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主体性回归

时间:2020-05-15浏览:120

  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主体单一且固定、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等两个方面。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内在原因是受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守观念的影响和教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视而不见。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建设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回归的路径选择。

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主体性回归

  关键词: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学生主体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也有利于班集体团结力和凝聚力的形成。目前,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某种理念下对班级文化建设所做出的宏观理论指导,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外在表现

  学生是组成班集体的重要成员,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的问题是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存在感,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单一且固定班主任既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调控者和监督者,也是学校领导意愿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还是与家长携手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并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1]。这些角色和职位的赋予,必然导致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独揽大权”的现象。首先,在班规班训的建设上,一部分班级会沿用上一届班级留下来的班规班训;另一部分是在开学前早已由班主任制定好并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中,学生开学后只需要记住即可。在上述这两种情况中均没有学生的参与,更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意愿。其次,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一部分学校不重视班级环境创设工作,直接忽视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也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部分学校虽然有但大多是为完成学校检查而布置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来说,班级环境整体的创设风格都是由班主任决定的,最终呈现的内容大多与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不相符的,致使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能力理解欣赏班级物质文化,而且在创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物也大部分是直接购买的成品或者是要求家长准备的,很少给学生留有可发挥、可参与的空间。班级文化建设的间接主体是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规、校纪、校风以及教育理念,这样常常会出现有些班级直接将校规、校纪、校风以及教育理念作为本班级的班规制度的现象,使得学校成为该班级文化建设的间接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他们既不能打破这种权威性的制度,也无法将这些成文的规定进行解读重构使其班级化,从而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制度和精神文化。这样,既剥夺了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机会,也无法形成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班风。2.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尚未完全发展成熟,所以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意识里是没有班级建设及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的,他们会认为这都是班主任需要去完成的工作,他们只需要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即可,因而会将自己排除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之外;二是由于目前普遍存在为了评价的教学,使得高年龄段学生在家长、教师及各种考试的压力下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并将重心放在考试所要考的科目上,其他的活动都为学习所取代。长久进行客观、标准的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学生越来越缺乏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学生在没有时间参与的同时,也逐渐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终也就失去了主动参与的热情[2]。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内在原因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性缺失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外在表现,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受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守观念的影响我国在课改之后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观及平等合作的师生观,充分肯定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应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除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导学案”“翻转课堂”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外,在班级的建设、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由来已久且深入人心的固守观念,直接导致师生将班级文化建设看作班主任的专职工作,使学生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转变为服从远离自身意愿的班级文化的执行者,尤其是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均将教师制定的标准作为评判的参照点,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规定去执行即可,他们不敢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样教师也就成为整个班级的权威。在这种固守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是不会主动去挑战这种权威的,由此也就导致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体性的缺失。2.教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视而不见以教师为班级文化建设中心的观念,剥夺了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机会,是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直接原因。教师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同时,又否定了学生所提出的主体意愿,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参与了但却无法将其主体性在实际行动和行为中彰显出来,这是导致学生没有完全充分地体现其主体性的间接原因。学生在表达自我意愿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提出的一部分意见和想法受到学生本身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导致这些想法不够成熟合理,看起来有一点儿“不切实际”,无法直接简单地将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实施或体现出来,需要教师对这些想法稍做一点引导和转变,但教师却认为这个引导和转变的过程,既烦琐又费时费力,进而直接将这些想法否定掉;二是学生提出的一部分想法、建议等大多被教师以“不切实际”、不可行、不安全和浪费学习时间等理由而加以否定,这样就产生了“形式上有学生参与,而实质上学生却游离在班级文化建设之外”的现象。

  三、学生主体性回归的路径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建设性活动,应将其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中。目前,有一部分学生不懂什么是班级文化,也没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还有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参与的意愿,但由于来自外在的权威或舆论压力而无法真正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之一,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1.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外显,是班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班级的环境创设和师生的仪表上,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3]。一是要告知学生班级环境创设是班级物质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建设又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二是教师要简政放权,将班级环境创设的权力交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不断发展的人,要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打造具有本班特色的物质文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意愿和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利于维护班级环境的整洁和长久。三是对于低年龄段学生来说,不应剥夺其参与的机会,要积极为他们创设可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机会,可根据人数划分教室环境创设的区域,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情绪情感,并对学生创设的成果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介入的工作,在放权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创设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2.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积极的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班集体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外在保障。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党和政府颁布的普适性的政策法规、学校规定的校规守则、具有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等三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是国家和学校从宏观层面进行的规定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不可随意更改,而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部分在于本班规章制度的制定上[4]。一是依据现代的师生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合作的另一主体,而不是将其视作没有自主性被管理约束的服从者,应引导学生从自我规则意识的建立迁移到整个班级制度的建设上。二是依据心理学中社会规范学习的“遵从、认同和内化”三过程理论,教师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主动与学生合作,专门开设一节互动交流的主题班会课,告诉学生规章制度是什么、如何制定规章制度及如何将本班级的特点与班级制度结合起来,并将规章制度制定的内容和过程公开透明化,听取不同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做出反馈、调整和完善,这样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推动了班级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职位的设置要采取岗位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与被尊重。岗位轮换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岗位培养不同的能力,从而明晰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使命,这更加有利于班级的运行和管理。3.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师生共同形成并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其主要表现在班风、班训、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一是在培育优良班风方面,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创设这种具有班级特色的班风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看作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要与别的班级做对比,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及自己班级的独特性。二是在创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人格平等的完整个体,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间也应形成友好合作互助的同事关系,为生生间良好关系的形成树立榜样。如若生生间关系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应在一定范围之内给予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三是在形成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表言论和意见的机会,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渗透班级管理理念,尤其是针对常见、典型的班级内部事件,应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参与到事件解决的全过程中,在情境活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引导,以确保所形成的班级舆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参考文献:

  [1]管向群.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3.

  [2]李晓红.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主体性的缺失及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30-34.

  [3]叶柳.论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与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9(4):68-70.

  [4]王健,邓睿.让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班级建设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69-70.

  作者:张晶晶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媒体工具如何推进农村小学教育 下一篇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服务内容

如果您有自己的问题
点击这里 直接找学术顾问沟通

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