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舆情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舆情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分析也开始备受关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不仅关注网络舆情分析能力,对网络舆情引导也给予了重视。习总书记在2019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肯定了媒体的发展,也提出应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络媒体对民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切实影响到广大民众的思想及行为活动。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网络舆情引导的科学方法,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舆情传播的演进与网络舆情的特征
舆情,《辞源》中的解释为“民众的意愿”,由此可见,舆情具有民意、民情的涵义。具体地,舆情,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舆情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点、思想、欲望、态度的总和。其中,舆情客体可以是中介性的社会事件、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观点等,舆情主体为广大民众,在网络舆情研究中,舆情的主体为广大网民。传播是通过语言、书写或其他媒介、方式传达或交换信息的行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塑造网民的认知、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马克思认为物质现实创造了人类意识,人们的物质行动产生想象、思维与精神交往,因此此类精神交往受其生产力及其传播发展的制约。舆情传播即是马克思所指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的一部分,是一种舆情信息共享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由网民通过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的对评价客体的观点、情绪、意见或态度的总和。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内涵丰富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民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速度、信息量远高于传统方式,民众在网络上交流、探讨的话题包含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网络舆情信息具备个性化、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第二,情境交互式。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民众与人际界面交互的过程,民众参与度强,网络舆情传播成为动态系统过程。第三,用户虚拟化。不同于现实社交网络,网络用户由于时空的距离,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隐匿,且呈现虚拟化的特征。来自不同时间、空间的个体通过网络在虚拟的平台聚集成不同的群体,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关系的压力,有利于民众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释放,但由于隐匿性,也容易出现恶意误导、散步谣言等极端的不良行为。第四,事件突发性。由于网络用户的虚拟化、网络信息传播的高效及交互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网络舆情若监控、引导不当可能导致错误、负面言论的快速扩散,造成意想不到的舆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丰富性、情境交互式、用户虚拟化、事件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网络舆情对于社会舆情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健康的舆情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负面的舆情环境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因此,如何应用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引导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法论应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马克思社会理论中提炼、发展而来的哲学思想的集合,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研究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是由于普遍适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应用到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提炼出人们认识世界、分析及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人们在处理实际事务中统观全局、放眼世界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我们,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把握事实真相,辅之以辩证分析、历史分析的方法,达到客观的分析社会热点、社会舆情,获取正确信息、传播正面观点,科学引导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第一,以唯物主义思想指导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探索客观事务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研究事物的本质。网络舆情分析中,应当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掌握真实舆情信息、舆情事件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或者连儿戏也不如”。网络舆情事件中,往往涉及断章取义、不实、夸大的信息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需要明确孤立的事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引导民众从实际出发,事实并不是零碎事件的简单叠加,应从其联系中把握客观存在的事实,从整体上发现事件规律,才能最终认知事实真相。第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舆情。历史分析方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分析客观事物不仅要把握事物当前客观存在的事实,还应分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联系,才能弄清事物本质。网络舆情会经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在分析和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剖析事件产生的历史渊源,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只有把握事件的根源,弄清其发展脉络及趋势,才能从根本上提出科学的网咯舆情引导方法。第三,运用辩证法看待网络舆情事件。辩证法是一种理解现实的推理方法,能够在所有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中具体地理解事物,以及认识它们在统一中的对立和矛盾的特性。辩证法与形而上的思维模式相对立,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外在表现和本质、整体与局部都可以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网络舆情存在的多个矛盾中,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网络舆情矛盾,即主要矛盾;同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矛盾中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舆情事件矛盾的主要方面随事件的动态发展而发展和变化,舆情事件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了舆情的发展,当一方面最终完全胜过另一方面时,矛盾就会得到解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应注重网络舆情的主要矛盾及舆情事件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分析处理。
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
网络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信息的整合、传播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方式。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及弘扬传统美德有诸多益处,因而需要找出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路径,促进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营造求实的网络氛围。个体的正面信息交流有赖于公开求实的网络氛围。负面群体事件、流言、谣言得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发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民众信息不对称,群体传播理论也指出,流言往往滋生于消息闭塞的环境,流言之所以传播甚广且快,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所致。列宁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的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因此政府信息公开,让民众通过官方渠道获知政府信息、理解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提升,遏制谣言的传播与扩散,让民众能够从实际出发,在获取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理性判断,有助于营造良性的网络舆情环境。第二,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推行因势利导的舆情引导方法。网络舆情是网络信息交流动态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指导我们,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建立对舆情的常态性监控机制,厘清社会热点中问题的渊源,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把握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脉络和趋势,才能从更公正的角度对网络舆情做出科学的判断。网络舆情因时、因事不同,民众的对舆情信息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因势而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舆情情境采用不同的网络情绪排解方式,因势利导,适时适当地解决实际问题,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处理。第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重视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建设。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事实的发展中也具有多样性。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运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探究网络舆情危机的深层原因,应该要在各类网络舆情事件中发现引导性的事件和事件主要的舆论重心,对个别极端不利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预警,通过分析引导性的舆情事件和事件主要的舆论,抓住舆情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舆论偏离,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引导整体舆情。极端言论或某些群体的不良言论的恶意散布会助推网络舆情事件关注度的急剧上升,甚至引发舆情危机。推进网络舆情管理法制建设,依靠立法保障民众在互联网上获取、交流信息权利的同时,可以规范网络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惩戒,维护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历史造就了理论思维,而抽象提炼的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舆情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为社会舆情监控管理带来了挑战。作为研究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普适性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可以作为指导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方法论。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坚持实事求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营造求实的网络氛围,让民众从实际出发,在获取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客观的认知,做出理性判断。同时,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体脉络和趋势,因势利导地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同时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推进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建设,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合理的法制规范管理、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科学、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营造求实、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第51-52页.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第16-17页.
[4]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第35-45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6]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4页.
[7]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第3-10页,第128页.
[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84页.
作者:朱建平 郑陈璐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