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高校与地方企业、地方行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高校的实训实验教学资源与地方企业的共享程度越来越深,然而实训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也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例,分析了共享条件下工科类实训中心存在的安全隐患,接着从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加强对环境和要害场所的管理、建立安全文化氛围以及完善检查考核体系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共享型;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条件保障。随着校企
合作的深入发展,高校与地方企业、地方行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高校的实训实验教学资源与地方企业的共享程度越来越深,同时,实训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也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工集团联合申报并获批的江苏省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基地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六个实训平台、三条生产线:柔性制造技术实训平台、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平台、电加工技术实训平台、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平台、机械设计技术实训平台、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实训平台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线、模具制造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装配与调试生产线,共有63个实训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和地方企业员工提供实训实验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各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与此同时,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实训基地从事教学、科研和培训的人员数量多,并且人员组成多样化;实训基地内的实验室多,各种设备台(套)品种、数量多,并且在不断增加,管理的难度大;实训仪器设备的共享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些都对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除了要继续重视传统的防火防盗之外,还必须要建立适合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面临的安全隐患分析
1.1实训基地内人员构成多样化,流动性高
在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内,从事实训、科研和培训的人员一般由如下几部分构成:本校从事实训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和科研的师生;地方企业的培训员工;其他地方院校的师生;社会上的培训人员。由于人员的来源渠道多样,流动性高,存在着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对设备操作规程不熟悉、对实训基地的布局和管理制度流程不熟悉等现象。
1.2实训实验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机械加工设备。实训基地现有普通车床、磨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多种旋转加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存在着被设备传动装置卷入、与设备发生碰撞、被飞溅的炽热铁屑刀屑灼伤划伤等危险。②强电类设备。实训基地内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实训装置的供电方式是三相四线制,供电电压有交流380伏、220伏和110伏等几种,操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如果操作不当,存在着触电的危险[2]。③起吊设备。实训基地完全按照工厂生产车间模式建造,为了方便货物的搬运、大型工件的安装和机械拆装的教学,实训基地配备了起吊重量不等的行车7台,在行车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重物脱钩、重物伤人的危险。④设备的软件参数。先进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不仅取决于硬件的完好,还取决于软件的正常运行和参数的正确设置,实训基地内现有各种类型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机器人和三坐标测量仪等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内部的数据一旦丢失或被修改,就会造成设备无法运行或设备运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事故。而设备操作人员自身的操作水平高低不一,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或错误的设定。
1.3要害场所的管理
实训基地人员进出频繁,流动性高,来源多样,对于实训基地内的配电室、监控室和消防室这样的要害场所,必须要有专人监管,否则容易出现危险。
2共享模式下实训基地安全体系的建立及运行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
目前实训基地安全管理涉及的职能部门有实训基地、保卫处和后勤物业公司,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存在着如下困难:实训基地、保卫处和后勤物业公司的职责不清晰,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相互扯皮和推诿;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之间就设备使用保养维护也存在着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和可执行的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措施,责任到人,有章可循。①建立完善的实训实验室管理制度。从学校层面建立起“学校、院系、实训基地”的三级实训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对院系、院系对实训基地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训基地安全有人总负责,实训实验室安全有专人负责,配电室、监控室等要害场所有专人负责[3]。②建立安全培训准入制度。对实验室管理员、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实验管理员、指导教师能熟练操作实验实训设备,对设备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能在紧急情况下规划逃生路线。对实训学生、培训学员也要培训,培训实训学生、培训学员的安全意识、用电安全常识,督促学生学习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在对上述人员培训结束后,进行安全考试,如果未能通过考试,实验室管理员和指导教师不能再从事相应的工作,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上课。
2.2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为了防患于未然,保障实训基地现有机械、电气、起吊等各种设备安全运行,参考企业中设备的管理模式,结合实训基地的运行方式,确定了系列设备管理方法。①完善设备操作流程,编写设备操作规程,做到每台大型设备都有安全操作注意事项,每台设备都有“运行记录本”“维修记录本”,要求指导教师认真填写,妥善保管,以备检查。②建立起完善的设备分析维修保养制度。设备在日常使用时,由指导教师巡视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刻停机上报,设备使用完之后,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及时对设备除尘涂油,加以保养。利用寒暑假,由实训基地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拆装,彻底清洗零部件,更换有安全隐患的零部件,彻底更换润滑油、冷却液。对使用年限较久、损坏严重的设备,由实训基地安排专业的维修厂家对设备大修,恢复设备的出厂精度。有了上述的设备的维修保养模式,确保了实训基地的设备在出现问题后都能及时修复,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4]。
2.3加强对要害场所的管理
要害场所要有专职人员管理,要建立起“要害场所管理制度”,要有相应的“运行记录本”和“维修记录本”。
2.4安全文化氛围的建立
①学生在实验实训教学、培训之前,指导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安全动员,通过安全事故的案例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无小事;通过班前会案例分享、班后会的及时总结,树立安全意识。②要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建立起安全意识。要在醒目的场所印刷张贴安全标语、宣传画;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讲解安全事故案例;要印制安全知识宣传手册;要在学生中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知识竞赛;进入实训场所必须穿戴工作服;操作机床等设备必须佩带防护眼镜。
2.5开展安全检查,检验安全管理实施效果
要确保安全管理效果,除了要坚持安全管理制度之外,还必须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实训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一可以发现安全隐患,督促实训实验室整改,二可以检验安全管理模式运行效果,发现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完善管理制度。
3结束语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实训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种类和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做好实训实验室共享情况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实验实训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发,提出了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安全意识培养,对共享型实训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该管理模式运行3年以来,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丁,曹沛,王萍,赵建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3):274-277.
[2]肖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14):15-16.
[3]李萍.试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1-154.
[4]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02):126-128.
作者:王敏 徐恳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