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儒家道德文化与公正观培育

时间:2020-03-05浏览:271

  公正作为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价值指向,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思想有着内在耦合性和通融性。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公正观蕴含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心,将这种人文关怀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进行了理想思考和制度设计,构成了儒家正观的基本框架,它对人的价值主体性关怀、强调德治与善政的治国理念、崇尚和谐社会的理想,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公正观构建的重要思想来源。

儒家道德文化与公正观培育

  【关键词】儒家思想;公正观;新时代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最为深刻的是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过历史打磨和沉淀,蕴含人类整体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并没有消失褪色,相反,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公正思想的价值指向,探索公正观的基本框架,论证公正观的时代合理性,有利于发挥儒家道德文化对当今公正观培育的积极意义,有利于重塑传统道德文化精神,使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公正观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普通民众所普遍接受并践行。

  一、儒家公正观的价值依据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公正思想一直成为东西方社会所共同关注的价值取向之一,不同于西方以社会的基本结构建设中“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1]的伦理路径,中国儒家公正观主要围绕人及人的生存为起点和核心,建立一个合乎理想、和谐的美好社会,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公正理论。儒家道德文化中对公正观的追求并不是直接产生的,是儒家学者在对社会现存道德思想的反思中逐渐产生的。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大量兼并土地,征用劳动力,政治上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西周建立的严格的宗法制度减弱,宗族、血缘关系逐渐瓦解,社会交往复杂化,催生了人民对公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观察到这一现象,围绕人的生存与价值,希望构建一个理想、和谐发展的社会。因此,“在构建德行理论的过程中,先秦儒家首先是通过仁学揭示了德性的一般特征,例如儒家之道作为终极目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首先,孔子在反观现实的背景下,得出“仁”对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和谐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社会公正观的基础,“仁作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境界高于公正,”在孔子看来“合乎仁的不一定都是公正的,但不公正的,肯定都违背了仁。”[3]孔子强调广泛施爱于普通民众,就是有仁德之人,即能将这种仁爱思想普遍于众人;如何实行仁,在行动的肯定方面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反的否定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种思想清晰的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心,暗含了实现公正的现实社会要求。其次,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进行了扩充,要实现民生,就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孟子坚持认为,作为一名统治者必须在道德上达到33•尽善尽美的状态,“王如用予,则岂徒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能做到爱民、保民、养民,社会稳定。公正观由对民众生活生存的关心上升到对统治者的思想道德要求,由此,公正观的实现是与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措施相联系的,统治者只有采取“仁政”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公正,获得民心,相反,不仅社会和谐得不到保障,而且统治基础也会受到威胁。为此,孟子在制度设计层面进行了设想,孟子在孔子“民本”思想中进一步上升为对公正实施的重视,如何将公正更具体的化为实践。再次,荀子在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比孔孟时期更加严重,王权礼制出现变化,诸侯割据严重,并逐渐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社会不平衡加剧,荀子企图用礼制来实现社会秩序来维护社会社会公平,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仁政更多体现了应然的道德境界,它离不开‘礼’的辅佐”[4]。荀子推崇“隆礼重法”的观念,主张“至道大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他的公正理念是基于礼仪统治下的社会体系中的,追求社会平等和谐。荀子的“礼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道德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想最初是通过把握人的利欲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矛盾展开的。按照人性而言,人有“好利”之欲,并且是无限的,而物质财富却是有限的,就产生了无限欲望与有限物质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制礼仪以分之”。在社会生产发展已经出现的不平等的基础上,依照礼对社会的不平等的现象进行调控,体现了在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中追求一种公正价值。

