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1-03-15浏览:14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隐性的网络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定义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关注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面临的困难,并针对性地从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平台、挖掘核心成员,以及强化信息过滤机制等四个方面研究了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隐性群体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建设及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互联网使用主力之一的当代大学生,网络关系已经成为其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1]。网络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真实社会关系在虚拟网络中的反映,如微信好友、QQ好友、社交网络等;二是纯粹的虚拟社会关系,如BBS论坛、微博关注等。无论是哪种网络关系,大学生之间往往会出于共同或类似的兴趣爱好等原因,自主地形成一个个虚拟群体。这种群体不同于按照某种强制要求(或称显式)成立的群体,如班级微信群、QQ群等,群体成员之间通常没有紧密或者明确的社会关系,关系的维系源于成员自身需求,因此将其称作“隐性群体”。隐性群体在网络中普遍存在,其中也包括一些偏离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如何利用隐性群体的特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还缺乏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群体数量与类型繁多。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具有明确目的性,多数学生旨在获取信息,并为此加入或组建不同的关系圈[2]。据统计,当代大学生关注“生活娱乐”、“社会热点”以及“文化教育”等相关主题的网络信息较多,分别为57.8%、53.6%和52.0%,每个学生常用的关系圈平均超过10个,不同群体关注的内容呈现出多元性,包括考研考试类、情感交流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娱乐类、学术研究类、就业创业类等[3]。(二)群体之间存在交叉关系。由于每个大学生通常同时属于不同的关系圈,故由此产生的隐形群体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交叉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成为信息传播的途径,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论,该纽带关系会极大地促进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效率;二是隐性群体成员之间由于兴趣趋同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大多具有相似性,因此信息在群体内的覆盖范围会更加广泛。(三)群体成员具有完全自主性。由于隐性群体本质上是基于某种共同兴趣或利益构成的关系圈,并非强制性的关系,因此群体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随时加入或退出。例如,在微信朋友圈这类群体中,用户可以任意打开或者关闭此项功能,而且即使在功能开启时,也能够屏蔽某些好友,使其看不到自己发布的状态。(四)群体内部存在核心成员。在隐性群体中,与很多社交圈子一样,通常存在一些重要成员,或者称作意见领袖,这些人在群体中相较其他成员更加活跃,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流,而且他们的观点往往也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例如,微博平台的大V、网红或主播等。

  二、关注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范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由于大学生的关系圈多数为同学关系,他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并且其间存在天然的信任关系。根据传播学理论可知,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相邻学科[4]。因此,利用群体数量众多和群间交叉关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较低的时间代价,采取生动、形象、富含趣味性的教育模式,迅速、大范围地传播正确思想和态度。(二)有助于教育者融入大学生群体,培养两者间的信任关系。隐性群体的形成因素之一是个人兴趣,群体成员之间倾向以平等、开放、自由的形式开展交流。这种民主的方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加入群体,并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交流,从而培养与其他大学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教育者可以比较自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有助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实时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社交应用在隐性群体中发表个人见解、兴趣爱好,或者情感状态,从而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当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利用这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交圈子采用实名制,使得教育者能够定位到每一位学生的状态,进而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和教育。

  三、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隐性群体的产生方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冲突。隐性群体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的兴趣,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施加正确引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容易给隐性群体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使得其消极参与群体活动、甚至退出。同时,传统单刀直入式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缺乏足够感召力。这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思想观念,以平等的姿态与群体中的大学生进行交流,使其从内心接纳教育者。(二)隐性群体的内部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存在差异。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性、利益导向性和兴趣导向性,对其他无关信息往往难以产生浓厚兴趣[5]。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为主,教育内容受限于书本和经验,资料收集面和教育空间狭窄,使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相较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显得创新性、吸引力和丰富性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提升群体成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三)隐性群体的内部构成和群间关系复杂,难以从全局把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于每个大学生均有自己的关系圈,以及隐性群体的自组织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像以往课堂教育一样完全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的自主性、选择性、多边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价值导向“一元化”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威[6]。

  四、构建面向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为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要从思想上主动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网络主阵地。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播学和网络技术培训,组织进修现代传播理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建设和推广方法等。同时,要成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组,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协调思想政治课教师、网络中心、宣传部和学生处等制定网络思想政治效果量化评价机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二)完善校园文化平台,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切实满足大学生需求出发,建立体现民主、开放、纯净的校园特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他们从其他社交圈子中吸引进来。一方面,思想政治平台的板块要丰富实用,契合当代大学生兴趣,不仅要设立新闻时事、社会热点、文学园地等传统主题,还要提供专业知识、考研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贴近生活的服务内容。另一方面,让思想政治内容“动起来”,多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甚至VR技术将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耳目一新,使其既能够体现时代特点,又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理论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三)挖掘隐性群体的核心成员,重点培养意见领袖。在网络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弱化,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顺应这种趋势的变化,与学生相向而行,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环境。具体说来,可以根据群体成员活跃度、评价和转发次数、话题的“@”引用关系、话题内容等信息,利用网络关系挖掘等计算机分析技术挖掘隐性群体中的核心成员及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而针对性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引导这些核心成员积极主动地传播信息。同时,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小组,培养在隐性群体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和感召力的意见领袖,使其能够积极引导正面舆论,同时反馈大学生思想状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政治骨干的点面结合、齐头并进,这也是践行隐性思想教育理念的可行途径。(四)强化信息过滤机制,打造纯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今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果不加甄别和过滤,则对于判断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特别地,隐性群体的广泛存在使得维护纯净、健康的网络环境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高校内部应当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强化信息监控系统,同时高校之间紧密合作、联防联控,利用防火墙和举报机制拦截和杜绝负面信息在大学生隐性群体中的传播,打造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净土。

  五、结语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亟需变革。有效利用大学生网络隐性群体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重要机遇和关键举措。各高校应该转变思想、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协同校内各部门和其他高校,利用传播学、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分析手段共同构建清朗的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姚雪莲.大学生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康宗基,沈海燕.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86~89

  [3]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49~153

  [4]袁国,徐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新媒体思政,2018,7:59~60

  [5]陈蕾.运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党建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2~84

  [6]钟厚基.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2:64~68

  作者:刘慧

  推荐阅读:大学生就业意向及精准就业指导策略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豆沙裱花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下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策略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