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传播走向深入,少儿广播节目也紧跟时代潮流,节目题材与内容丰富多元,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文章认为柳州市广播电视台少儿广播节目《非同小可》开办三年多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融媒体创新对于提升少儿广播节目的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少儿广播;融媒体传播;品牌标识;工作室模式
一、精准定位是少儿广播节目立足和成长的重中之重
广播作为陪伴少儿成长的重要媒介,肩负着引领价值、寓教于乐的重要使命。儿童由于年龄的限制,其理解力、想象力等方面都会和成年人有不小的差别,少儿节目的立足之本就是通过模仿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行为习惯,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制作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节目,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少儿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成长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80%以上的行为习惯在3~12岁期间形成,92%以上的认知行为在这一阶段形成。因此,在这一阶段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节目开播伊始,栏目组和一些幼儿、少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栏目内容的设置上,最后确定了将《非同小可》定位于融知识性、教育性、引导性和本土性为一体,与柳州儿童相伴成长的一档节目。节目立足文化、立足教育、立足本地,给学生、学校及相关教学单位开辟一个交流窗口和一个多向互通的交流平台。利用广播的特点,瞄准不同年龄层次,用小切口切入大主题,着力打造《非同小可》的“书香味”和“文化味”。让孩子们通过节目学习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家乡文化;让孩子们在这个现代化、多元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文化个性;日常节目通过童话、故事、歌曲等方式,渗透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在每一次的采编过程中,节目主创人员都走近孩子,用心了解和制作少年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节目设置中“十万个为什么”征集了身边小朋友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听众发问节目组回答的形式,让他们获取知识、拓展眼界、开拓思维。在题材方面,主持人精心选择多种类型的科普知识作为主题,不仅有传统的动植物的相关主题,还有很多科技类、人体自然类的主题,保证小听众能够获取最贴近自身生活和时代的知识。“来吧宝贝”节目的特色是具有原创性、本土性,邀请柳州本地的才艺小达人参与节目,致力于给本地孩子一少儿广播节目发挥更大影响力浅析——以柳州市广播电视台《非同小可》节目三年成长为例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童话口袋”节目精心采集孩子们容易理解、适合受众年龄层,富有想象力、有意义的童话故事,主持人根据故事中角色的特点把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并用多样的音效体现场景感,让孩子们听到的仿佛和看到的一样精彩,在故事结尾还会将故事中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语概括,传递给孩子们。“国学堂”节目注重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是《非同小可》精华的版块之一。节目通过对生涩的国学文化资料进行简化处理,用少儿感兴趣的故事形式来介绍古今名人、历史事件、成语故事。力求让孩子记住国学典故,爱上传统文化,最后串联上古诗歌曲,让孩子们感受国学魅力。节目最后用快速浏览的表达形式,让孩子和家长快捷了解柳州校园内外新闻、各类少儿活动。在中秋节、国庆节、少年先锋队日等特殊纪念日,节目组还专门制作了特别节目,不仅在节目里告诉小朋友这些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历史由来,还更多地引导小朋友关注中国历史、关注节庆文化。《非同小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积极探索,精准传播,秉承着对少年儿童启迪其思想、增长其才识、健康其身心、鼓励其成才的节目宗旨,在教授知识、传递欢乐的同时,用强大的信仰力量和高远的精神境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节目开播以来,多种多样的互动活动吸引了大批小粉丝的参与,节目关注度持续上涨,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二、走进校园“四位一体”全媒体展现
