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辽宁省鼓励城市资本流向农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分析辽宁省市民和城市资本下乡的背景及有利条件,提出推动辽宁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形成辽宁乡村振兴崭新局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本下乡;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标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鼓励城市资本流向农村,投资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本课题在分析辽宁省市民和城市资本下乡的背景及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探讨推动辽宁省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1市民和资本下乡的背景
1.1政策引导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这一激活农村资产的改革举措,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同时,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且长久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a等一系列政策都为资本下乡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有利契机。
1.2市场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其流动同样遵循市场规律。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不可能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或无法外出务工的“老龄化”农民。其次,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运作需要大量原始资本,留守农民显然不具备资本积累的条件。所以,城市的居民或企业家在政策引导下,追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大潮,带着资本下乡,投资农业、农村,成为振兴农村的重要力量。
2辽宁省市民和资本下乡的有利条件
2.1自然条件优越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丘陵、湿地、河流、沿海之别,省内各地气候不尽相同,具备满足不同下乡差异化需求的条件。
2.2交通、信息网络发达
辽宁省内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密集,市民下乡方便快捷,高铁的开通使得毗邻省份特别是京津到辽宁乡村也较为便利。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辽宁“网红”在全国影响逐步扩大,不仅有利于辽宁省电商直播平台的发展,也能够带动乡间特色文化的传播。
2.3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素质高
人口老龄化从养老上是劣势,但从推进市民下乡上是优势。辽宁省老龄化程度高,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人口基础。另外,全省高素质老龄人口比重较大,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教师、医生、律师、科技人员、企业经营者、工人技师等各类农村紧缺人才,填补农村人才短缺的发展短板。
2.4城市资本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意愿强烈
随着国家在去产能、环保攻坚等领域的宏观调控,以及国外贸易磨擦带来的新的投资结构调整,“非农”企业向“三农”领域转移投资已经渐成趋势。城市内多数在房地产、采矿等行业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投资者,有意愿在乡村振兴和利好政策的背景下投资乡村产业。
3辽宁省市民和资本下乡的对策与建议
3.1搭建平台,提供引擎
市民和城市资本下乡,政府是重要推手,因此搭建连接市民和村民的中间平台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应根据需求引导建立专门的规划设计平台、投融资平台、管理运营平台及法律服务平台,同时尽快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使承租、出租活动走上规范化道路。
3.2盘活空闲农房宅基地,吸引市民下乡
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体验田园生活”是当下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因此,建议建立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台账,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房屋合法性,统一发布租赁信息,吸引有经济基础和投资意愿的城市居民前来投资入住。工商部门允许市民租赁的农房办理工商登记,签订长期租赁合同,明确市民、村民、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通过村民会议授予租房市民“荣誉村民”的称号,增强市民在村庄的融入感、获得感、幸福感。
3.3招商引资,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
政府牵头,选择基础好的乡村,结合自然、人文等优势资源,做好镇、村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多部门出台招商政策,统一发布信息,进行产业招商落地。依靠政府组织,做信用背书,引进有实力的公司投资,对原村庄和农房进行整体设计、改建装修,形成特色品牌,开拓旅游、餐饮、电商等业务,吸引产业上下游从业人员入驻,打造“特色农产品村”“文创村”“网红村”等。最终形成跨区联动的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3.4激活集体经济,让农民受益
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村委会、党支部成立股份制公司,作为新型村集体企业,引导村民以空闲农房宅基地及土地自愿入股,凝聚农房和土地资源,利用空闲农房发展旅游、文旅艺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村级组织通过收取租金、资源入股、财政资金量化入股分红,把农村土地、房屋、劳动力、文化、生态等处于沉睡状态的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以“股份合作、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保底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镇村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宝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24):173-174.
[2]李扬.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4):199,212.
[3]仇峰.淳安县下姜村“四个盘活”走上乡村振兴路[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9(6):27-28.
[4]王可苗.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基于四川省的空间实证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7-36.
[5]张国磊,张燕妮.新时代乡村振兴主体的角色定位[J].农村经济,2019(12):47-56.
[6]朱娅,李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24-130.
[7]刘俊杰,费盛忠.城市反哺乡村的“江宁探索”[J].农村工作通讯,2019(16):26-28.
[8]赵鲁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S2):46-47.
[9]刘震,徐国亮.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反哺农村[J].甘肃社会科学,2017(6):182-186.
[10]李增刚.农民进城、市民下乡与乡村振兴[J].学习与探索,2018(5):100-107.
[11]叶志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市民“上山下乡”的对策思考[J].工作研究,2019(5):11-12.
[12]罗世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12):119-127.
作者:曹雨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