佛塔。
1.2唐代都市长安的再现
真人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聚焦于唐朝天宝三载的上元灯节,该剧从开篇起便竭力向观众还原历史上曾是“世界大都会”的长安城:跟随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远近层叠的屋顶——既有普通百姓住宅常见的悬山顶,也有远处高层建筑上的攒尖顶,西市市门则是采用歇山顶,部分建筑的屋脊上还有作为装饰的鸱吻。此外,唐朝建筑一向以宏大庄重、形势壮美著称,剧中大到望楼、坊门,小到靖安司小殿,无一不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对这些建筑再加之俯拍镜头、仰视镜头,更是烘托出唐代建筑的雄伟(图2)。随后,镜头又向人们展示了唐代建筑典型的配色——朱红色的圆木柱、白色的墙以及青绿色的窗子。伴随着颇具唐风的音乐以及身着古装忙忙碌碌的行人,如此,一幅涵盖了整个长安的风俗卷便徐徐展开,一个既符合历史,又呼应现代观众想象中的长安城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数字影像空间中,并烙印在千千万万观众的脑海里。
2数字影像对唐朝建筑元素的投射
数字影像对唐朝建筑元素的呈现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视觉考古,而是力求传统建筑与文化元素的延续与创新。在还原历史基础上,投射一定的当代审美,这样的做法也是促成《白蛇缘起》和《长安十二时辰》这类影视作品收获观众青睐的基础之一。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其中的“望楼系统”给大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为靖安司在长安城内指挥统筹的即时通信系统,望楼每三百步设一,街巷动静皆在目,靖安司所发信息可瞬间横跨整个长安城。不过,在历史上,唐代的长安城并不存在“望楼系统”,靖安司也同样为虚构。可以判断的是,望楼系统的通信模式与当代的互联网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手机终端代之以望楼,将二进制的信息编译方式代之以八卦和算筹,“望楼系统”可以算作现代信息社会对唐长安城的一次当代投射。由此可见,《长安十二时辰》中对唐代建筑景观的表现,有着深刻的当代性内核,而这也恰恰是当代观众所能理解、乐于接纳的,符合甚至拓展了他们所想象的唐代建筑。不得不说,这是经过大众“改造”过的唐代建筑,虽非“唐代建筑”本身,但的的确确是大众流行观念上的“唐代建筑”,是风格上的“新唐代建筑”。人们对这种建筑元素的欣赏横跨古今,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文化之美”的一部分。所谓的“民族精神文化之美”也是融入了当下观众文化身份认同之后形成的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进取性认知,内含某种集体无意识[2]。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直接表征。此外,剧中的“望楼系统”并没有放弃对唐朝建筑元素的复刻——四角攒尖顶结合平缓深远的屋檐为这样的当代投射覆上一层唐朝风貌,如此制造出审美陌生化,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对这些存在于数字影像中的唐代建筑既熟悉又新奇。总而言之,“望楼系统”以仿唐木质建筑为依托,以八卦和算筹为运行机制,于虚拟中构建真实,于传承中实现创新,具象化地向观众呈现了数字影像中所构建的唐代社会运转节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盛唐景观”的想象。
3数字影像实现仿拟与投射的技术路径
3.1二维概念设计
数字时代背景下,CG电脑绘画技术成为主流并广泛应用于动画电影、真人影视剧的概念设计环节。以《白蛇缘起》为例,上文提及的佛塔场景即经历了大量的概念设计,CG电脑绘画技术可进行佛塔建筑的多种表现形式探索,后续的修改和展示也同样便捷迅速。此外,对于佛塔建筑内部结构的示意和整体外观的概念呈现,也是二维概念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需要概念设计师对唐代建筑进行深入考证,同时也对设计师的技术实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此外,CG绘画支持下的气氛图设计,是电影后期制作环节中如实还原唐朝建筑的重要参考。《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是真人影视剧,但是对概念设计的需求同样不弱于数字动画电影。在还原唐长安城的建筑风貌和人文气息的影片制作中,概念设计团队着力探寻唐朝建筑及历史的原始风貌,最终呈献给观众内涵更加丰富的长安城(图3),若缺少这些视觉文化的支撑,想实现剧中对长安城的还原无疑困难重重。此外,“望楼系统”能实现从无到有的视觉呈现也同样依托于CG绘画技术,在参照唐朝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历史文化符码,从而为剧组后期搭建实景提供了依据。
3.2三维模型制作
在二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对场景进行三维建模渲染已经成为数字动画电影的常规制作流程。和传统2D技术相比,3D绘画技术在创作方面具有更高效、更自由也更真实的特点,现如今,3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效、动画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起到辅助展示说明、深度塑造还原等巨大作用。以《白蛇缘起》中宝青坊(图4)的场景设计为例,整个场景的搭建都是由三维建模完成的,除了能够如实还原二维概念设计以外,还便于制作团队对该场景的运镜与修改,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和制作水准。此外,从还原性的角度上来说,数字动画电影的确依托了3D绘画技术逼真性的特点,才得以将唐朝建筑元素完美呈现出来。
3.3后期特效制作
《长安十二时辰》在创作过程中,视觉特效工作体量巨大,约有9000个之多。内容涵盖城市主要建筑场景的三维重建、视觉延伸及氛围渲染,虚拟人群及道具的合成,各种辅助光源与火焰的设计等,后期数字技术为影片营造更为逼真的物理真实感和历史真实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可见,数字技术已经和真人影视剧深度结合,并渗透进诸如场景搭建、实景拍摄和后期特效制作等多个重要环节之中。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之下,《长安十二时辰》在非完全实拍的基础上仍然能够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长安城。结语纵观《白蛇缘起》和《长安十二时辰》的建筑与场景,除了对唐朝建筑元素还原、仿拟以外,实际上杂糅着不少现代人对古代盛唐景观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充满当代性和选择性的,那些被今人“认为”是“盛唐”的元素和符号被推到台前,同时那些粗粝的和不美好的被舍弃,从而更贴近当下观众想要的唐代建筑景观。同时,这样真假掺半的建筑形态也与擅长在虚拟中建造真实的数字技术形成两相契合的态势。在数字媒体时代,古代建筑元素不再只停留于真实的建筑空间中,而是已经延伸到虚拟数字影像空间。数字技术可对建筑元素做到复刻般的还原,亦可以在提取建筑元素的同时做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原创性设计。因此,无论是在数字动画还是真人影视的场景设计中,二维概念设计、三维模型和特效制作等数字技术全流程式的参与制作越来越普遍,而正是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持,以唐朝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元素得以重现,凭借其独有的魅力,依托数字动画影片和真人影视剧等载体,于当代创作情境中实现了建筑形式与文化元素的延续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瑞雪.唐朝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研究[J].兰台世界,2012(27):27-28.
[2]王颖.当下古装影视作品的“古风景观”和民族文化根性——以《鹤唳华亭》《长安十二时辰》《妖猫传》为例[J].当代电视,2020(07):37-41.
[3]ARRI.专访《长安十二时辰》摄影组一起领略这部风靡全国的网络剧[J].影视制作,2019,25(09):50-57.
作者:王东 盛凛赟
推荐阅读:建筑电气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方法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