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少儿接受习惯也发生改变,网络世界成为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的新空间。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要发挥好广播媒体的优势,做好听好看的节目,融合线上线下、室内室外活动,方能与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让少儿节目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018年起,《非同小可》节目为校园文化教育延展搭建了桥梁,也拓宽了学校课外教学渠道,利用交通广播的专业特色,多次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将交警支队“宣传大篷车”开进校园,主持人与文艺小分队的警花警草们一起,用动感的歌舞表演、有趣的小品演出、各类交通知识讲解、有奖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交通守法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非同小可》节目为宣传教育进校园开创了新的模式,从以前的进校园单一说教、学生接受的生硬方式,转变为宣传主体+学生+活动+节目平台的“四位一体”,可参与、可互动,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模式。例如,2019年底《非同小可》节目配合柳州市司法局的“山歌普法”大型活动宣传,由主持人带着普法山歌和普法问答题,走进柳州的多所幼儿园和小学,通过“普法知识竞答”和“我们一起唱普法山歌”的新模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在柳石路小学,学校借助一直以来发展的民族特色优势,让山歌社团的同学自创普法山歌与主持人互动,现场演出的精彩过程还录制成了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创造精品,多角度、多样化开掘题材
“听”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色。充分利用音乐和音响来进行衔接串联,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连接起来,使节目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爱听想听,也使节目随之入脑入心。少儿节目一定要创造精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如何利用小切入点和有限的素材,实现大主题的传播,也是节目组一直以来深思的课题。《非同小可》致力于让孩子们了解更宽广的世界。孩子是带着好奇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了解这个时代要从孩子抓起,所以绝不能因为大主题过于生涩就放弃大主题的内容。无论是北斗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脱贫攻坚,节目组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深入少年儿童群体,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找到合理切入点,做好内容引导,达到大主题的教育目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缅怀先烈,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递信仰力量,柳州市广播电视台重点打造的微广播剧节目《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融入节目,用小朋友易于接受的讲故事的方式制作特别节目《非同小可——“信仰的力量”》,以“宣誓书”“绝命书”“请战书”等为线索,选录了贺页朵、王尔琢、夏明翰、赵一曼、左权、陈然等11位革命英烈为革命事业不惧流血牺牲、以身许党的感人故事,让故事充分激发广大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节目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领、文化引领、典型示范”的作用。这期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节目,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优秀少儿节目三等奖。它做到了立足本地,用丰富的声音素材、精选的节目内容,让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深化、引导同学们知国、爱国、报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举办活动,立足少儿的兴趣和需求,讲孩子的事,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致力于在孩子们心中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信念。专门举办的“‘鼠’你最棒”少儿故事大王大赛,有300多位小选手们参加,精心准备的童话故事,惟妙惟肖的演绎,孩子们虽说年龄不大,但是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在比赛中涌现了不少好苗子,这些故事大王在后续节目的制作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比赛中,康琪幼儿园和新传播培训机构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联办。决赛期间,进行全程视频直播,家长们不仅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还能够看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打造了“看得见的广播”。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应用增强了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升了少儿节目在听众群体中的号召力。因此,少儿广播节目要充分发挥少儿节目的特点,用孩子们能够理解、听得懂、看得见的内容,从多角度入手,以线上节目、线下活动、融媒体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延伸少儿节目的影响力,精心策划有内涵的节目、有人气的活动、有创意的互动,通过有趣的在线互动培养孩子积极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锁定少儿听众及其家长,拓展节目品牌业务,进而使主题宣传深入浅出传达给目标受众。
