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

时间:2020-10-10浏览:282

  西安是以历史上建有多个古都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人文资源,但因近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有较大矛盾,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通过简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程,探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过程中理念的演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

  关键词:保护历程;保护理念;历史文化名城

  1西安城市概况

  1.1城市概况

  西安是典型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此类城市是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并且有着布局严谨的核心都城区,周围设有古城墙,城墙带有瓮城。主城区按照旧时建都留存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设计,保留了方形路网、对称轴线、方正的城墙城河、以及由街、巷、院构成的空间层次体系。双轴线的城市轴线设计,唐长安时期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及西安现有中轴线(南大街-北大街),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同时进行了创新,这种异于北京不去强化古代中轴线却另辟新线的行为也是西安规划的特色。由于汉唐时期,城市发展依旧不先进,致使朱雀大街规划为一条直抵城墙的断头路,不利于当今城市格局定位与发展,后期规划后新建的北大街就是为了在保留旧城的基础上重新塑造新的城市格局。西安的古城墙决定了城市的圈层式结构发展,嵌套式的古城墙中间夹杂着环城绿地与居住区,形成了以明城墙为核心的一心、一轴、一圈(涵括西安全市的都市生态绿地保护圈)、两网(水网、路网)、四环(环城墙绿化带、城市二环绿化带、环城公路绿化带、西咸绕城路绿化带)、四带、六区、八廊、多斑块的城市发展保护格局。

  1.2城市历史沿革

  西安市自公元前11世纪中期建都于西周丰镐,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年的建都史(见图1)。西安古称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临黄河,南据秦岭山脉,有渭、浐、灞、沣等8条河流环绕,古时就有“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1]西安市因其古老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古迹,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与映射。

  1.3城市保护情况

  西安的保护可大致分为2个时间段,计划经济时期与进入21世纪时期,进行了4次城市总体规划与古城保护。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城市保护还依靠于外国专家的协助,西安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旧分治,既保留了历史风貌也为之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此时期我国将“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是2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大力发展城市工业,使城市走上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道路。自进入21世纪,保护文件逐步出台,20世纪90年代《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我国成功进入法制化的城市建设道路。历史城市的保护逐步科学化,保持明西安城的严谨格局,改善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把坚持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性质,维护世界著名古都地位作为新世纪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思想。随着2019年《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草案的编制完成,除进一步地完善旧规,西安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进行进一步的大开发,踏上西咸一体化的进程。

  2西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基本理论

  2.1历史文化名城概念

  2.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提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2]我国国务院于1982年2月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24座城市(西安市位列其中),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确立。至2016年底,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30座。历史文化名城则具有城市内留存的文物数量较大、重大的历史意义及革命纪念意义、城市正在使用当中、国务院核准并对外公布的几点特征。2.1.2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将城市整体区域统筹、全域保护;城市进行整体保护,对于历史遗迹应保尽保;城市保护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原则;城市进行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4项保护原则。

  2.2西安的保护与城市更新

  2.2.1西安的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西安固然有其悠久的历史,在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区域,历代古人对城市的营造以及规划有着中国特有的匠心独运。十三朝古都给我们留下的是中华文明的营城格局与文脉记忆。深厚的历史积淀及文化遗存既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宝贵资源和文化营养,也是先人留下的恩赐。城市的根是历史,城市的灵魂是文化,并且文化传承与历史复兴一直以来都是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线。[3]2.2.2西安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西安现存是城市发展的矛盾既是遗产延续性的矛盾,也是在遗产遗存保护前提下城市如何更好发展的矛盾。西安市文物局被大家戏称为“史上最忙文物局”,在西安近些年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以建设地铁为例,每开发一条新的地铁线路,都会面临数十上百次挖到地下古墓或遗址的现象。以西安市地铁二号线为例,西安市地铁二号线并非一个严格的矩形,而西北角进行了3次转折,为汉长安城遗址退让出了一片空地,并且为保护汉长安城遗址以及未央宫遗址,北二环实施了沿汉城湖进行地铁线路的铺设,因此二号线南北至市区中心的距离并不相同(图2)。除此之外,西安市为了保护北二环的2处遗址,在二环外的西北部地区采取了不建工厂,不盖高楼,不搞大开发的保护。虽然昔日汉长安现今已是一片荒地,只剩下一些石柱,但是这里依旧不进行大规模开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守护历史上的长安,西安在城市发展节奏与历史遗存上作出了抉择与让步。城市走得快不一定发展得好,只有守护城市的历史守住文化的根,并且做出合理的规划与权衡,才是一个历史城镇应尽的责任。

