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中,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在当下社会娱乐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群体对古代经典作家作品的误解误读情况进一步凸显。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原典,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困境。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大学语文;困境;对策
大学语文是基础性公共课,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在于把人类优秀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然而,在实际课堂讲授中,大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却日益增加。一方面,基础性公共课一般不与学生所学专业课内容直接关联,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其待遇往往不如专业课程“吃香”;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的精彩程度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过分追求所谓的“娱乐性”,而未能严肃地将其当作一门学科来认真对待。时至今日,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讲授内容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其理论深度较哲学、文艺学等专业课程浅显,而其形象性则不逊于艺术作品欣赏,但仍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困境与新的挑战。其中,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专题讲解可以被视为较为典型的研究样本,供我们分析对策。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李白及其作品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同度,学生对该历史人物的认识、把握的程度,能够为我们揭示当下学生解读的角度、水平与兴趣点;其次,李白及其作品往往受到各类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编选者的青睐,被视为组成课程内容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从接受名家名作熏陶还是从熟悉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角度来看,均可被列入大学语文课堂“必讲”的范畴中,而其在学生学习中所遭遇的误解、误读情况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予以关注。
一、作为历史人物的古代文学家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心目中的形象
在对李白及其作品进行讲解授课之前,笔者通过发放校园调查问卷与课堂讨论两种方式,考察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心目中的基本印象。本次调查在兰州某大学校本部和分校区展开,共随机发放问卷113张,回收107张,其中有效问卷为102张。在所有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对于“你是否知道我国唐朝诗人李白?”这一问题的肯定性回答达到了100%,可以说李白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是比较高的,但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学生群体就真的了解这个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对于“你知道李白写过哪些诗作?”这一问题,有62%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一两篇被教科书选入的李白诗作。而有26%的学生则将其他作家的诗作误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其余12%的学生则回答“想不起来”。对于“你能否完整背诵李白的诗作?”这一问题,仅有65%的学生给予了明确的肯定性回答。关于“你对李白的基本印象是?为什么?”这一问题,频率较高的回答是:自由率性、浪漫洒脱、活出自我。而产生这些印象的原因则主要来自李白诗作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当然也不乏受到时下玄幻小说与网络游戏等娱乐文化的影响。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当下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对李白及其作品的认识尚停留在较为初步、浅表的层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像李白这样家喻户晓的古代文学家生平履历的认识,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尚处于概念化阶段。就李白本人而言,学生乐于为其贴上“浪漫主义”“诗仙”“潇洒”“自由”等标签,将李白的某些传说故事抽象化、符号化为一种值得标榜的典型行为模式,而对其基本生平履历,尤其是晚年的生活缺乏了解。这种情况偏离了“知人论世”的文艺分析原则,不仅不利于全面深入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而且易于被某些社会娱乐文化环境所误导。(下文将对比予以详细论述。)其次,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涉猎非常有限,由此对某一经典作家及其创作形成相对单一的认识,继而出现误解、误读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显示的相关信息发现,当下高校学生对李白作品的涉猎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启蒙背诵读本与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讲授范围内,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蜀道难》等,对于其他未选入以上两类教材的李白优秀作品了解较少或未曾涉猎。阅读的贫乏是造成当下高校学生头脑中形成单一化、符号化的作家人物形象与创作风格印象的直接原因,李白在这些作家当中只是更为典型而已。
二、古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专题讲解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涉猎非常有限,对于古代著名文学家生平履历的认识尚处于概念化阶段,再加上某些娱乐文化环境误导,使得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解读古代经典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授课对象本身的前期误读与误解。如何纠正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与认识偏误,是当下授课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作家的误解
如果说调查问卷呈现出的是较为宏观性、普遍性的考察结果,那么课堂讨论则会给我们提供更为细致、丰富的信息。以笔者2017年春季所开设的兰州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在李白及其作品专题讲解这一部分,有来自本校物理专业的某位学生主动提出一个观点:李白首先应当是一个侠客,其次才是一个诗人。笔者鼓励其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该学生在课后制作了长达数十页的PPT演示稿,展示了他头脑中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观点。但在其详细展示后笔者发现,这个观点的立足点并非文献史料,而是一款当下非常流行的手机游戏设定,李白则是这款游戏当中一个重要的人物角色。在游戏开发者的设计中,该角色有超常的武功,并且其“绝招”带有某些李白著名诗句的文化意蕴。作为“青莲剑仙”的李白,大致有“侠客行”“将进酒”“神来之笔”“青莲剑歌”等技能,并带有专门的核心技能和武器装备。但这些游戏中的设定是一种纯娱乐性质的人物设定,尽管它脱胎于历史人物所带有的某些文化符号,但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本身恐怕相去甚远。这类对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特长”的过分夸张、想象乃至误解恐怕是当下社会娱乐文化中的通病,李白只是其中之一。学生群体受这种娱乐文化的引导,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出现一种先入为主的偏差,甚至引发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想象。由于各类网络游戏中的李白形象、玄幻修仙小说中的李白形象在当下学生群体中颇有影响,如何正本清源就成了当下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困境与挑战。就李白本人的身份而言,他作为诗人的文化影响力无疑是要大于作为“侠客”的文化影响力的。而事实上李白所谓的“侠客”身份,更多程度上恐怕是他那些潇洒出尘的游侠诗句所引发的、来自后人的浮想联翩。即使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确如某些史料所言,“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1],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也要帮助学生予以梳理辨析。毕竟会剑术的诗人和会写诗的侠客看似区别不大,但历史人物饱含文化影响力的主体形象不应当被相对次要的形象乃至娱乐形象所掩盖,在课堂教学中仍需引导学生分清主次。
