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阁 职称论文发表攻略在线咨询 快捷导航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职称范文
期刊目录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政法论文 文学论文 建筑论文 电子论文 医学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现象

分类:经济论文2020-01-07浏览量:18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沿海城市的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延续千百年的农耕模式外出务工,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从这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农民依靠土地以及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产生的价值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外出务工可以使自己的劳动价值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有效地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条件。那么,国家对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一直有保护价格,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渡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投入,不得不集中所有的社会财富向工业经济倾斜,这也就导致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剪刀差越来越显著。因为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水平,他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物价水平继而直接影响通胀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的粮食价格一度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了快速上涨的趋势,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亲自召开多次会议动用国家储备库的粮食平抑价格,足以说明对其控制的重要性。这种政策上的需求导致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价格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一起上涨,导致了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在耕种上的实现在实际上发生了减值。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出口创汇型企业也得到政策上大力的扶植和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农民离开了守望了千百年的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路。

农村经济发展现象

  另一个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越来越紧密,使粮食的进口和市场化供应不再成为难题,使得即使一部分农民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国家的粮食缴纳和市场供给仍然不受任何影响,更使得这个现象逐步加剧。这种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的集中,为大量的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出口加工贸易的增长提供了庞大的人口红利的支撑,对于我国在近二三十年内的对外贸易顺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养老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老人的心目当中,尤其是农村更为强烈。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导致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老年人的赡养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国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大力度推行城镇化建设,更出台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收和低保扶持的政策。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流失,越来越多的耕地、房屋撂荒,相对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逐步衰败以至于空无一人。由于之前众多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依据当地的农产品的优势,或者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经营的,而人去楼空则是对于这样的经营企业釜底抽薪,使得农村经济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基础岂不是渐入绝境了吗?但事实并非真的如此!对于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我们前面提到也分析过。农村的青壮年劳力为了更大地获得劳动力的价值体现,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平,由外出务工的方式替代了在土地上的耕作。一方面说明了外出务工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要优于以农业耕作为基础的农业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原有的农耕方式的低效率。在获得同等生产价值的基础上,我国的劳动者要付出几倍于其他国家的土地劳动者的劳动力。由于国家有效耕地面积的贫乏,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人均所获得的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因生产效率极其底下迫使劳动者在劳动价值无法体现的情况下离开土地,寻求其他途径。有效劳动力的外出直接引发了本国粮食的耕种、收获的问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越来越紧密,大批的粮食靠进口,已经变成了非常常见的事情,但对于其稳定性和非常时期(如战争、灾害时)的安全性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从经济的角度说,成本直接决定着自己生产粮食还是进口生产粮食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从资源的角度考虑,对于粮食的进口实质上是对土地资源的进口。目前中国的粮食供给一直处于非常安全和平稳的状态,并采取了多渠道、多合作的供给体系,在保证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实现了相互牵制、互为补充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供给安全。另一方面,国家还是颁布了有关耕地18亿亩的红线要求,这不仅保证了国家粮食基础的耕种面积,也保证了在类似于战争时期我们充分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是有基本保证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由于人均所分到的可耕地面积少,导致了单位耕地面积或者单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但为了追求更高的粮食产量,劳动者不得不采用了很多饮鸩止渴、涸泽而渔的方式进行耕种,对于化肥大量的无节制的使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量的可耕地面积的土地土质不断的恶化甚至板结,使中国18亿亩红线可耕地面积的质量严重下降。

  由于有效劳动力的缺少,从表面上看,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土地的荒芜和没有有效利用,而实际上是给了土地有效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对于保持土壤的良性发展是有相当的好处。在此笔者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中国农村未来的土地,一定是趋于规模化,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零碎的土地逐步归拢合并,形成大面积的有效的耕作,用现代化的机械进行大规模耕种,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土地,在新兴经济体之下的农场主还会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领军人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将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克服国内外的干扰因素,每个环节都是在发展中螺旋上升寻求最佳的结果,但由于其出现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发生的,所以在完成了一定的历史使命以后,各个环节终将逐步完善趋于合理,这个艰苦的调整过程也终将会取得圆满的成效。

  作者:覃琴 周群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