四、创新让声音插上翅膀节目组着眼于少年儿童的世界观
塑造,让小听众在节目中更多地了解课本以外的世界。节目构建了“菲菲”“同同”两个少儿主角,以主持人乐淘、王维和“菲菲”“同同”的互动为主线,编排制作情景微剧,以儿童的视角,体现少年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整个心理动态,通过有趣的剧情、生动的演绎,小朋友有充足的代入感,从而产生兴趣,学习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2020年首季节目,为配合重大主题宣传,节目组紧抓相关政策和主题,在讲好故事上做文章,制作了体现人民生活富足、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主题微剧,着眼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坚持“公益、文化、原创”的基本定位,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方向,让孩子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世界,感知世界,在剧情中获取幸福感。
五、创立区域性的品牌标识让节目走得更远
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少儿广播节目少之又少。地方广播更应通过创造区域性的品牌节目标识、打造区域性的品牌形象等手段,引领少年儿童的参与,并适时开发衍生产品,使少儿广播节目也能产出经济效益,确保节目的长期发展。作为广播节目,及时迅速是一大优势,但同时无法长时间保留,没有画面也成为劣势。在塑造节目品牌的过程中,节目组选择和专业的设计师合作,为节目设计了可爱俏皮的节目LOGO,力图在视觉上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制作《非同小可》广播剧的同时,也邀请设计师为“菲菲”“同同”设计了卡通形象,这个卡通形象让孩子们在听的同时会更加容易联想和想象,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后续还会以节目LOGO、“菲菲”、“同同”的形象作为支点,向外拓展节目的周边产品,比如带有形象特征的节目U盘、台历、文具等实用性的周边产品,把“菲菲”“同同”的形象进一步地制作成四格漫画等具象化的媒体产品,拓宽节目在视觉上的影响力。只凭借声音传播的广播节目,靠什么来吸引更多小听众?如何将孩子的需求放置在第一位,让孩子们对节目感兴趣?节目为谁而做?为谁服务?对象是谁?找准这些定位之后,节目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现在的家庭结构普遍是一个孩子、两个家长、四个老人,孩子除了在学校上课,大多数还要在社会上学习美术、音乐、英语等特长课,社会联系广泛,备受瞩目。通常是孩子们喜欢什么,家长就会关注什么,一个家长提到孩子参与的节目,一个圈子的人马上就会关注,并且议论品评。而广播人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来拓展听众的圈层。得益于汽车保有量增长,广播的听众规模稳步攀升。车轮经济使得广播节目在车上收听时,会让车上的家长以及全家人都受到影响。因此,今天的少儿广播绝不仅仅是办给孩子听,要通过节目内容争取更多的家庭成员,使广播节目不仅孩子爱听,也让他身边的中老年朋友每天必听。
六、工作室模式让节目更具活力
《非同小可》团队采用工作室的形式,所有的主持人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入工作室,高效利用空余时间来兼顾完成《非同小可》的录制播出。节目组将组员分成三大模块,要完成从撰稿编稿、采制、录制、制作到活动创意的全部内容。采取一个总负责,三个版块的模式来进行节目分工,每一个主持人都会承担自己最适合的两个模块的录制任务。可以说,每个主持人录制自己版块内容时都是版块核心,并且成就这一版块的特色,让小朋友更容易记住主持人的声音形象,每周各组员都有定量任务,特别节目则由总负责负责策划,然后分工通力合作,既保证了节目制作的高效,也为节目质量的稳定出品提供了保证。除此之外,为了保持节目的活力,节目组成员经常会通过头脑风暴,将近期自己获取的节目创意,通过团体讨论进行丰富和落地实施,力求分工精细化、工作模块化、节目制作流水线化。对内提高效率,对外拓展合作。《非同小可》团队积极“走出去”,加强与柳州的各大教育集团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合作,节目组和各学校大队委建立了通联社群,掌握第一手学校活动资讯,和各大教科文机构组建内容生产网络,通力合作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少儿文化品牌。少儿文化产品的市场非常广阔,产品却趋同性强,创新性不高,很多以前的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的孩子,包括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内容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受。所以《非同小可》努力做好一个内容生产传播者,给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好的获取知识的平台,给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三年来,《非同小可》节目注重深化节目内容和节目模式创新,紧抓本地性、可听性、教育性、公益性、互动性的节目核心,注重在节目设置上增加少儿的互动参与体验;注重培养少儿积极健康向上价值观、情感心理、趣味爱好、审美习惯;准确把握少儿的身心特点、习惯、兴趣、爱好,做到定位精准、精确,打造有特色的精品节目品牌。以少儿为本、以文化为根、以新媒为介,笔者期望把少儿广播节目《非同小可》办得越来越好,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付卫红 马一兰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