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上全拼音儿童读物的轻声的注音非常混乱,把常见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轻声注音进行调查、对比就会发现,这些教材的注音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轻声特点不明显造成的,也有工具书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如果统一标准:本身读轻声的语气词、助词注轻声;作为词缀、词尾的词注轻声;表示称呼的叠音词有明显区分词性或词义作用的注轻声,否则就注本调;在实际语流中轻声的特点不太明显的注本音,这样问题就会小些。
关键词:轻声;标音;普通话
轻声是普通话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学者们一般认为,轻声不是普通话的第五个声调,而是普通话四个声调的变体,是音节的轻化现象,周殿福先生认为:“普通话里字音有一些字和字连读时失去了原来的调值,变得轻而弱了,这类字调叫做轻声。”关于轻声的读法和注音的规则,在《汉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等工具书中都有标注和说明。但是现在把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其中北师大版的注音比较少,所以主要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中的轻声标音情况作以比较,就可以看出这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材轻音标音问题比较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种小学语文课本标音情况是不一样的,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只在一年级的少量课文实行全标音的形式,余者采用课后生字注音的形式;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一年级上、下册两本书的课文是全注音式的,但最后的几篇选读课文没有注音;苏教版的课本,一、二年级的上下册都是全注音形式。这三种课本同一词的轻声标音比较情况如下:
(一)三种课本轻声标音相同的情况
三种课本轻声标音相同的情况的有这几种:一是本身就有轻声的语气词,如“吗、啊、吧、呢”等;二是一些表示称呼的叠音词如“妈妈、爷爷、姐姐、姐姐”和用作人名的叠词如“平平、丁丁、冬冬”等词的第二个字的读音;三是作为词缀使用的“子、巴、头、们、儿”等,如在“孩子、石头、我们”中第二字都读轻声;四是作为结构助词读轻声的“着、了、的、得、地”等;五是一些常读轻声的音节“眼睛、时候、姑娘、棉花、暖和、先生、喜欢、漂亮”等词的第二字。这些情况,三种课本都标了轻声,没例外的情况。
(二)三种课本轻声标音不一样的情况
三种课本轻声标音不一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表示方位的“里、上、面”等词,这些词根据《汉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应当轻声的地方,苏教版的语文课本都在相应的标了轻声,比如一年级上册中出现的“上面、路上、上面、晚上、夜里”等词的“面、上、里”都标了轻声,但是这些词在人教版的课本里都没有标注轻声。二是一些《汉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没有标轻声的词,如“来、去”、过、起”用作动词补语时,不读轻声,但是苏教版的语文课本却标了轻声,如“喊起来、上不去、进去、回来、托起来、跑过去”中的“来、去、过、起”都标了轻声。而人教版的课本都没有标轻声。三是一些双音节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上标注了轻声的,苏教版的课本注轻声的情况明显多于人教版的。比如“朋友、意思、狐狸、葡萄、热闹、蘑菇、故事、看见、刺猬”这些词,苏教版都注了轻声,而人教版却都注了原音。然而也有双音节词中的轻声,人教版标注了而苏教版没有标注的,比如“休息”一词,人教版课本每一册标的都是轻声,但是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中却标了本声。
二、轻声标音不一致的原因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三种教材或者没有依据相关的工具书,或者依据了不同的标准,甚至选择了相同的标准,也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版本,甚至是同一版本的同一本书中,相同的词、相同的意思,轻声的标音却出现出不同呢?原因除了编辑审时不够细心外,还要从轻声的判定基础和标音标准的执行两个方面来找答案。
(一)现在通行的工具书上轻声标音没有合理、统一的标准
这一方面表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之间轻声的标音标准不一致,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打算、告诉、活泼”这词第二字都读本调,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都读轻声。这就是说作为定音的权威辞书也没有一个合理、统一的标准,这就会给编定教材的人带来困惑:轻声的定音到底依哪个标准?一些语流中读作轻声的词是不是也要标上轻声?这样,因为标准的不明确,造成在编辑全拼音读物时审音困难,是出现全拼音读特轻声标音混乱的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从轻声产生的原因来看,轻声标音的定音过宽也会造成了轻声标注的乱象
