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

时间:2020-03-17浏览:109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着若干问题,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提升刻不容缓。该文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价值共创的视角提出了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路径,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

  [关键词]价值共创理论;就业指导课程;高等教育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1],而高校扩招形成“大众化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却频频反映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的“供给侧”高校与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侧”社会之间的不对等。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主渠道,现实教学中以“教”为主的“知识传输”模式阻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2],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起不到实质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结合“95后”学生特点,紧紧抓住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因此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开展自我评估、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及实现就业发展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课程[3]。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课程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使得在校期间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同时能够通过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进而明确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实现更好的就业;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通过授课,能够定期了解社会动态及人才需求,通过授课提升自身的能力,反哺实际的育人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

  2价值共创的内涵

  价值共创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对等的主体共同为自己和对方创造价值的过程,两者在价值共创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对话和互动共同建构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共同确定和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贯穿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和消费体验形成的整个过程[4]。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生产者”,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价值创造者。而在共创价值基础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学的价值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依旧是教学的主导,但教学的过程则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学生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5],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自由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创造就业指导课的价值,实现双赢。

  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教学对象缺乏连贯性,“重两头,轻中间”

  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两个年级,一个是低年级特别是大一学生开展的就业生涯规划课程,另一个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从课程设置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可以对低年级学生展开就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在迷茫中认识自我,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就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通过简历制作和面试的技巧指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在进入职场前了解实际情况。但是这种“重两头,轻中间”的课程设置模式忽略了中间年级同学的就业指导诉求,对象缺乏连贯性,不利于较为系统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3.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形式缺乏针对性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将学生培养成能在专业知识、就业技能、素质等全方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现状、社会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重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理论辅导,缺乏相应的情景模拟、个体指导、就业实践等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形式上仅将教学活动限定在校园内,没有将社会的实际融入课堂中,也没有将学生带进企业感受工作氛围,缺乏针对性。

  3.3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内容,对大学生就业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仅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忽略了实践方面的指导,这种强化教师指导作用的单边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而且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4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

  目前担任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由“两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而在参与就业指导教学的老师们尽管在思想教育中有较好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缺乏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无论是在就业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缺少实践经验,难以达到就业指导的理论化、专业化要求;另一方面,这支教师队伍大部分专业背景都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与广大学生的专业不符,难以在学生就业生涯发展规划中提出专业性的见解,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

  4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4.1以“教”为主导,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务求课程设置全程化

  4.1.1对不同年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大学生一入学,就会在校园环境中不自觉地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①大一侧重引导,唤醒生涯意识。大一新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一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接触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认识专业的同时唤醒生涯意识,探索自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生涯方向。②大二、大三侧重能力培养。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大二、大三是专业学习的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就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加强社会实践。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及基本技能,此时抓住机遇让学生提前进入相关领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作出调整。③大四侧重就业服务。通过前面三年的就业指导,学生已经对未来的就业有了较为明晰的方向,这时就业指导的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就业服务方面,如举办招聘会、讲授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就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等,从而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明确就业目标,为今后职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4.1.2重视实践教育,融入学科专业开展就业指导缺乏实践指导的就业工作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由于缺乏科学的专业引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盲目性、随机性,尽管参与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专业能力方面没有长足的提高,因此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时融入学科专业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足,才能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改进,从而更加科学地规划就业生涯。

  4.2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探索多途径教学模式

  4.2.1案例分析法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课堂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使用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参与案例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对案例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案例分析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多,除日常的理论学习外,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内容,更需要在平时注重材料的整理和收集,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反馈。4.2.2人物访谈法在校大学生由于仍然处于接受学习的阶段,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社会,即使学校提供了多种实践机会,但是接触就业的过程是零散的、印象是琐碎的,因此对社会的了解并不全面。而就业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也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讲解,并没有太多涉及专业与就业的关系。校方通过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接受学生访谈,将其在就业生涯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困难挫折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告诉他们今天的成功源于过去的努力,这种同龄人的身份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就业的理解。4.2.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大学生转变为求职者,通过设置模拟招聘现场、面试现场等环节,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真切感受职场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进一步剖析自身的求职竞争能力,促进求职观念的转变,更加合理地规划就业生涯。除了以上教学模式,还有召开专题讲座、课堂集体讨论等方式,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培养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已经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转变而发生着重大变化,不仅职能发生了转变,更重要的是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出专门的人才队伍,既要有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的投入,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促进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人才队伍的养成,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全面把握形势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面发挥教指委作用》之一[EB/OL].(2018-11-06).

  [2]许倩倩,殷奉.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8):18-19.

  [3]刘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45-47.

  [4]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4.

  [5]刘利,王放.价值共创理论视域下参与式教学师生角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1):71-72.

  作者:何秀玲 谢国富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微课在聋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与高效课堂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