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以及指导的思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目前高校扩大了招生人数,所以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逐渐增多,在毕业后的就业方面竞争更加激烈,也成为了国家就业方面的难题。由此,我国的就业制度计划也在不断修改和更新,为了迎合就业毕业生的选择,国家有义务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结业提供良好保障,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正能量。设定的制度主要是针对于贫困大学生,以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推进了贫困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也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1]。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和社会政策的支持下,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有所缓解,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就无法积极的投入择业和就业,内心一直都处于悲观的观念,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也导致了对工作的消极的态度,没有投入过多精力。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压力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压力大很多,他们认为自己身处环境处于劣势,甚至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先天就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注,是需要别人救济的对象,很难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扭转与其他学生的差异。并且从总体上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的改变,压力很大,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暂时得不到良好改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人才短缺的问题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加深[2]。
二针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界定范围分为经济贫困,精神贫困。但是由于是以不同的角度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界定范围,所以研究者对于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分析意见也各有不同,但精神贫困大学生和经济贫困大学生的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同一范畴,但其实精神贫困大学生是属于心理扭曲而造成的,并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构成。贫困大学生的普遍界定主要是无法支付学业费用,所处的生活环境整体水平偏下,家庭过于困难,与普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有不同。总之,对贫困大学生的界定说法有很多,但是也是由于研究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当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也会从分析层次中得出贫困大学生某种程度的差异性。在新的教育体制引导之下,高等院校也实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转变,开始建立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机构,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问题,对贫困大学生开展了全面性的咨询指导,主要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意识,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面前能够直观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贫困大学生相比较来说是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就更应该依据贫困大学生的优势来制订就业计划和规划适应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满足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需求。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态也有很大的变化,贫困生比普通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有利有弊,弊端是这样的想法会使贫困大学生的择业风险意识较浅。因为贫困大学生对于择业的理想值或是期望值相对更高,过于注重自己的价值体现,想要表现自己,但是又难以完善自己,所以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对自身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包括对自己的才能或是所处的环境,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就更容易在就业和择业中产生焦虑孤僻的状态[3]。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侧重于普通大学生的指导方向,是站在普通大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指导。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注重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和就业择业意识。所以以研究的层次来看,深层次的理论偏少,并且还是仅仅止于普通大学生的角度,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指导论文微乎其微,甚至还没有涉及。即使有文章涉及到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但也只限于理论性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引导,学生根本无法受到关键性的教育[4-5]。其实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都局限于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只是全方面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还是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自卑、焦虑心理,又加上自身的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影响,会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产生抗拒心理。所以为了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会完善相应的体系,要积极应对,改善自身素质,找准定位,有正确的价值体现,要加强当代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和谐的交流平台努力完善自己,理性完善自己的学业,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以贫困大学生为主要切入点,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意见,特点以及就业大学生目前的状况所结论的贫困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并且也根据整体教育环节开展的研究,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理解和研究展开系统化的归纳和梳理。了解目前研究情况,根据目前最新的状况改善教育方针和指导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规划引导路线,能够在明确的研究中取得具体化的成效,在现有的情况中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全面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确定贫困大学生或者是普通大学生的方向,通过分析研究,得到最适合最正确的选择[6-7]。
三就业指导教育
全方位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1)认知指导;因为出社会后极少数是依靠家庭关系的就业,并且就业后的效果并不乐观,很难实现自身价值,因为就业竞争的主要靠的还是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依靠一时的捷径是难以长久的。(2)知识指导;高等院校要极力引导贫困大学生认真对待课堂时光,抓住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并且还要号召贫困大学生利用一些空闲时间来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快速达到对自身的要求,在就业择业方面更加容易。(3)能力指导;要求贫困大学生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号召能力;实践操作还能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4)心理指导;高等院校还要在适当的实践开展与心理学相关的讲座,能够系统化的控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治疗,改善对自身的态度,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素养,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5)职业精神指导;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往往只在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单位,只注意学校的功利问题,对大学生的真正的关注意识更是薄弱,所以依照这一点,还能利用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从而影响学校其他学生,学校又大力度的关注了贫困大学生,使贫困大学生成为学校的榜样,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信,还能再在一定程度中对其他大学生起到了影响,这是属于一举两得的方式[8]。
四结语
其实国内业界的对于贫困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资助政策与体系,就业心理,思想认识,就业援助和扶持的方面,并于客观的了解贫困大学生这方面的特殊性,现象描述的观念多,而真正的深层次分析事例却较少,就不能深度的解决这系列问题。定性的研究多,而真正的实践研究却微乎其微,难以达到真正的解决效果,零零散散的建议,是没有归纳性和系统性的,表面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是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要真正的了解高等院校在社会的影响之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会有哪些改善,还要着重了解大学生对于求职意向是如何理解的,包括了解大学生是否对于自己的权益维护有怎样的看法,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就业程序,再进行下一步规划。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4):60-61.
[2]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0-125+131.
[3]郭新科.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论以人为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构[J].学理论,2014(30):293-294.
[4]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78-82.
[5]毕纪伟.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07.
[6]殷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7]周广阔,寇建中,孙德祥.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2):37-41.
[8]宋林林.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作者:邱梦凡 孟奇恺 刘玉君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