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古建筑保护现况与相关问题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流坑村古建筑现状实地调查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流坑;古建筑;保护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环流,长街深巷纵横交错,祠宅楼坊鳞次栉比,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流坑村以其村落布局、建筑规模、生态环境、人文风情、装饰艺术等,展现了抚州历史文化,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流坑村古建筑现状
流坑村规模宏大,基本保存仿里坊制的平面格局,以“七横一竖”的主巷道划分街巷空间。现存500余处新老建筑,数量众多,历经千年风雨的洗涤。在所保存的260多处古建筑及遗址中,明代的仅存19处,清代的占大多数,还有18处重要建筑群。古建筑形式多样,各具风貌,既有古典风范的民居邸宅、造型别致的庙宇建筑、宏伟壮观的宗祠建筑,也有不同功能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戏台、牌坊等,以及水井、风雨亭、码头、古墓、古塔遗址等,基本涵盖我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流坑村内还有以血缘关系或数代同堂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如“大宾第建筑群组”、“星第门建筑群组”、“思义堂建筑群组”和“处仁门建筑群组”,前后共墙连体,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出入是门[1],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布局。主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以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双坡屋顶为外观风貌;内部多为一层半楼式的木质构架,一至三进、三开间,中为厅堂、两侧置房,于屋前端和厅堂之间设置天井。这些古建筑都是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一体,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是代表着流坑文化的遗产和积淀,也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价值。(1)状元楼。位于村西棋盘街旁,坐西向东,是硬山式重楼。平面呈正方形,楼为两层,下层前后门直通,前门北侧有木梯通二楼;上层为祭堂,门楣上有“状元楼”大匾;正中有神阁,内设神台。作为楼阁建筑,具有表彰功名、藏书阅览和供文人雅会功能,是全村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从上可俯瞰村落全貌。(2)文馆。位于村北陌兰洲之西,坐北朝南,是流坑村至今仅存最大的书院。主体为三进砖木结构的建筑,堂、庑、池、桥、楼、阁齐全,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典型的古学宫建筑,说明流坑先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文风之鼎盛。(3)仰山庙戏台。古时的戏台与神庙配套而建,是演戏和祭神等集体活动的场所,现仅存仰山庙戏台,为舞台、看场、四角亭和神庙为一体的建筑,反映流坑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注重装饰,内顶设置藻井,亭上的雀替、硬挑和斜撑均以木材精工雕琢,富有寓意。
2流坑村古建筑群保护存在的问题
流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大部分古建筑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国家每年拨款修葺和维护这些重点建筑,基本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并未开放参观,游客基本只能沿着鹅卵石巷道参观古建筑外景,不能充分了解古建筑艺术之美和文化内涵。由于流坑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较弱,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忽视非重点建筑的保护工作,流坑村内非重点建筑情况不容乐观,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非重点建筑无人居住,外面落锁,逐渐荒凉破败。部分非重点建筑内仍有人居住,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废气对建筑内部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古建筑木质结构的易燃性和村民乱搭的电线等也使古建筑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对部分非重点建筑,居民乱拆改建,甚至占用巷道、空地等公共空间新建临时建筑,使古建筑失去原本风貌,与古村落整体景观极不协调。流坑古建筑群外部空间环境遭到一定破坏,如各种电线沿着街巷架杆布置,在古建筑架杆晾晒衣物,局部外环境碎石、杂草丛生,龙湖湖面漂浮绿藻、垃圾,水质浑浊等,影响着流坑村的整体环境。
3流坑村古建筑群保护模式探索
根据流坑村古建筑群的现状,追究其原因,第一,对重点古建筑来说,开放力度不足,与非重点建筑未形成有机整体,反映出古建筑保护区缺乏整体规划,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第二,对非重点建筑来说,缺乏保护修缮资金,而且不能满足原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第三,缺乏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专业人才。第四,当地居民及游客缺乏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保护流坑古建筑群,对于破坏行为做出惩戒措施;政府应将非重点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产权、使用权、管理权分开,大力引入社会资金,可尝试徽州古村落的“认领保护模式”,即对认领保护的古建筑不能破坏或改变其风貌与结构,不能私自增加建筑物或构筑物,认领人提供保护资金后,可根据资金数额,在修缮完好的古民居内享受生活与居住等权利[2]。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应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使居民有自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以附近高校、科研单位等其他专业研究机构为依托,特别是对非重点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绘工作,进行数据采集,逐步建立数字化古村落信息模型,为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流坑村古建筑群管理机构利用当地居民建立一支专业的古建筑修缮队伍,定期进行培训授课确保古建筑修缮工作有序开展。挖掘非重点古建筑的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尝试体验式旅游模式,使重点古建筑、非重点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一个整体,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例如,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对非重点古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可置换成民俗展览馆,以增加文化展示空间。
4结束语
流坑村古建筑群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也是历史文脉之所在。这些古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集建筑、环境、传统文化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古建筑群,深入挖掘其内涵,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对抚州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千年古村——流坑[J].北京规划建设,2006(2):99-102.
[2]王立武.黄山:个人可认领保护古建筑[J].现代城市,2010,5(2):58.
作者:周煦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