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必须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推动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建设,是我国进行生态保护战略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水资源;措施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也形成了同步性的提升,但是在区域性水资源保护方面却明显忽视。国内很多地方水资源和水土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将水资源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结合,强化水土资源保护,才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下,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水土保持的理念和技术等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只有在生态体系有效保护下,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最终实现有效防控水土流失,实现生态健康发展[1]。
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于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水土保持是对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保护,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两种资源,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污染往往是很难逆转的,并且对于区域生产和生活等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阻碍区域性持续发展[2]。水土保持工作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3]。
2水土保持的主要方法
2.1农业性措施
水土保持中可以引入农业性措施。比如在生产中黑土坡地可以改变顺坡的情况,形成水平性的横坡,目的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肥力等。为了保证夏季雨水等进行排泄,可以将顺坡垄等改变为斜坡垄。保持倾角1°~2°,这对于进行地表径流排出,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作用[4]。在具有一定坡度的黑土区域进行农作物等播种,可以通过农牧作业实现在土地方面的深耕和休耕等,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能够保持水土。为了调高草场和牧场等生态的面积,可以采用围栏养殖的形式,形成在草场管理能力的塑造。
2.2工程性管理
目前在水土保持的措施中,有些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山坡防护,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区域,通过进行防护性工程建设,形成比较理性的防护功能。山洪导排主要是针对一些区域的山洪和泥石流等进行防护,目的是形成疏导,避免对周边群众造成安全和环境性影响[5]。山沟治理工作主要是进行河流中的泥沙拦截和管理,目的是在山区中进行防护工程,虽然建设复杂,但是在水土保持效果方面更加明显。
2.3生物性手段
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通过山区植树等,也就是运用树木和农作物等进行生物防控。增加土壤的地表植物等可以避免土壤直接暴露在雨水的冲刷中,对于水土流失可以有效控制[6]。另外引入多种植被,能够促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采用多种植物种植以及进行交替耕种等,能够对于土壤肥力具有作用。采用人工种植等能够形成在植物绿化方面的覆盖,避免森林破坏等。积极的形成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是对于水土进行保护,在林木等方面需要增加在浅山区的水源涵养林,通过进行轮换方法等可以形成种植等方面的满足。根据要求进行禁止牧羊等情况[7]。
2.4生态环境方式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明显,生态修复是进行生态重新建设,从生态演变的规律入手[1],能够在地表植被方面进行覆盖,在水土方面统一保持,促进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河、湖、公园等区域进行营造,目的是通过植树等可以形成生态景观的构建。在进行植树的过程中体现防洪和排涝等功能,促进在河岸和湖岸等能够形成生态性塑造。陕西通过生态修复促进水土保持,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果。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度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经过综合性治理以及进行生态重建等,取得了明显效果[8]。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形成生态性补偿,从“大面积封禁和小面积治理”的角度形成水土保持路径,通过积极的执行,形成生态和水土保持的全面实现。
3水土保持的作用
3.1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对于水源的保障、水质的提升都具有作用。在水土保持中重要的手段是进行造林和绿植,这对于提升河流径流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9]。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对于有效拦蓄泥沙和形成水流通道的空间保持、掌握和控制洪峰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控制洪峰的流量,可以减少洪峰对下游冲刷等,对于径流中的泥沙含量等也可以形成明显影响。在水土保持中主要是运用拦蓄和滞蓄等进行管理[10]。设立拦蓄型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地表径流的泥沙等进行拦蓄,促进该区域能够形成在水土流失方面的管理,实现水环境提升。运用蓄滞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从改善土壤结构等入手,促进在土地方面形成渗透性管理,形成蓄水保持能力塑造。通过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可以将土壤水土保持含水量提高25%~50%左右,这对于区域农作物以及植物的生长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也可以对于水土等实现良好的保持作用。水土保持可以降低土壤被风化的可能,促进土壤在整体性生产和抗击干旱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作用的发挥[11]。另外,进行水土保持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结构,尤其是在进行绿化建设下,可以促进土壤等实际情况改变,以及能够改变水质等[12]。水土保持对于区域性水质有明显影响。采用一些水土保持的策略,能够增加对于污染物的吸收和过滤等。通过水土保持,能够改变区域性水质,可以减少污染情况,对于污染的可能扩散等也可以形成防控[5]。
3.2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土保持理念应用在水利工程中,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将非常明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流域性的水环境。进行植被覆盖,对于提升地表的抗侵蚀能力具有敏感作用,又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等流入水体中起到防控作用,对于提升水利工程作用也具有意义。保持水土中对流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多的泥沙进入河道,以及对于生态平衡等形成影响,进而推动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6]。
4新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
新时期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技术性引入入手,将新技术全面的运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根据成功的经验等进行有效复制。天津市西青区运用GI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规划管理,在结合分析成果运用下,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和人居环境维护区域,在进行水土防控规划中,从各有侧重的角度,形成了良好的评估效果[13]。定西市安定区运用InVEST模型对于区域2017年所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和空间的分布等进行分析,地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一目了然,对于黄土高原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护等形成支持,对于决策提供了参考[14]。兴城市头道沟在水土保持中,侧重生态旅游景观的建设,形成了水土保持对于其他的产业引领。在生态产业水土保持中,形成特色模式的建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规划,实现了重点水土保持区域,能够全面性强化水土保持技术,促进在水土保持中形成科研和实验的管理。根据实验的结果以及管理的方向等,形成可靠和稳定性的示范场所[15]。
5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启发
5.1做好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支撑
在水土保持中引入科学技术,重点是形成科技的支撑作用。在无人机等设备的运用下,可以运用无人遥感等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辨析,形成现场勘察,通过水土保持的动态性管理,有效引入管理先进手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监控中需要从高效、精准和全方位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水土保持中能够形成广泛性的运用[16]。利用3S技术进行水土保持的监控,可以形成有效的区域性水土保持规划,促进在提高数据精准度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和有效规划,在形成合理和可行的水土保持策略下,才可以发挥检测成效。
5.2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形成全面的监管,也就是从有效监控和形成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角度,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根据地貌、气候、植被和森林覆盖等方面进行监管。引入水土保护措施,能够落实在防护方面的管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6]。实时对于项目进行监管,可以促进在监督管理中的措施推动,以及可以增加在水土保持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于违反法律和法规的情况需要采取惩罚措施,促进有效的采取补救措施等。
5.3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建设
从目前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土壤侵蚀,在结合水资源和绿化等方面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在功能方面的分区性管理,促进在水土流失的管理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进而实现城市生态体系能够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建构[17]。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形成水土流失问题管理,从城市排水畅通、水质管理和绿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开展[18]。在防洪、生态性管理和文化理念融入下,可以全面解决城市水土流水。在采取生态性措施下,能够打造生态涵养区,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合进入城市发展。在推动水土治理下,可以从流域和城市关系协同的角度,形成综合管理和系统治理。
作者:姜艳艳 张舒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