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谱系学方法在现代建筑历史教学的介入

时间:2021-03-04浏览:184

  建筑历史的研究视野逐渐从单一的宏观框架走入了多元微观层次。以谱系学方法为代表的微观研究方法被应用于现代建筑史教学中,并拥有一定的适用性和优势性。将其有针对性地运用在教学环节中,既能开拓学生历史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也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激发其对建筑史学习的兴趣,提高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建筑理论素养,实现教研结合。

谱系学方法在现代建筑历史教学的介入

  关键词:谱系学方法;建筑历史教学;微观史学;现代建筑史;开放式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与深化,建筑历史的研究方法在不断探索中得到扩充和更新。20世纪以历史主义法为代表的宏观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得到了有益补充,适用于中、微观层次的研究方法被学者们从周边学科领域引入建筑历史研究中,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收获。[1]科研领域的研究方法更新及学术成果势必会渗透、反馈到建筑历史的教学环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的建筑历史教学方法和视角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本文就微观历史研究方法的代表——谱系学方法作用于现代建筑史教学所带来的历史观察视角的调整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相应教学尝试进行探讨。

  1史学研究中的谱系学方法

  谱系学,其哲学内涵始于尼采,由福柯发展到历史语境当中,是一门现代以来新生的学科体系。在建筑历史研究中,谱系学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事情的断裂、分叉、变异及彼此的关联,注重描述性与解释性,与我们熟识的、传统的“历史主义法”相区别。历史主义法,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连续性、规律性的研究方法,注重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在这样一种方法论基础上,建筑历史的发展似乎总是存在一些十分明显的规律”[2]。例如,建筑的结构、形态、装饰的演进,通常带有明显的、进步的演进规律。然而,现实的历史发展链条中,这种所谓的线性逻辑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极端的状态,此类简单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性”与“逻辑性”也并非普遍存在,其规律也不那么确定。谱系学方法则主要是利用类似家族历史研究中的“家谱”式分析方式,在研究者没有任何主观预设的背景、沿革、规律性前提下,从某一类建筑现象、建筑物的实际状态出发,因循一个有据可依的研究路径,对产生这一建筑现象的前因后果、影响因素、特征发展等内容进行追根溯源,为其建立细小而庞大、繁杂而丰富的客观关系链条,将隐藏在纷繁时间尘埃之下的历史真实进行清晰再现。[2]因此,谱系学的研究对事物的细节尤其关注,其研究基础主要建立在大量细节材料和文献的收集、分析、剥离上。它的“庞大纪念物”不是借助“巨大、美好的错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不明显的、以严格方式建立起来的微小真理”垒就的。[3]可见,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较,谱系学的研究方法更注重错综复杂的客观联系,而非线性规律;更看重看似偶然,实则对建筑现象起到关键作用的偶发、个别事件的积累,而非主旋律与大走向;更看重对于微观叙事的科学、详尽分析,而非宏观叙事的宏大框架;更看重异质性、断裂性、分支性、迂回性,乃至个别倒退,而非一味的前进、上升和优化(表1)。因此,“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其对历史发展的完整、连续、理性、规律性、直线性,以及不可避免的臆测性,而渐渐暗淡了它科学魅力的光泽”[2]。在建筑史学研究领域,突破宏观性研究,走向微观层次的多维式视角,在走近史实,获得更科学、真实的研究成果趋势下,谱系学等研究方法受到了重视和更多应用。