从语言学角度讲,轻声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调节交流的节奏与乐感。汉语中除了个别本音读轻声的词如“了、的、着、呢、啊”等外,都是某一词本音的与其他的词结合时,在语流中失去原有声调而变成较轻较短的调子。这种调子的改变,可以调节交流的节奏与乐感。另一种轻声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词性而产生的,比如“老子”中的“子”字,在表示“古代的哲学家”的人名时读本音,在表示“父亲或男性自称(含傲慢意思,用于气愤或开玩笑地场合)”时读轻声。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读轻声的词,具有这一作用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轻声词不具备这个作用。也就是说同,绝大部分词的轻声,如果不跟其他词搭配就不会出现,而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语流是不确定的,不同人表达可能有不一样的读音,这就导致轻声的审音困难。这同时也是工具书轻声标准不一样的原因。
(三)跟现代普通话普及的现状相关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但在实际语言交流台,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比如最常见“一、不”跟其他音节结合而失去原调。而轻声大多数也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这些音变很多只是存在于普通话中,一些读轻声的字,在一些方言中则没有。而普通话中的轻声,也是根据语言实际情况归纳出来的,轻声的特点又不是很明显,仅凭感觉很难确定它的读音。加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排版系统,对于轻声的标注不能自动识别,而编书的人普通话如果不是特别标准,不能严格地查考相关的辞书、资料,只根据自己的说话习惯来审音就会有标错的时候,比如“大意”中的“意”《汉代汉语词典》中在表示“主要意思”时读本音,表示“疏忽,没注意时”时读轻声,看起来这个轻声有区别词义作中,但是在实际交际中,有上下文读境,读不读轻声也没有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轻声词在同一本书中出现前后注音不一致的地方。
三、关于汉语拼音轻声注音的原则
我们汉字词典不是表音文字,很多词大都是我们是先会说了才学会认,有些词即便不标轻声,在实际语流中我们也不会因为课本没学过读轻声或没在字典上查到轻声而不去,所以轻声标音不应过多。那么,到底应当怎么给儿童全注音读物的轻声标音呢?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轻声产生的条件,在轻声标音时最好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词本身读轻声的语气词“吗、啊、吧、呢、么”等;作为词缀读轻声的“子、巴、头、们”等;作为助词的“着、了、的、得、地、儿”等词,可根据实际情况标出轻声,辞书上这些字也当有相应轻声标音分项。对于一些既有本音,也有作为词尾读轻声的“子、巴、头、们”等字,在全拼音读物中作为词缀使用时也应注轻声,辞书也应为这些字立轻声分项。一些表示称呼的叠音词如“妈妈、爷爷、姐姐、姐姐”和作用为人名的叠词如“平平、丁丁、冬冬”等词第二个字的读音,可以作两种情况处理,一种是前面的一个字注原调,后面的字注轻声,另一种是只给第一字注音,第二字可以不注。因为这些词生活中最常用,不管注不注轻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基本不会有人读错。一些语流中常读轻声的音节如“扁担、别扭、拨弄、簸箕、耽误、道士、灯笼、提防、答应、打扮、打发、打量、打算”等,如果有明显的区分词性或词义作用就可以标轻声,否则就注本调,而像“大意”的轻声虽然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语流中轻声的特点不是太明显的,也可以注本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类词朗读语流中的读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指导。不过,不管注不注轻声,全拼音读物的注音都要前后一致,不能给孩子造成错误的认识:如人教版的“高粱”一词,在全文标注一年级语文的下册,标了轻声,但是作为生字标注的二年级上册中,在生字表上标了二声,这种情况就给孩子造成误解,以为“高粱”一词应当读二声。正因为此,所以出现了当二年级在配套的随堂练习册中出现“高粱”中“粱”字注音时,大部分小学生都注了二声却被判错的现象。从这点看来,轻声的标注原则应当慎重。总之,拼音是汉语书面语学习的一种拐杖,不能让它成为小学生学习的负责。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它是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不管学没学过汉字,如果语言中有轻声的读音,人们都会不自觉地读轻声,不会因为单字学的是本音而改变它的读法。而一些可读可不读的轻声更不能作为考察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增加他们的负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实际语言中的使用,如何运用轻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21.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3.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2.
[4]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郭凤花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