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建立采购、使用、维护、保养、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医院后勤工作是全院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医院后勤管理的保驾护航。
新常态对医院后勤管理的影响
部门功能专业化一是现代后勤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后勤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可以将医院后勤管理人才分为管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三类。随着现代化后勤管理的推进,必须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二是要提高保障能力。专业人才掌握专业的技能和管理方法,促进先进设备的使用、先进管理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带动执行力的提高。三是要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后勤工作系统且复杂,从调度生产、流程管理到质控监督,专业化使后勤走上集约经营、社会化生产的轨道,带来了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后勤管理精细化一是服务保障精细化。将精细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服务保障工作细节中。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精细化管理,以此提高医院后勤管理的整体管理效率。二是安全管理精细化。突出重点,实施分类指导,落实层级管理;区分层次,梳理安全点位,明确责任人,每月检查改进,形成管理闭环。三是节支降耗精细化。节支降耗要用数据说话,做到有数据、有分析,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效益。四是绩效考核精细化。根据岗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考核绩效,对于合作公司将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形成“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工作运行氛围。服务内容社会化一是要促进医院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专业化的公司可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后勤服务,具备相应的专业优势。专业化的公司提供的是医院后勤某一具体服务的细分服务,可以做得更加精细、规范,提升医院的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二是要建设外包公司遴选、质控体系。严格按规定做好招标,加强合同管理,明确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考核标准。三是要建立科学监督、考核及激励机制。后勤社会化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使监管成为重中之重。做好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管理制度是基础,科学监管是关键,考核标准是保障。管理手段信息化一是各类信息形成管理闭环。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闭环信息管理链,完成从事件发生、运行处理、过程监督、反馈最终结果到改进措施的全流程管理。二是强化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从模糊管理到数字化管理,量化工作和问题,为医院管理层与决策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三是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是现代化后勤管理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作为工具和手段,是现代医院后勤管理实现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抓手。中日友好医院后勤管理实践整合资源,组建“大后勤”为进一步优化医院后勤管理,加强节约化、智慧化后勤建设,医院将后勤处、安全保卫处、动力处、基建处4个职能部门合并,组建后勤与安全保卫处,下设12个科级部门,形成医院一部三区的“大后勤”管理格局,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后勤管理“条统到底、块管到位”的综合体系。推进服务社会化目前,包括全部外包项目和部分外包项目在内,我院后勤社会化项目近50项,并逐步推进和扩大外包服务范围。后勤与安全保卫处从服务设施、服务理念、服务品质、服务监管等多方面着手,持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节约运营成本。推进精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一是管理的精细化。将能耗管理列为后勤管理全年的重点工作,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对医院水、电、气消耗进行监控,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和节能研究。在技术节能方面,全院灯管全部更换为LED灯,仅此一项年省电约25万度;利用气候补偿节省供暖季天然气消耗量;结合楼宇自控系统,对能耗实行动态管理。在管理节能方面,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邀请专家来院讲授能耗专业知识;对实习生、进修生、外包公司人员进行节能宣传专门培训;维修巡检人员以及保安员、保洁员定期巡视公共区域照明及门窗的关闭等情况。二是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医院水、电能耗实时监控。按月分析能耗数据,分析制定能耗管理计划,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做好节能保障,有效改善了能源浪费现象。医疗设备监管从“重采购轻管理”向“重采购重管理”转变。建立全信息监管平台,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精确统计设备使用数据,准确进行设备单机核算,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及设备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推行部分医疗设备共享服务,例如,通过手机扫码借用、扫码归还,助力呼吸机共享调配。耗材集中配送采用专业物流,以消定采,实现物流、信息流、商流的合理流动。完善耗材消耗、盘点、分拣、验收的全周期管理,构建从投放射频识别(RFID)卡请领耗材到审核请领数据发出订单、院外拣货、院内分拆配送和耗材RFID扫描验收的耗材管理闭环。医疗废物运送实现信息化,全程可追溯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我院于2019年年底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废物转运过程全程跟踪。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在检查我院工作时,认为我院医废管理在同行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准备在全区推广运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后勤保障
一是保障一线防护物资。防护物资、医疗设备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方面,在疫情早期更是如此。医学工程部门负责统一调配院内防护物资及院外捐赠物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稀缺防护物资优先保证援鄂医疗队、医院重点科室和高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使用,以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医院还为援鄂医疗队快速调配了有创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医用设备,及时救治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二是做好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后勤部门按照院感要求,做好病房的物理隔断,及时为发热门诊等配置各类应急物资;每天两次安排专人对医疗废物运送处理,强化环境清洁保障力度,尤其加强电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的消毒,做到洁具专区专用、患者呕吐物/分泌物等的及时处理。同时,医院为疫情防控一线员工提供暂时居住地,保障日常起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疫情期间,医院还关闭了近一半出入口,保留主要出入口,楼宇各出入口设体温检测岗。后勤部门保障医院水、电、气、暖等的正常运行,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稳步进行。三是避免集中就餐。餐厅是人员流动与聚集的重要场所,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与接触,医院餐厅采取错峰用餐或电话点餐等措施,医务人员禁止穿工作服进入餐厅,控制人员聚集,降低传播风险。
对现代医院后勤管理的思考
一是遵循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方法。落实以患者为中心,遵循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学会运用戴明环(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和追踪方法学。二是关注患者安全,保护患者权益。重视患者安全,对于一些后勤管理经常视而不见但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安全隐患要给予高度的关注。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出发点,对照标准和要求来审视后勤保障服务是否确实保护了患者的权益。三是紧抓标准执行,实现常态管理。严格按医院后勤规范行事,反对医院后勤管理中常见的三个错误(标准太“完美”,与现实差距大,全面做到很难;日常琐事太多;后勤人员文化层次低且流动性大,标准得到有效执行缺刚性约束)。四是以循证为导向,用数据说话。高度重视后勤管理相关指标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加大对质量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促进质量和服务的持续改进。做好后勤各项工作执行情况记录,写你所做,做你所写。总之,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信息化既是现代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医院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通过“四化”方式,落实现代医院后勤“保障、服务、安全、节能”的定位,建立采购、使用、维护、保养、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作者:彭明强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