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 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做中 学、快乐教育、大成智慧、构造论是创客教育背后的核心理念。创客教育具有无限的价值潜能,将对个体发展、课程 改革、教育系统变革以及国家人才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需要从创客环境、创客课程、创客学习、 创客文化、创客教师队伍、创客教育组织、创客教育计划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在实践方面,由美国引领下的全球创客教育运动正在兴起,而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创客由于过度强调制造产品的价值,忽视了对非创客人群存在价值的尊重,可能是一种畸形的技术文化。在推进实践的过程中,创客教育应积极应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费问题、教师培训问题、与课程要求以及考试的矛盾、教育公平和均衡问题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创客;创客空间;创客教育;创客运动;实践框架;发展路径
一、创客与创客运动
21 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逐渐成为世纪的“标记”。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全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必将催生全新的经济形态,也就是近期流行的“互联网+”的概念。实际上,除了行业形态的升级改造外,互联网以及诸多新兴技术,如 3D 技术(含 3D 显示技术、3D 虚拟现实技术和 3D 打印技术)(王娟等,2015)、开源软/硬件等,也在对个体创新产生实质性影响,大大推动了全球创客运动的发展。
1.创客的内涵
创客运动可以理解为“互联网+DIY”:人人都可以像科学家、发明家一样,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如软件、硬件、材料、专家、同伴等),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分享给全世界。那么,什么是“创客”?目前学术界还未给出公认的定义。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创客(Maker)一般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李凌等,2014)。笔者认为,创客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又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
创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创客跨越了年龄、性别和种族,人人皆可参与。只要你有创意的想法,愿意通过不断尝试、协作、交流将创意变成现实并通过创客社区分享,你就是创客。创客们的作品五花八门,有会呼吸的笔、智能杯子、自动喂狗机、信用卡大小的计算机、自行车报警器、多功能餐具、电子盲人领路器等。虽然创客们的兴趣点、专业知识等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拥有一些共同特质,比如想法多、爱动手、敢冒险等。创客是一批由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兴趣驱动的创意设计与实现者。创客是一种自由、开放、民主、草根传播的社会文化。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只有真正拥有自由、开放、民主的社会,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的动力。创客就是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开放交流、全民参与的社会文化,鼓励更多喜欢创造、探索、分享的民众,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修改、完善,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
创客是一种无所不能、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态度。创造的过程从来都是曲折的,一件看似简单的创意作品,其背后可能会遭遇诸多挑战、困难和挫折。创客是一群快乐的游玩者(Player),享受着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创客的眼里,“一切皆可创造”。创客身上散发出的不仅是快乐的味道,更是一种坚持自我、寻求突破、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才使得创客们“披荆斩棘”,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作品,也给社会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创客是一种动手操作、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做中学”是创客背后的核心理念,创造即学习。一件作品的创造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究、体验、实验和检验。创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将知识内化、巩固和提升。这种个性化的动手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正是当前学校教育所忽视和亟待增强的。创客式学习也为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高分低能、创新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创客的起源
关于创客的起源,有人认为最早源于 2001年由美国 MIT 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 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创新项目。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以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理念,旨在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设计、制造、调试、分析以及文档管理全流程的创新制造环境。据Fab基金会统计,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建设了Fab Lab,通过标准化制造工具(激光切割器、数控铣床、嵌入式处理器、CAD/CAM 软件、电路板等)与流程的分享,形成了全球最大模的分布式创新制造实验室。也有人认为,创客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 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DIY 从最初自己修理房屋,到自己修理家电、自己组装电脑,再到现在可以DIY任何东西,
比如DIY发型、DIY美食、DIY面膜以及DIY自行车。DIY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开销,现在则转变为兴趣驱动下的个人创意秀,即创造一切新颖独特的物品,而这也正是创客的精髓所在。创客除了进行基于个体的自行设计和制造(DIY)外,更多的是进行集体的、跨界的合作创造(Do It Together)。
3.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碰撞
Fab Lab 与 DIY 理念与实践在全球的传播,推动了创客运动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掀起一股创新浪潮。创客运动是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新颖的物品,并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论坛与他人分享创造的过程与作品(Halverson & Sheridan,2014)。
前《连线》杂志主编 Chris Anderson(2012)认为创客运动有三大主要特征:使用多种数字桌面工具;遵循共享设计、在线协作的文化规范;使用共同的设计标准以促进分享和产品的快速迭代。近年来,各种创客空间(如 Artisan's Asylum,Noisebridge,Mt. Elliott)、创客社区(如 https://diy.org/, http://www.dfrobot.com.cn/, http://makespace.org)、创客大赛(如中国联想创客大赛)、创客嘉年华(如美国每年举行一次的 Maker Faires)不断出现,大大促进了创客之间的智慧交流和碰撞,诞生了一大批极具创意的产品。
实际上,很多创客作品具有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的前景,创客运动将对全球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创客们不再仅仅寻找STEM或其他创新领域的工作,而是有望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和新的产业(Kalil,2010)。除了经济价值外,创客运动还有助于创新文化的普及,带给民众更多积极向上、友好协作、开拓进取的正能量,促进社会繁荣。21 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等),传统的方法和机制难以突破困境,必须依靠每个公民的集体智慧和大胆创新才有可能化解危机。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