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通运营情况

时间:2021-01-04浏览:151

  有研究[1]发现,在2016年所调查的192种科技期刊中,微信公众平台(以下简称“公众号”)开通率为58.3%。随着微信的日益普及,这一数据正在逐年上升。科技期刊公众号的传播速度远超纸质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外医学期刊及时响应,积极组稿并发布防控信息及最新研究,医学期刊的公众号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公众号自2012年7月推出以来[2],发展不过数年,而医学期刊利用这个平台的时间就更短了。有的医学期刊公众号做的比较成功,如《中国中药杂志》公众号已具有20万粉丝[3],其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4]。由于医学期刊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稍有不慎,易滋生谣言,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严格监管。我国医学期刊公众号的总体开通情况如何,其主要发布内容及内容的规范性怎样?本研究将对此做出调查分析。

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通运营情况

  1研究方法

  1.1数据库检索

  选取北京大学第8版核心期刊目录(医药卫生)255种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刊名为检索内容,在微信“添加朋友”的功能中,检索其微信公众号,如无法直接检索到,则查看检索相关页面自动关联的10个公众号。添加期刊公众号后查看,并统计平台2019年发布的主要内容。检索时间为2020年6月1日。

  1.2内容收集与评价

  在已开通的医学期刊公众号中,僵尸号(6个月内无更新或公众号开通后无推文)和仅发布一些资讯类内容,如招聘信息、收录情况、会议信息等的公众号不纳入内容规范性评价。依据亚专业分为17组,再将其按照刊名拼音排序选取前两个公众号,调查其内容规范情况。收集2019年这些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主要研究推送的纸刊文章、编者按/导读、国外文献编译、微信稿件、视频/直播、病例讨论等内容。推送的文章内容由原创、转载、供稿3类组成。原创类的文章主要评价内容,图片有没有添加期刊公众号的logo,已在或即将在纸刊上发表的文章是否给出了原文重要信息,包括作者及单位,发表卷期或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ObjectIdentifier,DOI)。查看原文链接是否真实、正常。转载类内容主要调查文中是否标明了文献来源,或原文链接是否真实,转载来源的权威性。微信供稿是作者向期刊公众号的自由投稿,主要调查其是否经过审稿、编校等,以及其内容、图片引用是否合理。

  2结果

  2.1总体开通情况

  255种期刊中,198种期刊开通了公众号,开通率为77.6%,其中僵尸号有15个(7.6%)。眼科学和口腔科学期刊公众号开通率最高,为100.0%,其次为综合性医药卫生专业(90.3%),开通率最低专业为耳鼻咽喉科学(50.0%)。见表1。从2019年的推文内容来看,共有75个公众号只发布本刊新闻、征稿启事、喜讯、通知、公告、招聘信息等资讯内容,占比37.9%。有47个公众号推出纸质刊物的目次、93个公众号推出纸质刊物的文章、18个公众号推出编者按/导读、6个公众号分享了临床病例、7个公众号有国外文献编译、26个公众号有转载其他平台内容。

  2.2内容评价

  根据2019年发文情况,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专业的3种期刊中,只有《中华皮肤科杂志》公众号符合纳入标准,最后17个医学亚专业33个公众号纳入内容规andnormativityofthecontent,whichneedtobeimprovedandstrengthened.Keywords medicaljournals;WeChatpublicplatform;openness;normativity范性评价。其中《国际眼科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及《中华耳科学杂志》中英文期刊共用一个公众号,剔除英文期刊的内容。33个公众号内容评价,见表2。2.2.1推送内容单一从纳入的33个期刊公众号2019年的2000余篇推文来看,主要以推送纸刊文章为主,采用全文、摘要、摘要+重要图表、引言+重要图表为主要形式,共1869篇。少量发布其他形式的内容,如编者按/导读19篇,转载文章218篇(来源于其他临床科室、杂志公众号、微博等),微信稿件32篇,国外文献编译47篇。2.2.2推送内容信息不全推送纸质期刊全文1255篇,其中88篇(7.0%)文章没有标明作者或卷期,522篇(41.6%)没有给出原文链接。非全文形式推送纸刊文章的推文有614篇,其中156篇(25.4%)没有标明卷期或卷期不全,14篇没有链接到全文。19篇编者按/导读中有4篇(21.1%)没有链接到推荐的文章,有1篇(5.3%)链接错误;编译国外文献47篇,其中30篇(63.8%)未提供编译者和审校者。2.2.3版权保护意识不强1篇(5.3%)编者按/导读和2篇(6.3%)微信稿件使用了网络图片但未进行说明。部分转载文章未标明文章来源,如个别推文图片中出现了其他公众号的logo,这说明该文系转载,但未标明转载文献来源。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没有添加期刊公众号logo,图片可以随意下载使用而不被察觉。