  二、儒家公正观的基本框架

  儒家在认识到人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需要公正来维护人的发展。面对历史中“实然存在”的不公正社会,应该有一种“应然”的公正存在方式,指向的是社会应该有怎样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儒家设计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具体措施,在政治领域实现“仁政原则”,经济领域实现“富民原则”,社会领域实现“共享原则”。政治层面,由于中国古代推行的是人治,执政者必须贤德正直。首先,儒家认为要管理好一个社会需要让公正观落实,就需要通过“举贤才”的方式让道德品质良好的人管理社会,一个有贤能的人在个人品质上更靠近公正,正如朱熹所说:“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朱子语录》),执政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的公正执政能力。其次,儒家认为统治者必须要拥有至高完善的道德,才能对民众良好品德的培养作出示范作用,培养良好的民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统治者的这种品格被民众所接纳,而成为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品质。再次,如果统治者更倾向于个人私利,在个人私利与民众公利间失衡,那么社会公正也难以实现,统治者因为本身的道德的至高性而建立起来的统治权威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失去做王者的资格。因此,这种因为人治中的道德优越性对统治者必须公正执政施加道德约束,显现中国政治中的独特性。经济层面,儒家公正观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首先,在物质水平匮乏的时代,儒家非常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不仅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社会实现经济公正的重要前提。为此,首先,执政者必须从民本出发,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陷入贫苦之中,民众都陷入贫苦,统治者就是去了统治基础。另外,孟子将人民拥有自己的财产看作是统治者“仁政”的标准,有“恒产”才有恒心。其次,在财富的拥有上,孔子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没有,担心分配的不平均而难以满足大多数人生存,在现有的等级制度下,尽量保证中下等平民的物质财富得到较为合理的分配。因此,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并不在乎自己分配到财富的有无,而更在乎财富的分配是否公正。在社会层面,重视民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使社会整体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儒家非常关注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首先,为了扶助贫困弱者,孔子强调“周急而不继富”要帮助在经济上有需求的人,教导做官的弟子用自己的俸禄“以与尔邻里乡党”(《论语·雍也》)。其次,孟子为了帮助弱者在制度上进行了设计,他指出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实行“仁政”,只有保障好这四类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大同”社会,社会才能稳定。荀子也提出,关心弱势群体,实行养民爱民的政策,才会让百姓有安全感,君主才能保住自己的社稷,保护弱势群体是统治者的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得到妥善的安置。儒家将对人的关心贯通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从对民生各方面的关心都体现了公正的思想理念。

  三、儒家公正观的当代建构

  公正价值观不仅是儒家文化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在新时代培育公正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资源,更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的公正观。儒家学者对经济正义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对于当下进一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满足人民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富民“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时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儒家“利民惠民”的经济正义思想,是发展和满足人民经济上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在经济上打好扶贫攻坚战,补短板,创造能够满足全体人民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新时代保证实现公正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公正健康发展,要看社会各阶级是否都分享到了实际利益。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到每个人,贫富差距是否缩小,应尽量做到共同发展,调节过高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新时代公正观的建设的一条合理途径。儒家思想中对正义的追求是古今中外每一民族的共同政治理想。政治上公正的范畴涉及到对权利、义务的划分、利益的分配,当代政治框架下公正的实现主要依靠法制的力量。而一个良好社会的运行,需要强有力的法制和道德双重制约。首先,执政者要实行善政和德治结合,儒家推行的“德治”要求执政者做到政治贤德,注重自身修养,以民为本,实行善政,保证权力的合理实施,形成良好的执政权威。其次,“要管理好一个社会,让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落到实处,本应该有个前提,即社会群体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执政者要倡导公民权利及民主平等,执政者的合理管理与社会成员的平等拥有权利,才能共同发挥作用维护社会正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保证人民利益、尊重民众权利,才能发挥人民才智,做出符合民众要求的、正确合理的决策。当代社会,人民是政治主体,执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完善的制度以及自觉的人民,多方面构成一个相互促进的互动系统,以保证社会福祉与民生利益普遍增进。儒家思想中要实现社会层面的公正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要实现社会公正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案,化解社会利益冲突。首先,实现“人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补齐民生短板,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做到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供养,保障劳动人民在共享共建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样的社会才是“大同”社会。其次,实现教育的公正。儒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对东西部、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的差异予以重视,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平等享受到受教育权。再次,生态正义也是社会公正的一个方面,这主要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间需要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儒家学者历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张“节用”是整个社会的优良品德,发挥儒家中自然观,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才能在人类与自然界中维持一种平衡的发展状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得以延续的思想基础,其中公正又是新时代公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公正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以“仁”为出发点的对人的价值关怀,对统治者“仁政”的价值要求,为达到“利民惠民”而进行了制度设计,这些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相反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升华和更新,其中不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部分会自觉被历史剔除,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将会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家公正观可以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和转化,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2]尚建飞.先秦儒家公正理论的基本维度[J].人文雅志,2011(2):46.

  [3]彭富明.儒家公正观:指向、框架、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13.

  [4]赵昆.孔子公正思想论析[J].齐鲁学刊,2016(6):8.

  作者:徐玉婷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文学期刊与文学观念的关系 下一篇过程哲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