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安全事故、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1]。武汉市多家医疗服务机构陆续发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均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2]感染,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强,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3]。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28日国务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疫情是建国以来,传播感染速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大,最难防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极为迅猛,一旦发生或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4]。
1防控体系的建立
1.1建立传染病防控体系及应急预案在疫情爆
发第一时间,医院成立领导小组,并依据病毒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的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技术条件等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流程,建立了预警机制,制订应急组织保障制度,修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每日进行工作通报,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促进传染病工作的持续改进。迅速筹建三级梯队应急医疗队,成立了防护培训、预案演练、后勤保障、信息收集和宣传报道专项工作小组,各小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工作。
1.2组织全院培训
继续教育是提高应急能力的关键,拟定培训计划,组织全员进行新冠病毒知识培训,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加强流程演练,以专题讲座和技术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围绕新冠肺炎的具体防控措施以及防护装备的穿脱流程,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以微信群为载体,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最新方法、最新政策的学习。开展了依据岗位职责确定不同人员的多种形式的非接触式培训考核,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2疫情应急管理对策
2.1规范门诊患者就诊流程
疫情期间,为了阻止新冠肺炎传入医院,医院在大门和门诊各诊区入口以及病房入口均设立了三级预检分诊测温管理,询问患者及陪同人员的流行病学信息与相关症状,并且在排队等候区为患者设立了1米线,各诊室执行一医一患的规定,有效疏解人群,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取消现场挂号,均采用电话114、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非现场的预约挂号方式,避免人群聚集,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指导入院患者及家属正确佩戴口罩,并进行手部卫生消毒,既要外防输入、又要内防扩散,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2.2适应患者诊疗需求
医院负责指导全国肿瘤防治工作,平时接诊的患者80%以上为京外患者。这次疫情对肿瘤患者的就医造成不便,工作人员逐一与已经预约的患者进行电话沟通,在筛查新冠肺炎的前提下坚持了解患者情况、当地疫情情况,为无法来院就诊的患者办理退号、改约与出院结账等手续,同时新增咨询热线,开通在线问诊功能,专家团队在线实名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为患者解答相关问题,做到一患一策,使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医院在疫情期间利用官方微信和网站推送多个肿瘤病种的诊疗建议。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生命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对有需求病案的患者,提供病案复印代邮寄及电子版病案邮箱传递服务,从而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
2.3人员调配与管理
2.3.1组建隔离病房医院在第一时间迅速组建隔离病房,用于收治疑似患者,隔离病房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建筑,与其他普通病房分开,并由重症监护室、胸科等相关科室抽调具有临床工作经验、业务能力较强的、素质较高的护理骨干,且熟练掌握卫生行业标准、新冠肺炎防护指南、防护隔离、环境消毒隔离等相关技术,并定期进行突发情况演习,建立一支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精锐队伍。2.3.2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医务人员防护指南为依据,根据岗位暴露风险,规范科学的选择防护用品[5]。普通病房工作人员遵照二级防护要求,着工作服加穿隔离衣、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帽、面屏、戴单层橡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6],外科口罩及工作帽,每4小时更换1次。工作人员通过手机软件每日早晚2次如实上报个人体温、定位及相关信息,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采取隔离措施,必要时予以医学干预。禁止聚集进餐,食堂就餐实行一人一桌制。休息期间以居家为主,避免外出,减少疫情传播可能。
2.4防护物品的管理
疫情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应急物资管理使用制度,由应急物资管理员负责发放,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帽、N95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鞋套、酒精、手消毒剂均实名按需领取,并记录领取时间。医护人员在每1项可能污染的操作后均应更换防护用品。防护物资按需每日申领,医院优先保障一线病房的防护用品及物资的供应,医务人员合理的使用医疗物资,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浪费。一次性使用的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需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密闭浸泡30分钟后,送中心消毒供应室消毒[7]。
2.5规范环境消毒力度和频率
以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疫源地消毒总则、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务人员防护指南相关文件为依据,制定环境消毒流程。加强室内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1小时,增加环境消毒频率,医师办公室、护士站、病房、值班房、治疗室、开水房、浴室每日消毒3次,使用1:100浓度的84消毒液喷洒及擦拭地面,处置室、医务人员卫生间、患者卫生间、污物间,每日消毒4次,使用1:50浓度的84消毒液喷洒及擦拭地面,护士站、医生工作站所有工作台面、电脑键盘、鼠标、门把、各种开关,每4小时使用75%酒精擦拭,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小时,工作区域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1小时,并做好详细记录及签字。
2.6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护意识宣教及心理疏导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要想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仅靠医护工作者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大众的配合,而我国公众传染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防控知识缺乏、防控意识薄弱是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首要问题[8]。因此做好针对不同人群的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应急认知度,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手段[9]。加强对住院患者及家属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防护指导,包括手卫生、正确佩戴口罩、咳嗽的方式、正确使用消毒用品、居家隔离方式等,建立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培训。每日早、晚分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体温检测,严密观察有无呼吸道等不适症状,疫情期间,患者心理落差较大,紧张情绪会比平时高,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准确采集患者及家属个人信息的核实、高危因素的排查、诊疗时间的选择、诊疗期间的配合等给予个性化方案。因为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按周期持续性治疗,做好相关出院指导,包括患者疫情期间的用药指导、居家自我护理方式、居家运动方式、饮食指导、复诊方式,并告知患者医院提供病案查阅服务和咨询服务。疫情期间医院还开展在线问诊及远程会诊服务,医院专家在线会诊和交流,通过模块调取患者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为患者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并且可以实现医学资料、会诊结果查询、存储、显示和共享,全程使用电子病历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减少纸质病案的使用和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携带深静脉置管离院的肿瘤患者,加强患者健康教育,重视化疗间歇期的导管维护,发放导管维护手册及握力球,强调维护时间和带管侧肢体的锻炼,指导导管异常情况的分辨与观察方法,保持导管的通畅重要性。成立居家护理服务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组员,对带管患者进行随访微信群及电话干预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策略,实施居家护理咨询服务。
3应急管理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肿瘤患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为保证肿瘤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同时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制定了门诊分诊制度、人员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防护及心理疏导、环境消毒等,采取科学的应急措施,结果表明实施科学有效的应急防控机制和管理措施,不断寻求改进的方式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保证了疫情期间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患者及家属和所有医务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守好控制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也为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经验与依据。
作者:胡梦蝶 高阳 蔡冰清 惠周光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