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人的影响

时间:2020-08-20浏览:66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以物质和实践作为认识与研究的对象。个人在做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实践观的影响,而实践亦作为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而存在。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个体在实践中学习,促进自我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推动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个人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体;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实践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实践主体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精华,特别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学说发展以来,其吸收了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自然科学认知有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肯定和强调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人类社会的演进不是单一自然属性的进化,而是以“劳动”为手段,使人类能够独立于自然界。恩格斯就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是以实践主体的基本方式而存在,并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形成联系,创造物质条件。劳动同时也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其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得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维护和强化,进而促成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之形成纽带。明确实践主体之后,又如何通过实践主体进行实践呢?其一,要充分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个体在实践的时候要做到分工明确,具有全局意识。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互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每一项实践行为都必须要确立实践客体和目标,做到整体规划。同时也要做好详细的安排和完善的规划,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实际工作的情况和内容。特别是在群体的实践活动中,个体行为要与群体相适应、协调,以个体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其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人也能够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实践中尤其重要,人可以有效地运用工具,特别是在实践中,人是有意识地活动。通过实践,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这种认知反作用于实践。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对实践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而在实践效率的选择上,科学地追求效率同样对实践结果产生正面影响,效率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是伴随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在哲学层面讨论效率需要同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等于用最低限度的劳动取得最大限度的产品,从而使商品尽可能变便宜”,个人在具体实践上需要重视效率,在方法上要贴合实际,立足现实生活对效率加以把握和理解,“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属人世界、人类世界),从现实的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从实践去理解。”所以,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法既能保障工作原则性和效率,又能保持工作氛围的宽松灵活,让实践行为不单一只是机械行为,而是成为每一个参与到实践中人员的精神洗礼。其三,要坚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自己理论作品中就表达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观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新的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而在当前,习近平同志面对发展问题时也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智慧:“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由此可见,不论在国家层面亦或是个人层面,以发展、融入的态度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是极其必要的。个人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如不能够坚持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争取主动,不能将个人的能动性建立在更高层面的人生追求上,那么个人的良性发展无从谈起。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史观和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他洞悉并阐明了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其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人的历史因实践得以存在,人本身的生存需要也要求个体进行生产生活,而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人形成了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确把握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这种动因承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个体参与到实践是需要秉持这一唯物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指引的。那么个体应当如何做才符合科学实践观的基本要求呢?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在此前提下方能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物质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但是物质的丰富也使得参与到具体实践工作中的个体因缺少历练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从而不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而言,人类社会的知识由来,以及对知识进行概括的哲学的产生,都是渐进发展,慢慢由低级变为高级,慢慢由简单走向系统。通过对人类认识史的发展过程加以探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类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能够催生出新的历史认识。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面对新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寻求更多的方法加以解决。如果个体脱离社会生活,就不会有新的认识,从而也无法进行实践。同时,人通过实践获得新认识,又在实践中对认识的科学性进行检验,这也使认识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所以实践的科学和科学的认知是紧密结合的,只有科学的实践才能促进科学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的唯物史观认知。在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都极为悲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在封建制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所以数千年来,人民群众的身份都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一方面,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占据,使得人民群众只能在不断的重复劳动中循环,没有办法对自身所处的状态加以反思。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组织,没有办法进行合理抗争,在不断的斗争中往往被各个击破。所以,就个人而言,要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正确把握和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最广大的实践主体。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在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个人的实践行为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最后坚持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个人实践和技术加以考察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本身,也由于证实了自然界本身中所存在的各个研究领域(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之间的联系,而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可见在恩格斯看来,理论科学的发展对唯物主义的自然体系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理论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界的合理解释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论据。同时他也认为科学认知的产生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及对自然界加以探索而形成。而一般情况下科学在形式上的表现是以知识的形式出现,同时与技术紧密联系。科学精准地对客观世界加以解释,使得实践主体能够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技术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为技术的发展起到理论指导,而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断不断完善和丰富了科学理论。所以这也要求个体在实践之中应当不断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加以技术的学习,这样方形成科学性的思维,推动个人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个人在实践中自我提升

  现代社会随着实践方式的多样,知识在不断更新,社会也得到长足发展。专业技术领域的不断细分、推进,需要的人才素质越来越高,所以旧有知识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会无法应对。这迫使实践主体为进行更科学的实践就必须进行自我提升。那么又应该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引实现自我提升呢?首先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有字之书通过文字记述下来,并经过前人的总结不断趋于完备。阅读有字之书能充分汲取前人知识的精华,这是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积累的过程。通过知识的积累可以为个人视野的开拓打下基础,从而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字之书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如《大学》、《论语》《共产党宣言》等。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也提到:“《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可见,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对经典作品的不断深入挖掘中,获得了理论来源,从而推动了实践的探索,完善了党的领导机制。所以不论是对国家的发展亦或是个人的进步,经典作品的研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宏观层面经典作品能够为国家的改革实践提供新的探索,在微观层面其可以使个体精神品格得到历练,促进自我的提高。其次,还需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同样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而不实践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学习的成果只有通过实践方能检验。有字之书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而无字之书是对当下今人的经验和个体工作学习的总结。而在通过实践获得新知之后,自己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摒除内心的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实践所得“内在化”方能能好地促进自己发展进步。这样也才能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并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粗存精”,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现象。通过现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挖掘,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此帮助自己的理性认识真正做到不断汲取,不断消化,不断实践,最后又以实践强化自我的认知,变“他知”为“我知”。另外,不断地进行创新很重要。事物是具有发展变化特性的,对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更要善于做“结合”的文章,不能单一教条地对理论进行照搬照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特别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环境的发展变化都会使一些原有经验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如果一味照搬照抄,而不是具体把握,灵活运用,就会束缚住自己,做出错误判断。最后就是将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升华。个人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斗争意识和抗挫折的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打击,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始终坚持将个人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把困难当做对个体意志和能力的一种磨炼,从中吸取经验。同样,实践中获得的正确认知对个人的价值导向也很重要,以良好的价值观为引导,参与实践的个体才能经得住诱惑,才能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向,楚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个人才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成正确认知,也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健全个人人格品质也必不可少。抗挫力也与身体状况相关,人的肉体是物质存在,这种物质存在需要得到营养的供给方能维持人的思维活动。作为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必要保证,身心就需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这就要求作为实践主体的个人,一方面优化个人各方面的品质,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在困难面前做到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另一方面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健康的身体,亦很难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不断完善,也能够促使自己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四、结语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个人才能从科学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同样也只有在这种正确的认知下,个人可以不断激发自我的内在活力,在学习生活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20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09《资本论》,三联出版社。倪志安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孔丘2016《论语》,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贾立政2017《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9月14日。

  刘淼201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讲话》,《新华社》4月19日。

  作者:莫蕤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意义 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