  2谱系学方法介入现代建筑历史教学

  建筑史学研究中微观层次的方法成熟和成果丰富,引起了教学领域的反思和调适,传统建筑历史课程体系中由宏观视阈主导的课程框架和脉络的不足逐渐受到重视,线性化、规律化的讲述方式,建筑案例平面化的展开模式也被学者们探讨和反思。[4]而国际上成熟建筑学科的建筑历史教学,基本采用以主题、时代、地域未划分的讲座式课程布置,均有中、微观层次的观照方式介入其中,且鼓励学生们参与。[5]因此,近些年来将原有宏观框架下的建筑史课程向中、微观层次趋近,是我国建筑教育界共同致力的课题。[6]在此趋势下,谱系学研究方法介入建筑历史课程当中有着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方法与对象特征契合谱系学研究方法因其非线性、近距离、重差异的视角特征,介入建筑历史教学可以发挥如下优势:其一,引导学生近距离地解读史实,以建筑现象为节点,筛选、梳理关乎此节点的充足史料,尤为关注细节乃至偶发事件,尽可能获得详尽、真切的史实,还原历史节点原貌。此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史料查阅能力,也提升其对建筑历史的感知和兴趣。其二,梳理各节点构成的脉络线路,完善各节点之间的真实关系,肯定看似细微,实则关键的事件,突破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必然性”的预设思维,承认“偶发”“短暂”事件在历史中可能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筑历史学习中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其三,采用非线性思维观照历史的演进,承认历史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中断、迂回乃至倒退的历史存在,学会多维度地看待历史现象,认知历史现象的多元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科学思维。结合如上谱系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综合考量建筑历史课程体系的涵盖内容,现(当)代建筑历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与其具有较佳的契合度,其契合点在于:首先,现(当)代建筑历史距今较近,我们今天的建筑发展仍处于这段历史当中。授课和学生练习过程中所需的一手资料,能够从现场、互联网、书籍、学术刊物等渠道较为便捷地获取,为谱系学方法的运用奠定基础。其次,现(当)代建筑思想层出不穷,更迭频繁,建筑文化现象丰富,容易形成以建筑现象为节点,以节点之间错综关系为对象的谱系式关系,对象特征与方法优势契合度高。同时,由于谱系学方法是以大量的史料调研为基础,其初始研究对于本科生来讲,不需要特别深厚的研究素养便可以尝试,其微观的视角和切入路径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2理论教学环节的应用对于谱系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应选择在理论授课环节介入,选取带有典型谱系关系,尤其是多支多脉、错综交织的历史节点进行讲授,以便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更深入地理解该方法的特征与优势。根据多年《外国建筑史》的授课反馈可知,学生对现代主义到来之前,欧洲大陆现代建筑思想涌动之时的历史阶段,感到纷乱又难理头绪。而这个历史时期呈现了现代建筑思想多源、多支、交错演进的状态,故而本课程选取了此范围内的“新艺术运动”进行对比讲授。在通过传统的宏观视野讲述之后,运用谱系学方法带领学生近距离看待这段历史。其一,着重关注代表节点(代表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想)的细节史实,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其二,将之还原到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中,对其思想的来源进行梳理,最终落点至现代主义建筑(图1)。课程讲述环节,事实上也是对该方法介入历史研究的演示过程,它使学生对谱系学方法获得了直观认知。在知识层面,学生更透彻、更详尽地理解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精髓、历史演进,明白了其为何在现代建筑史发展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英国现代建筑的高潮,对欧美大陆的现代建筑乃至艺术给予了营养,更是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源头之一;[5]在方法层面,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了解到运用谱系学方法从微观层次对历史进行解读,近距离地观察历史,贴近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实,可以获得宏观视域所审视不到的诸多内容,两种视域可以互为补充。2.3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在多次带领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谱系式分析后,尝试让学生独立运用该方法解读建筑历史现象。因此,根据课程框架、课程适宜度和学生知识储备,我们在大四学年选取了《当代西方建筑流派》和《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门课程进行练习,采取workshop(工坊)式研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来完成(图2)。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虽然在授课过程中选取的均为“多节点—多支脉”的解读对象,但在练习环节中考虑学生们的把控能力,推荐他们选取“单节点”建筑现象来实际运用。鼓励学生对代表性的当代建筑作品、中国近代史学现象,运用谱系学方法对某个单独建筑案例或建筑现象进行微观视角下的解读,在充分解读“单节点”基础上梳理其周边关联,透过建筑的表象解读其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成果、经济支撑、政治因素、文化舆论,甚至建筑师的教育经历、思想变迁、师承关系、生活际遇,等等,并得出开放性、批判性的思考。在谱系学方法的微观视角下,学生们对建筑案例展开了多元化剖析,提出了批判性的提问。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两位建筑师在设计完该建筑之后分道扬镳而没有继续合作?他们创作思想区别何在?在设计该建筑时谁的思想更居于主导地位?”分别从二者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合作契机和建筑各阶段的动力和阻力来分析,得出了宏观现象之下的微观成因;有的学生则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贝聿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其切入点选择在建筑师的信仰和所参加的社会社团组织纲领上,得出了宏观研究方法所关注不到的结论。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练习环节中,有的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对中国现代建筑刚刚起步时期的柳士英节点进行解读,梳理了由柳士英先生主导创立的苏工专及其与中央大学建筑系、湖南大学建筑系之间的谱系关系(图3)。学生们不仅对各节点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还对表1谱系学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偏重研究手法研究目的叙事方式研究思维谱系学历史的异质性、断裂性、分支性、迂回性细节文献的收集、分析、剥离追根溯源,建立客观史实链条微观叙事非线性思维历史主义历史的连续脉络、完整过程提炼上升、优化、连续性规律归纳历史大走向和主旋律宏大框架线性思维苏工专第一批建筑学教师作品的价值发现甚是欣喜,这均是我们课程内容未涉及的部分。同学们不仅通过此环节拓展了自我的知识范畴,而且也体会到了我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尚存薄弱环节,对相关领域产生了研究兴趣和使命感(图4)。在该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学习建筑历史的兴趣较高。一方面,学生们觉得在本科阶段对建筑史进行开放式的自主分析十分难得,颇有探索欲望;另一方面,调研的内容和切入点也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平日感兴趣的建筑师和建筑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切入点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度,调研积极性较高。经此环节的练习,学生学会了案例解读的新路径,不仅仅局限于对建筑空间、形态、技术的识记和了解,更懂得透过建筑现象的表象将关注点置于其背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获得建筑的真正成因,深刻认知了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产物,它集时代背景、技术成果、文化思想、艺术造诣于一身,是历史必然因素和现实偶然因素交织的产物。最终,学生的调研结果以分组的workshop形式来研讨。学生抒发己见,灵活提问,打破了以往讲述与聆听相分离的状况,学生们参与其中,有效地激发了对建筑史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3结语