  3启示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核心类医学期刊公众号开通率比较高,达到了77.6%。高于2018年杨明等[5]调查的中华医学会纸质期刊的公众号开通率(59.9%)。说明医学期刊对自媒体逐渐开始重视,但对于如何经营还缺乏经验。推文主要还是依附纸质刊物内容,发布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发布内容规范性有待加强,注意文章要素齐全,包括作者信息、引文信息等。

  3.1扩大选题范围,丰富推文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75个公众号只发布相关的资讯,没有推出有意义的内容以飨读者。公众号需要持续的推文才能吸引读者,但目前传统编辑部主要负责纸质稿件的编校工作,没有专门的多媒体运营团队,且国内期刊多媒体人才及运营经验缺乏。在原创输出内容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转载,最好采用原创+转载相结合的方式。但转载时需要标明出处,合理转载[6-7]。建议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公众号内容,积累选题库,扩大选题范围。作为医学期刊公众号需要突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选题范围广但是要紧密结合期刊的专业范围。期刊社或编辑部可以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技术分析读者的需求,并充分理解全媒体信息的特征[8]。

  3.2注重权威信息的发布,保护传播公信力

  2020年3月1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实行[9]。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信息内容保持真实、准确性,明确消息来源,不能发布来源不明、内容不明确的信息。现在自媒体发展得比较迅速,网络上具有海量信息,要学会科学判断。此次调查中,有26个公众号转载其他平台的内容。转载的文章应尽量来源于比较权威的公众平台,转载时要加强对质量和内容的把控,要符合自己平台的定位。对于转载的一些科普短文,也需要有专业学术知识的编辑和专家进行审核,不能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就盲目推文。因为发布的内容很可能是一些自媒体人自行编撰的内容,无人把关,可能会造成被举报或封号。因此,相关人员在发布信息时一定要慎重。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期刊转载了某个医生的微博内容作为临床经验交流,有的对国外最新文献进行编译,为作者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这些形式是可取的,但是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受到作者个人理解和知识储备限制,对于编译的文章是否准确,平台负责人应仔细审稿后再发布。

  3.3建立监督机制,规范发布流程

  监督机制的建立是微信平台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缺乏监管会造成编辑部对稿件把关不严、审核不到位,造成政治性错误和抄袭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公众号监督制度,从制度和流程上减少出错风险。做到“先审核,后发布”,责任人对公众号推文的排版、文章要素、方向性、知识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原文链接有误,或者视频无法播放。平台责任人在内容发布前,应进行再次审核,坚决不让不实消息和缺乏权威性的文章流出[10]。杜绝政治性、方向性错误,避免文字性、知识性差错。文章发布后不定时进行随机抽查,主要查看相关链接是否有效,视频能否正常播放、有没有被平台屏蔽等情况。对公众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检测与管理,建立健全严格、完善、细致的管理考核制度[11-12]。此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期刊公众号的管理,采用合理、有效的监管手段,改善监管现状,提高监管水平,力求实现公众号的良好治理[13-14]。

  4结语

  随着医学期刊公众号越来越多和大众化,发布内容和形式也应多样化。本研究对医学期刊公众号开通运营情况及规范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医学期刊公众号开通率较高,但形式和内容较单一,规范性参差不齐,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需要继续改善与加强。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及家庭支持 下一篇中医养生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应用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