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文化产业与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

时间:2020-10-26浏览:287

  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专业建设主要策略之一。以工艺美术专业群为例,在分析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时代背景基础上,提出厘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属性、确立高职工艺美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群运行机制的建设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专业群建设范式。

文化产业与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延用了“图案”“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不同的专业名称,1953年我国确立“工艺美术”这一学科专业名称。80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思想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我国,对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工艺美术被认为是“过时的”,应该“进博物馆”的艺术形态,以至于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不再设置“工艺美术”,取而代之的是“艺术设计”,此后十余年中国高校的专业中没有再出现独立的工艺美术专业。随着最近几年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规划的调整,工艺美术专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及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建立工艺美术专业群提供契机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成了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工艺美术行业的良性运转能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更新与迭代。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建立要将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互融互通,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专业形态助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则为高职院校建立工艺美术专业群提供了契机和发展思路,即以产教融合作为“双高”建设的抓手,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举措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能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标杆专业群。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群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依据产业发展态势重新确立专业结构、设定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等,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可借鉴、可推广的专业群范式。

  (二)“振兴传统工艺的国家战略”呼吁恢复工艺美术专业

  尽管1998年工艺美术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已被剔除,但我国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并没有忽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尤其是颁布了一些国家政府层面的文件,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13年)《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等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行动上也逐步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自上而下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2012年,教育部再次调整了高校专业目录,重新将工艺美术纳入专业目录序列。时隔14年,“工艺美术”作为二级专业名称重新出现,高等工艺美术教育再一次迎来了大力发展的时机。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也成立了专门的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发布意味着“振兴传统工艺”成了一种国家战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也将会愈发重大。高校是文化生产与传承的主要阵地,通过工艺美术教育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起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成了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从2015年开始,很多高校响应文化部的号召,开展了多批次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三)产业发展要求工艺美术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融合

  工艺美术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方式、审美特征已经不能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传统工艺中的精华和营养,就应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改良其工艺水平,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时代美学元素融入工艺美术的制作和生产之中。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交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提出,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思路,就是要求打破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各自发展的局面,利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形态为传统工艺美术找到新的载体。《意见》中也提出“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点”,通过建立新的专业形态为产业发展培养当代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人才就需要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懂设计,熟练掌握工艺美术制作技术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让传统工艺真正走入现代生活,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高层次生活需求。

  二、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路径

  在职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双重驱动下,参照国家“双高”建设文件要求,高职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厘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属性

  厘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属性是高职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19世纪英国“现代艺术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之后便出现了“工艺美术”一词。20世纪20年代,“工艺美术”从日本传入我国,取代了传统意义的图案、意匠、工艺等名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蔡元培先生的《美术的起源》(1920年)一文中,它与英文“Design”意义相当,并非仅仅指传统手工艺。陈之佛在《什么是美术工艺》一文中提出,工艺美术是“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实用之中与艺术的作用相融合的工业活动”。张道一先生在《辫子股的启示——工艺美术在比较中思考》一文中提出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没有本质区别,仅仅在形态、材料和制造方法上存在差异。[1]然而,从“工艺美术概念”传入我国至今,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元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的政治化和外贸刺激下特种工艺概念的泛滥,以及行政管理模式由手工业管理局主管(文化部协助),“工艺美术”的发展出现了错位和断层,就使得原本定义就不清晰的中国工艺美术逐步走向了艺术化、手工艺化的狭隘化道路。然而,从早期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家对“工艺美术”的论断可以清晰地辨明其内在属性与发展逻辑,即工艺美术绝不仅仅是手工艺,它是人类几千年文明中积累起来的慎重而又积极的自然造物观和更人性化的造物手段。它的创造是一个包括了材质、生产、使用与审美等全部环节在内的综合系统,而这些对于重构现代造物体系及设计方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今社会,追求精神层面的审美已经对“造物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具体表现为工艺美术应当面向人们的现代生活,围绕着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不仅要具有完备的功能,还应当呈现“美”的形态,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而要培育新时代的“造物者”就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因此,高职院校振兴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势在必行,重新梳理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厘清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就成为振兴工艺美术专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确立高职工艺美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1.文化属性异同是专业群组建的理论依据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是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文化艺术形态。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其意蕴深厚,是五千年来物质与精神的沉淀。工艺美术基于传统,来源于日常的生活,以手工生产为主,强调“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统一,它的生产是集设计、制作与审美的一体化过程。我国各个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现代艺术设计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艺术形态,倡导科学主义和个性主义,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融入文化艺术而产生,往往是设计和制作相分离。英国美术理论家、教育家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是最早提出现代设计思想的人物之一,他的设计主张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回归自然的理论,随后他和威廉莫里斯一起领导了缘起于1850年代英国并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现代设计的真正发展是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产生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在1918年开始的“风格派”运动,特别是1919—1933年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三个中心奠定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思想、实践和结构基础。[2]包豪斯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也是世界现代艺术史发展的里程碑,其构建了最早的艺术设计教育形态。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党晟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装潢美化,不仅仅是推销产品的营销手段,设计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工学的、审美的诸多要素,以为人们提供更合理、更便捷、更健康、更愉悦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创造性工作”。由此可见,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既有交叉相融的部分,也体现着很多方面的不同,它们都强调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一个承载着传统,一个代表着未来,正是这些相融与互补的因素使得它们组建的工艺美术专业群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良性发展的条件。2.专业属性异同是专业群组建的实践依据工艺美术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工艺美术专业群要依据文化产业链进行设置,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衔接。根据产业的发展特点,本专业群要融合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两大类专业。专业群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端的设计与制作环节,覆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等服务领域。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专业组合成一个强大的工艺美术专业群,共同为产业发展服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符合组群逻辑。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接近,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是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产品。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利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此外,两类专业创意设计方法相近,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都能实现共享。