  以谱系学方法为代表的微观历史研究方法,在我国历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日渐成熟,笔者尝试将之运用到外国建筑历史的教学当中,探索宏观视域之外的建筑教学方式。经过4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如下结论:一、宏观与微观视域的互补使用。微观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分析某一个建筑现象或建筑单体,有利于对其根源和成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然而对于外国建筑史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来讲,其时间跨度近四千年,因此宏观视域仍然需要作为教学视角主导,以便总结和梳理漫长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而微观历史学研究方法与之联合运用,可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做到“有骨有肉”。二、鉴于微观研究法需要大量的史料调研作为支撑,谱系学方法比较适合现(当)代史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多元方式收集所需资料,以保证开放式的自主调研环节顺利进行。三、增加开放式调研环节。在64学时的《外国建筑史》课程中,内容跨度为从古代至现代主义建筑阶段,在其之后的部分另开设24学时的《当代西方建筑流派》课程。较为充裕的学时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开放式建筑案例调研。在课程进行中,占用8学时的时间进行work-shop式的阐述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建筑历史的兴趣。综上所述,笔者尝试将以谱系学方法为代表的微观历史研究方法应用到现(当)代建筑历史的教学当中,以开放式的自主调研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历史的兴趣,走出传统教学单纯的“讲授—聆听”模式,走向“开放性的互动”,这是开放式建筑教学实验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建筑历史教学中的一项探索。

  参考文献

  [1]支文军.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J].时代建筑,2015(5):1.

  [2]王贵祥.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问题刍议[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9-236,279.

  [3]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4]琼斯,卡尼夫.现代建筑的演变1945—1990年[M].王正,郭菂,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贺永.开放的课程结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现代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组织[J].新建筑,2017(1):134-137.

  [6]刘亦师.从个案积累到领域拓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深入的若干可能[J].建筑师,2020(1):129-133.

  作者:程世卓 赵晓龙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建筑电气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