(二)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误读
目前高校学生对李白经典诗文的误读主要发生在课程预习阶段,如果教师不予要求,学生疏于预习,自身的语言文学基础薄弱,就很难避免误读。误读的典型表现是“望文生义”。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有一句“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2],其中的“干”指的是“干谒”,即由于对人有所请求而拜见对方的意思。《魏书·郦道元传》载:“(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3]因此这个“干”读音为阳平“gān”。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文言文阅读功底的欠缺,再联系上文“好剑术”的表述之后,便想当然地认为李白“遍干诸侯”的“干”指的是“搏击、打斗”,读为去声“gàn”。但实际上“搏击、打斗”这个义项出现较晚,其用法也等同于我们时下的口语,与李白的表述和意图更是大相径庭。另一种误读是张冠李戴,表现为将李白描述他人的事迹与想象附会在李白本人身上,从而夸大甚至虚构李白的某一特征。例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2],是李白在《侠客行》诗中针对战国侠客风姿所作的夸张与想象。而作为追慕者的李白,其浪漫的想象与自身是否就禀赋这样的“绝招”恐怕是两回事。再如“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2],是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对于道士丹丘生的风姿所进行的大胆想象与称赞褒扬,并不能理解为李白本人能够施展超自然现象的异术。而这类张冠李戴的误读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需要授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及时予以纠偏。
三、现阶段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如何有效消除高校学生群体对经典作家的误解和对经典作品的误读,是当下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除课前设置预习思考题、随堂提问等常规方法外,授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课堂讨论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前述将李白的娱乐文化形象等同于历史人物本身的例子,在纠偏的过程中笔者采取公开讨论的形式,这同时也是出于对其他学可能存在的潜在类似误区进行纠偏的考虑。公开讨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先引导学生们投票表决自身的持方观点,然后自动划分为两到三组,分头收集资料,陈述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学生表述中的“硬伤”部分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投入热情被调动了起来。“理越辨越明”,讨论的过程与结果会给他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和表述的能力。有效、集中的课堂讨论不仅能够调动学习气氛与课堂活跃程度,还能使参与进来的学生享受到通过努力获得知识而非被别人灌输知识的乐趣。除课堂讨论之外,还可以将制作兴趣幻灯片作为平时作业布置给学生,以此加强他们的课后讨论、查资料与思考的次数,同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与认知,进而避免一些常识性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方法,在涉及到学生动手查找资料时,授课教师一定要着重要求学生查找原典、阅读原典、引用原典,一方面保证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养成规范使用文献的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加强他们对作家作品原始资料的接触与阅读程度。
(二)加强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纠误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幻灯片展示及其他形式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了解当下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在发现学生的认知出现偏误时,授课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坐视不理、模棱两可的态度只能使得原有的偏误进一步深化下去。纠正学生认识偏误时应当堂指出,以防还有潜在存在的其他学生的类似困惑得不到解决,甚至以讹传讹。但纠偏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总体而言,商讨的效果优于质问的效果,引导的效果优于命令的效果,使其思考的效果优于使其背诵的效果。同时还应顾及到对方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合逻辑的问题时,应当拿出充分的耐心与包容度。在遇到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建议授课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询问、推导下去,直至对方自觉逻辑有误或者知识储备有待完善,不得不对原先持有的观点进行二次审视与思考,进而自觉纠正偏误。
四、结语
作为现阶段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学鉴赏和审美感悟能力的同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的综合素质与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语文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果说从前是因为部分学生所在专业与古代文学作品解读的关联性较弱,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原因使得大学语文的课堂讲授效果打了折扣,那么在当下社会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已经出现了新特征,需要其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有效的课堂讲授技巧来同社会娱乐文化争夺学生。其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作家本人生平的误解,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区分历史真实与娱乐虚构。同时,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原典,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作品本身的误读,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与人文素养。最后,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误解、误读情况。
[参考文献]
[1]辛文房.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31.
[2]李白.李白全集编年笺注[M].安旗,薛天纬,阎琦,范日晰,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1775,142,506.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644.
作者:高璐 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推荐阅读: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纯母语研究员提供语言服务
多数据库查论文重复率,附降重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审稿,附修改建议
同领域研究员根据您的预期推荐期刊
联合国外同领域研究员,确保专业的指导
签订服务合同,您的信息与权益安全有保障
高效、严谨的学术服务,确保服务有品质
协助服务并非替代式服务,不破坏学术诚信
提供全地域、全学科的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