  (三)1+X工作室制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X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艺术教育规律,强调职业教育类型化属性,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育和技能传授相结合,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相融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一个经验”的理论,这是基于心理学的一种经验论。他认为只有形成一个经验,才具备了真正属于个体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满足”。杜威的这种“一个经验”能够为1+X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只有知识和技能能促成个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此处的经验可以理解为“项目”),只有让他获得了满足感,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这也才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3]1+X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群内专业具有同样的公共课程,包括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和设计基础等类别,这类课程主要安排在一年级,其中,“X”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可与技术技能证书对接,通过在专业群范围内建立多个技术技能学习模块,在达到学分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类课程主要安排在二年级,通常采取单一项目或者综合程度较低的项目;在三年级,学生可通过综合程度较高、跨专业、跨领域的项目,如,毕业创作等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1+X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文化体系下产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即培养在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条件下,掌握多种技能和技术,能够跨专业、跨领域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四)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创新专业群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则为其提供了实施的载体和运行方式。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是一个教育与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体,具有集成整合的功能,国内领先的设施设备、集成优化的设计资源、结构合理的专兼团队、快捷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服务专业群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创新研发和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是对原有产教平台的整合与优化,以集成的方式体现在主体、资源、功能和管理等方面。主体集成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建、共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集成包括校内校外、学校企业的资源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共享;功能集成涵盖技术创新集成、产学研用集成、人才输出集成、社会服务集成;管理集成是指通过集成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打造产教融合平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瞄准高端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高端,进行设施设备的更新与迭代。二是整合校政行企在政策、信息、人员、资金、设施设备和管理的共享资源,集成专业群和所映射岗位群(产业链)的共性技术。三是进行团队结构优化,为实现集成平台功能提供人力保障,其核心是为专业群建设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即教学创新团队、技术创新团队和管理创新团队。四是实行行政部门大部制,提升顶层设计能力,统筹集成平台的运行,通过新的组织机构来运行和管理平台,实现管理的系统化和高效化。五是面向学校、企业以及民生领域的社会人群等,开展技术技能开发与培训服务。产教集成平台是一个综合化、多样化和制度化的新平台,需要政、校、行和企的协同推进。

  三、结语

  人类艺术经验的最初形式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只有恢复了工艺美术最初的面貌和形式,它才能走进生活,成为生活化的艺术,进而去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教育与产业的双重驱动下,高职工艺美术专业群迎来了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互融互通,科学设计组群结构,创新1+X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工艺美术专业群可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可借鉴、可推广的专业群范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孙艳蕾.再论中国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1:18-1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71-144.

  [3]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4.

  作者:李闽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民间传统武术大西功夫发展 下一篇公示语英译文化缺失现象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