  3城市历史格局保护与显现

  3.1历史文化廊道保护

  西安市通过设置城市历史文化廊道来保护与维持城市历史格局。廊道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集中地显现了线性的城市空间和格局,线性的空间具体指城市中设置的城郭与轴线。其历史廊道与城郭设置与划分可分为3部分:①明清西安城城郭:沿西安明城墙,包括城墙、城河、环城公园、内环道和外环道的空间通廊;②明清城市东西南北轴线:以明钟楼为中心,沿东南西北4条大街至东西南北4个大门的空间通廊;③碑林-书院门-南门-德福巷-竹市-钟鼓楼-北院门廊道-形成明清西安城主要文物连线历史景点通廊。[4]3.1.1视线控制。西安市于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4条文物通视走廊,并且4条走廊周边建筑规定高度不一,以此保证廊道通视。(其具体视线及高度控制请见图3、4)3.1.2景观控制。城市内部划分的多个历史街区,建筑风格符合传统庭院式格局和建筑风格,并且视觉通廊周边建筑不得设置户外广告牌,保证廊道内显现的历史文化与廊道景观的一致性。并且对独具关中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如顺城巷、竹笆市、三学街、七贤庄等传统民居的内部设施进行改善,在继承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传统建筑的再生。[5]3.1.3产业控制。搬迁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有较大冲突的产业内容。3.1.4绿化控制。全城在继续绿化及古树保护方面,选择合适树种进行种植并对已有古树进行保护,以符合现代城市的适配城市格局合理的绿化方式展示历史城市的规模与格局。3.1.5交通控制。沿廊道组织旅游专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历史城市体验感,并且西安新城的建立应将历史文化廊道的延续与发展放于首要位置。

  3.2历代都城格局保护

  对西安历代都城遗址、城址、格局、宫殿、园林、陵墓等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其遗存的风景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在重点保护西周、秦、汉、隋唐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遗迹的同时,大力开发与挖掘隋唐长安城的相关格局要素,并进行展示与保护。

  3.3市域文化遗产保护

  3.3.1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对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村镇、城市内历史文化线路、古树古木等市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3.2历史村镇保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及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将未达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但整体格局和风貌保存尚好,能够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特点的古镇、古村,拟列入保护名录。[6]

  4结语

  即使在北京待的时间长,明明从未去过西安,但研究西安却觉得十分亲切。归根结底是这2个古都的旧时营城以及现今的护城模式是一模一样的。中心老城都有着自唐代时起的棋盘式街巷,新城的建设都是由内至外套圈似的向外逐圈辐射。有人说,宋之前无北京,宋之后无长安。中华历史上,共有4个都城延续超过200年的帝国王朝,2个在长安,2个在北京,这2座城仿佛是兄弟一样有着相似的气质。西安这片土地以及西安的人民是十分尚古的,站在西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在意识形态激进、社会形势动荡的年代,西安的城墙得以保留并不仅仅是出台法令的功劳,更是西安这个地区的民意。梁思成先生为了北京城墙的拆除而奋勇洒泪,而他的学生周干峙也在西安为了城墙与苏联专家赤膊相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仿佛现代的所有保护规划对于西安历史老城都是锦上添花,正因为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地方的人都明白保护这片故土的历史重要性。此次都城遗产探讨在北京与西安之间作出了抉择。北京虽好,但似乎因其是首都及首脑城市其自身光环总是耀眼了些,相反西安作为光环下的第一梯队历史城市,其自身的文化遗存以及地下遗址都是当仁不让的,甚至是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而言,西安其特有的城市属性以及保护措施在某些部分都是优于北京的。法令法规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在法令法规的要求下,更重要的是历史城市的人民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培养出地区特有的社会风尚,养育出良好的生活以及社会习惯,将保护一座城、保护城中的历史遗产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任务才能代代流传、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2017-11-4.

  [2]刘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Z].2002-8-1.

  [4]李晔.西安历史名城保护历程与理念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5]王玲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6]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Z].2019-10-16.

  作者:牛一凡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下一篇音乐艺术形式构成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