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运用

时间:2020-12-14浏览:156

  以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为目标,该文对柔性管理的运用展开了探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准则,从科学发展观的层面出发,重新定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选择了符合当前小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的方式与方法,将柔性管理融于其中,在最大限度上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运用

  关键词:柔性管理;小学;班级管理;核心价值

  小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开端,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对其日后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着终身发展。班级作为最基本的单位,是小学生参与学习、在校生活的依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工作有效性,将学生视作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合适的方式对他们展开教育。对此,践行柔性管理理念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与传统、刻板的刚性模式不同,更强调手段、态度的灵活和柔软性,更符合小学生的综合成长需要。

  1柔性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柔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对对立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自提出以来便备受推崇。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它更加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变化,以人性、精神、感情为出发点。经过不断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被大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它强调管理工作应该在充分考察并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展开,以非强制的手段推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该模式下,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还需要承担起管理的责任。

  2践行柔性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班级工作效用

  在刚性管理的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与学生往往是被迫履行相关责任、义务,他们并未从内心深处对相关理念形成认同,甚至会在限制之下出现逆反心理,这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班级发展都是大为不利的。将柔性理念融合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减少相关工作的约束感,使同学们感到轻松,弱化他们的心理压力。如此,促进同学们发自内心地认同相关工作与要求,在根本上提高效用。

  2.2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尊重,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在如此的理念引导下,对于同学们出现的错误、问题,教师往往会选择以说服代替批评;对于同学们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惑、矛盾,以引导激活思考,鼓励他们自行攻克困难,避免直接提供行动上的帮助。如此,使他们在自我认知与修正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并形成自觉的思考习惯。

  2.3打造轻松学习环境

  以柔性管理为基础,教师教导学生的方式更加柔和,这使得课堂、班级氛围更加和谐。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和谐的集体环境越能带给学生轻松、自在之感,越能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随着压力的消散,学生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大有帮助的。换言之,柔性管理所创建的轻松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均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意义。

  3展开柔性管理的前提条件

  沟通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教师,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人文化的沟通技巧,营造轻松、温馨的班级环境,让他们感到自由、温暖,拉近同学们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增强沟通有效性,为柔性管理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真诚、无私的爱,并认真、耐心倾听同学们的表达、宽容接受不同学生的差异,使每名同学都获得同样被尊重、被理解的体会。再者,教师还应协调好批评与鼓励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以激励代替指责,防止同学们因受到过于严厉的批评形成自卑心理的情况出现。

  4落实柔性管理的策略手段

  4.1适当放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同时,伴随着精力的旺盛,他们还有活泼好动、乐于参与实践等特点。也就是说,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和相对积极的行动力,他们更愿意接受有趣的、感性的、新鲜的事物。因此,在管理班级时,也可在考虑他们上述特点、感受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手段。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和活泼好动、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特点入手,适当弱化自身的权利、地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和班级。如此,以柔性的方法将实践与班级工作结合在一起,引导他们学会反思,让他们通过密切的接触更加理解学校的制度规范以及班级的管理准则。不仅如此,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还能形成一定的自觉、自主意识。久而久之,在持续的参与中,他们所形成的自主、自觉意识被不断强化,越来越能在班级活动、集体生活中大胆参与并勇敢表达自身想法。

  4.2营造“人和”氛围,壮大班干部队伍

  建设一个力量坚实的班干部队伍是引导同学们自主管理班级、践行柔性理念所必需的。教师应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使是以相对自由、轻松的手段教导学生,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合适的约束力作用下维持整个工作的秩序。因此,势必要壮大班干部队伍的力量,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全员参与管理,使他们获得“人人是主人”的情感体验。如此,“在人和”的氛围中,班风、学风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学生能够在这一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班干部队伍时,应以民主为出发点,鼓励他们毛遂自荐,让他们自行投票选举。如此,使每一名同学都有竞争、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是在被尊重的。

  4.3形成反馈机制,学会自我评价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名言论。受此启发,教师应引导同学们展开自主评价,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行评价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管理前还是在管理后,教师都需要引导他们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价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模式等,让他们真切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此,使小学生形成正视自己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形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也就是说,利用柔性管理,让学生学会评价、识别自己,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身优势与劣势,将他们被动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行为、态度向主动完善的方向转化。如此,进一步激活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逐渐使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自主完善的风气,促进集体行为的规范化发展。

  4.4打造内容丰富的班级文化体系

  柔性管理将目光从行动转到了情感方向上,更注重在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也就意味着,在该模式下,教师需要建立起丰富的班级文化体系,以内容丰富、情感积极的文化环境为精神层次的沟通提供稳定的平台、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全班承包制”的手段,将同学们团结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参与班级建设工作,使他们形成“班级是我家”的意识和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或者,以“红旗争一争”等活动,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渗透积极竞争、追求卓越的班级文化。再者,还可以在班级设计“进步榜”等评比墙,在不同方向上考察同学们的能力进步情况,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撑。如此,让同学们在不同的活动中被激励,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表现欲得到满足,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层次,使其自我效能被充分展现,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自我提升和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幸福,从而换取更加良好、积极的表现。

  4.5构建和谐、心理相容的人际交往空间

  人际关系是集体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要想使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有理想的表现,就必须让他们对人际交往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构建一个和谐、心理相容的人际交往空间,以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畏惧感和陌生感。一旦同学们放下了对集体环境的戒备,他们就能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如鱼得水、自由自在,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极有帮助的。不仅如此,合适的人际交往空间还能提高同学们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热情,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协同进步。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就是语言艺术。班主任的语言艺术是指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信息,融入自己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准确无误地通过简练、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愿意接受并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和形象、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形成珠联璧合之势,可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育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宜采用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班主任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借古喻今说理、列举数字论证、名言警句铺陈、正反事例对比等语言艺术来教育学生。

  4.6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最重要的是,应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参加集体活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评价和自主学习、与他们积极展开沟通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必须时刻向同学们渗透主人翁的思想,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这一“角色设定”。如此,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生活与自己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参与班级管理既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义务的正确思想,让他们在良性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认知影响下全身心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7]。

  5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对小学班级中的柔性管理内涵做出了介绍,在深入分析其必要性的基础上对该手段的具体运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再次强调了落实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对小学教师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紧密结合学生与社会需要的变化情况调整班级管理工作模式,尽可能以比较轻松、活泼的手段教育学生。如此,以柔性管理为同学们营造放松之感,让他们在班级中的表现更加积极,提高他们参与学习和其他班级活动的热情,优化其在校生活与学习体验。最终,以和谐、科学的班级文化促进全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爱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47-48.

  [2]谢艳芳.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30,32.

  [3]刘吴娟.探析柔性思维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23):175-176.

  [4]张大山.“以人为本”的班级柔性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7(36):137-138.

  [5]林莉.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6]韩国飞.柔性思维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3):272.

  [7]杨广浩.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赵文军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工厂物理学教学改革现况 下一篇CUPT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