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视域下,分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从素养提升、思想引导和监督预警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辅导员从舆情发展四阶段加强教育与预防、关注与预判、应对与疏导、跟进与总结,推动良好舆论生态的构建,抓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互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教育实操
新媒体时代,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新问题,学校、辅导员如何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如何剖析找准问题原因,探索应对、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值得不断研讨和总结的话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努力利用新媒体工具、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学者采用理论思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现在内容、载体、技巧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存在渠道多样性、资源丰富性、主体主动性、教育实效性、创新可能性等积极因素;也存在思想行为等诸多偏差影响、教育难度增加、教育模式改革不力、思政队伍素养不足、传统话语体系弱化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针对实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在思想上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原则方向,在理念上坚持核心导向,强化针对服务,在形式上加强文化建设,把握话语体系,在实操上优化方法模式,提升主体效果,在保障上健全机制预警,强化媒介素养等改进意见建议。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中因特定事件、社会问题等引发的公众意见、态度、情绪的集合,是事件、现实矛盾、社会情绪与网络交互作用的结果,应认真对待、合理处置,否则很可能演变为公共危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率极度化、传播内容情绪化、传播心理从众化、影响范围宽泛化、突发性难预测化等鲜明特征,能否正确引导和监督预警,关系到高校稳定和学生成才。高校网络舆情污染了教育环境需求,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师能力等多方面带来了挑战。要利用好网络舆情的积极有利因素,丰富教育素材和案例,创新教育手段和平台,突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支撑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工作途径
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影响,实践探索好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应对措施、实践要点,推进素养提升、思想引导和监督预警,保障各项工作落实。
(一)校园层面统筹
1.健全机制预警,加强监管引导
强化思政教育保障意识,优化新媒体舆论阵地环境,建立有效沟通引导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多级联动的思政工作微体系,健全舆情信息监管和汇集机制,完善危机预警与处理系统,形成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互配合的机制,确保教育的规范性和正确引导性。成立舆情监管部门,强化日常报告审批,抓实宣传阵地排查,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收集、整理、分析、预判网络舆情的征兆、苗头、趋势。
2.掌握舆论主导权,多渠道积极发声
快速反应、及时介入是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网络舆情发生后,特别重视“首发效应”,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报态度”的原则确定真伪,力求客观,彰显姿态,统一宣传口径,第一时间让主流声音进入公众视野,引导舆论走向;勇担责任,真诚沟通,及时更新发布事件进展,满足公众知情权;要重视对学生干部中“意见领袖”的选拔培养,面对舆情时,“意见领袖”们主动作为,积极发声,主导意见气候,形成“优势意见”。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增强科学收集、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的本领,从夯实硬实力、强化软实力、提升巧实力等向度加强思政工作者的实力建设,打造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强化网络伦理与责任意识,推行骨干学生干预下的同学自主管理与教育。
(二)高校辅导员应对实践
辅导员是跟学生交流最多、接触最直接的人,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角色。面对网络舆情,发挥好辅导员的作用具有突出意义。
1.舆情平静期:教育,预防
辅导员应加强日常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提高理论认识;调查、摸排、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危机;提高危机意识,制定应急方案,进行适当演练;多渠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预防网络舆情发生。加强自身学习与能力提升,坚持网络舆情工作的人本性、差异性、务实性、效率性、科学性基本原则,能合理运用理论知识教育、榜样引领、典型示范、心理健康干预等教育方法,将网络舆情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教育、安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2.舆情萌芽期:关注,预判
某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发生,在短时间内信息通常较少且杂乱无序,传播范围也较小,还未引起大规模的关注和讨论。同学中观望的多,参与讨论的少;转发的少,猜疑的多,沉默的多。辅导员要及时强化日常信息引导,对传播正能量、表达积极思想的同学给予肯定鼓励;特别关注发表非理性或错误言论的同学,及时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合理引导其删除不当言论;密切关注网络热点,收集同学对焦点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分析传播趋势,关注舆情走向,准备应急预案,主动正面引导,果断控制蔓延,将舆情发展扼杀在萌芽状态。
3.舆情爆发期:应对,疏导
当信息不断全面,突发事件还未妥善处置,不利因素会逐渐显现,舆情相关的深层信息和虚假言论都会出现,舆情会进一步发酵。此时首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校园内学生的理性和秩序。按照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规范,积极落实校院两级要求,分析舆情类型、性质、范围、影响、后果并积极应对,关注实时动态,深入掌握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反应和下一步将采取的行动,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校院决策管理人员,提高对舆情演化为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辅导员要不回避舆情事件中的问题,根据学校发布的最新动态、话题讨论、微视频等内容,通过班会、专题教育等途径主动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去挤压各种噪声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去消除错误观念的不良影响;在主导议程的选择进程中巧妙地转移网络舆情的负焦点,安抚好学生情绪,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在不同舆论场碰撞产生新的意见气候时,要快速准确判断并做出合理应对,有效消除负面影响。应加大对重点人员的关注和交流,防止恶性事件发生,要分类做好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对惊慌失措者,帮助消除恐惧心理,恢复平常心态;对冷漠无情者,关心抚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言论者,坚决采取管制措施;对宣泄情绪者,以疏导为主,注意沟通技巧,努力共情争取转变。
4.舆情淡出期:跟进,总结
当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得到有效处置,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明朗,官方权威信息获得公众认可,网络舆论也将逐渐淡化。辅导员不能因关注度的下降而放松警惕,要持续关注,跟进一段时间。做好本次网络舆情事件的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事后心理辅导,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滞后性心理影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发掘,更新教育内容;带领同学做好总结思考,针对性教育引导,增强同学甄别和应对能力,提升媒介素养。高校网络舆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手段,网络舆情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契机。要善于借助技术便利,推动融合互促,巩固宣传阵地,发挥舆论引导,构建良好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龙妮娜2014《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实力建设的基本向度》,《学术论坛》第4期。
殷辂2017《网络舆情治理相关理论问题辨析》,《理论动态》第3期。
作者:严波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
联合国外同领域研究员,确保专业的指导
签订服务合同,您的信息与权益安全有保障
高效、严谨的学术服务,确保服务有品质
协助服务并非替代式服务,不破坏学术诚信
提供全地域、全学科的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