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跨学科教学

时间:2021-01-16浏览:195

  新时代下的工业设计逐渐发展成为多领域交叉型的整合创新行业,新形势下的工业设计教育逐渐向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在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以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为例进行了跨学科教学模式探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团队、设计项目、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教学调整和实践。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跨学科教学摆脱了学时、课堂的限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更能培养学生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跨学科教学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实践课程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是在产品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立全方位的人造物、使用过程、相关服务和系统质量。”从ICSID对工业设计的新解释中看出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领域,逐渐发展成为多领域、交叉型的整合创新[1]。面对社会对设计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课题,国内外工业设计院校尝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2,3]。例如,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利用IDEO设计理念,将创新方法、商业管理体系、人文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有效地整合到教学全过程中[4]。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建立)鼓励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非线性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融合,课程设置上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程序方法、商业战略等若干核心环节[4]。在工业设计教育改革背景下,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北农大”)工业设计专业自2009年开始,借鉴成功经验、咨询专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本科教育的目标战略和培养方案。2013年开始,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跨学科教学模式探讨和实践,力求探寻新设计教学模式,以适应设计教育的趋势,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新需求[4]。

  1工业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学要求

  新时代工业设计已经发展为更深层次的整合性集成式的服务[4]。现代工业设计需要融合社会、经济、文化、技术领域的知识和工具,综合考虑人、技术、环境、审美、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并涉及产品品牌的系统设计及包装、展示、广告策划等,同时关注非物质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提升[5]。工业设计产品的重点从设计实际产品的形态、功能转向设计人的行为、心理体验及设计服务体系的转变[6]。目前,在“新工科”背景下,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构架中也需要将人工智能、用户体验、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等新兴设计形式和业态深度融合[6]。现代工业设计跨学科特征,如图1所示。人工智能机械电控大数据外观用户设计研究品牌策划工业设计人机工程科学技术图1现代工业设计跨学科特征在工业设计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型的新趋势下,传统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教学以教师为主,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设计课题以虚拟课题为主;学时有限,课程间缺乏衔接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等。新时代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以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来建设新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设计为目的[7,8]。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是在新趋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的复杂问题,能够得到“1+1≥2”的效果[9]。2009年,河北农大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按照学校的部署制定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进行了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能力目标和培养方法[10]。在2016—2019年的教学改革中,工业设计专业针对教育改革新趋势,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强调设计与产业需求相对接,针对“造型基础”“产品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践课程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11,12]。

  2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2.1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及学校办学定位,工业设计专业进一步聚焦专业培养目标,即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一定创新意识,既懂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艺术造型修养;既掌握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设计技能,又了解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产品、机械装备、交通工具等范畴的产品设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

  2.2工业设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执行的河北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认知、设计表达、造型设计、工程技术和产品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如图2所示。专业认知是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知识,设计表达、造型设计、程技术是设计技能知识,产品设计是综合设计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具有更高的跨领域、跨学科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其学时约占专业课总学时的10%。在实践课程中通过跨学科教学手段,实行设计、艺术与科技相融合,人文与经济学科相交叉,进一步拓展对相应的设计问题的认知、分析与探索方法的环节,加强对课程层次与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把握课程体系的前沿趋势[13,14]。

  3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实施载体是教学团队和设计项目,教学方法是工业设计专业实施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模式(见图3)的基本条件。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以设计项目为案例分层次、分领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将教师科研、企业项目、比赛项目、双创项目融入课堂,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设计案例,有助于产学研合作,使校企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教学团队由“教”与“学”两部分人员组成。师资建设以工业设计教师为主,结合讲座、微课、MOOC等新型教学方法,将多学科教师及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等纳入教学团队。根据课程需要,建立课上、课下团队,学生团队尽量由跨年级、跨学科领域的学生组成。有限的学时和课堂会限制跨学科教学的发挥,在传统教室课堂教学中加入灵活的Workshop工作坊有利于满足跨学科教学安排。Workshop是目前欧洲、美国、亚洲等地优秀设计院校常见的教学载体,一般是项目指导教师负责,由跨学科、跨年级的学生自主组建而成,是课堂的延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Workshop工作坊结合网络通信手段和资源,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将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统筹起来,有效衔接不同课程内容,不仅促进了跨学科项目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跨学科协作能力,同时能够促进设计研究成果转化,在研究与应用之间搭建起无缝衔接的桥梁[15,16]。

  4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成果

  河北农大工业设计专业在“造型基础”“产品开发设计”“产品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新调整,设计项目结合企业项目、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授课教师由1位增至2~3位,并选择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教学。例如,“造型基础”是本科二年级第1学期的课程,将本科二年级学生和本科三年级学生组成设计团队,本科二年级学生负责手绘设计方案,本科三年级学生负责设计优化和方案数字化,以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设计项目,以文创设计为目的展开。新形式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设计思维更活跃,解决方案考虑得更周全,在设计中能够详细、准确地掌握文创设计的技术、结构、制造知识,提高了用户分析能力和产品细节设计能力。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教学成果,如表1所示。学生设计的作品,如图4所示。

  5结语

  跨学科教学是新时代下工业设计教育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回应。工业设计的范畴非常宽泛,实践课程的设计项目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大,为培养工业设计学生对各类问题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需要实行跨学科教学模式。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较大,主要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以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的核心能力,是工业设计理论应用到多领域、跨学科设计的综合性课程。笔者以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为例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应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设计项目管理机制,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间学习的需求,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时少、课堂固定的限制,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设计效果来看,学生在设计选题构思时思路更开阔,课题研究与社会问题前沿趋势联系更紧密,学生在设计定位阶段更能掌握市场、技术问题的重点,提升了设计方案可行性。回归点是教学质量,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也是教育现代化对各高校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1]孙苹.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18-23.

  [2]冯燕芳,陈永平.“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传统教学与MOOC、SPOC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5):41-46.

  [3]姜威,赵萍.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69-71,112.

  [4]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10,117.

  [5]刘怀金,聂劲松,吴易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战略与路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9):89-94.

  作者:高喜银 王泽河 王会强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现状 下一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如何提升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