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中医药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时间:2020-03-27 浏览:178

  通过对中医类贫困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从主、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从三个方面探讨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中医药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路径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富强,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除了身体健康以外,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也极其重要。但是还有部分贫困家庭及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主观幸福感缺失的问题,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不良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成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等外界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影响,高校要对这个问题提高思想重视,采取措施,改善目前出现的主观幸福感缺失的问题。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必须要注重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探索有效的提升路径,从而增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贫困大学生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近十几年,我国不论是经济、文化、教育或是科技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推进。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实现完全并轨,缴费上大学这一政策制度的实施、高等院校的大范围扩招以及三农问题的困扰等各项因素的影响,高校内贫困生也在不断地增多,部分贫困生的问题日渐突出,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内贫困生的数据自1999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60万人,再到2017年的240万人,不断增加的贫困生数量,也使高校贫困生这一团体的问题日渐增多,使多数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因为贫困生不但承受着经济压力,同时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从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来看,现阶段国内在校贫困大学生已高达240万以上,在所有在校生中的占比大约为10%到30%左右,且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是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这样他们不但承受着贫困的压力,同时还承担着因地域、文化等不同所造成的各种心理压力。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较多,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占全国的11.03%,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中医类少数民族大学生现状

  2.1中医类专业的特点

  中医类大学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事业的继承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事的是运用祖国医学担负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工作。其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更关系到中国传统医学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乃至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中医药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一点马虎与差错,这些因素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较大的心理压力[1]。

  2.2贵州少数民族的特点

  贵州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8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2]。贵州的山川纵横交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各民族在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中,在独特的精神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性格。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高等教育的普及、资助政策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走出大山,前往位于其他城市的大学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他们既要承受经济的压力,又要承受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及社会环境改变之间的冲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发展,走进校园,都将会面临新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民经济水平获得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政策,力图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确保中国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而要大量培养一批批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就必定需要教育,对于集中在西部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其重要性更为突出。我国实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可以说是国内高等教育化改革的第一步,关系到国民教育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

  3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3.1客观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父母往往无力支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正常开销,这部分学生会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遇到难题,生活条件较差。不止如此,由于家庭条件的贫困,还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受到歧视、学习压力大、长期不能获得家庭关爱等负面问题,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自尊、自信,如果缺少了家庭、朋友、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他们很容易出现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心理问题。

  3.2主观因素

  在当今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自我概念混乱,导致现实与理想中的自我出现明显差距。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复杂的生活状态,会出现情绪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还存在人格障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经常会否定自己,一点错误的认知模式都会导致自卑、恐惧等心理,缺乏主观幸福感[4]。

  4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4.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决定了幸福感的产生与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一层次的人们就会感受到幸福感,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正确幸福观的树立是非常关键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必须要在主观上对人生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地做好自我定位,减少对他人的嫉妒心理,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品味乐趣,这样更容易产生主观幸福感。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需要革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正目的,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人生,在努力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体验到幸福感,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2认识和接纳自我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为了促进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完善,高校还应该注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科学制定辅导方案,渗透团队心理动力学理论。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比较特殊,比别人更加得曲折艰辛,感慨自己的悲惨命运,进而会怨天尤人,对社会的不公平产生怨恨的扭曲心理,咨询师在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的方式了解其他人的类似境遇,可以用一些名人故事的经历,告诉他们应该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挣扎,用端正的心态去看待,用实际行动的奋斗去克服和解决,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5]。

  4.3人际沟通与合作

  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在理论方面进行教育,还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实际指导。社会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贫困大学生常常存在自卑、自闭的心理,不愿与他人交往,高校应注重组织这类同学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感恩社会的意识,而且当完成预期的实践目标以后,他们也会获得喜悦和幸福。此外,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更深入地理解到我们个人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关系,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开朗、阳光的性格,感受生活的美好[6]。为了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转化不良心理问题,维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家庭支持是排在第一位的,学校要对他们加强物质资金上的资助力度,辅导员要主动做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家长和学生之间亲情沟通的桥梁,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精神层面上进行支持。此外,还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和寝室建设,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培养集体荣誉感[7]。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每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工作复杂,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相信经过每一名贫困生同学的努力、每一名高校教育者的努力、家庭社会的帮助,这部分同学一定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善待家庭、回报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耀辉,李晓刚.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方法[J].青年与社会,2013(5):32.

  [2]邓冰,熊敏,等.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2003,7(27):667-669.

  [3]陈耀辉,陈颜,李晓刚.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亚太教育,2015(11):28-29.

  [4]马晓清.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75-77.

  [5]董濠鋆.地方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分析与提升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42-44.

  [6]殷瑾,赵强.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普洱学院学报,2015(4):90.

  [7]司进立,杨淑云.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2):56.

  作者:陈耀辉 李晓刚 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指导对冠心病的影响 下一篇中医药在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的运用模式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

服务内容

如果您有自己的问题
点击这里 直接找学术顾问沟通

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