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服务的平台
关闭

职称阁

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

SCI论文、SSCI论文、AHCI论文、
EI论文、著作出版、专利申请

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

点击咨询

农业科技推广怎样服务三农

时间:2018-12-06浏览:172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农业科技推广怎样服务三农的相关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农业科技报道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农业科技推广怎样服务三农

  关键词: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受众需求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进一步凸显。小麦育种取得了哪些进展?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如何?高光效育种、绿色投入品、智能作业机械等农业技术研发进程如何?农业科技报道作为“三农”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传播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关注度较低。相较于农村改革、农业生产与经济、农村先进人物等常见选题,农业科技报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是属于科技成果展示,又是“三农”工作宣传,在当前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推进“三农”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本论述将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报道的价值、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农业科技推广价值

  首先,农业科技报道可以有效传达市场信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是农业的三大特点,掌握信息就是掌握先机。苹果矮化密植、小麦矮秆抗旱抗倒伏新品种、春耕地膜覆盖、冬季大棚蔬菜栽培……农业科技在农事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报道主要是农业信息的服务者,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农民掌握信息,助力生产,更是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渠道。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仍旧较低,学习、运用科技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大多只能靠经验,而由农业部门组织的技术推广通过层层传递,到达田间地头存在一定滞后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科技报道则会在最新技术成果展示、优质农产品选择方面发挥优势。2018年9月,张掖市举办2018年全国“三秋”农机化技术暨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笔者现场观摩燕麦草、苜蓿和青贮玉米等作物机械化播种、植保、收获、摊晒、搂草、捡拾打捆、包膜、集装车等生产环节的40余台农机演示,甘肃省在牧草产业技术成果应用已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推广水平仍旧有限,农业科技报道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其次,农业科技报道对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有着重要作用。农民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当前,广大农民仍旧思想保守,遇事喜欢走老路,采用惯性思维,小富即安、安常守故的观念较为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再加上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对各类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够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借助好的农业科技报道,在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畜禽新品种过程中,通过宣传、引导农民试种、试养,尝到了甜头后,特别是大面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应用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让农民见到的增产增收效果使他们信服,农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知识,会主动地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积极发展生产,主动去做“土专家”“田秀才”。拥有了技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农民,才能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再次,农业科技报道也可以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多样化信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进入到技术创新跟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新阶段,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基本功能是把“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1]。好的农业科技报道信息平台是展现国际前沿技术、国家发展技术瓶颈和基层农业生产需求的重要阵地,为科研人员探索研究方向提供着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参考价值。《光明日报》2013年4月11日刊登《我国蔬菜育苗产业面临三大问题》[2],借助一次农业技术经验交流会,提出了蔬菜育苗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报道不仅阐述了产业技术交流成果,更是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建议,为相关行业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2017年10月16日,新华社做了《“巨型稻”2.2米高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3]的报道,“巨型稻”开始在各地开始试种,对不同地区“巨型稻”的种植研究也更为深入。

  2常见问题

  农业报道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于专业化的阐述限制读者理解,报道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在当前媒体行业“标题党”“点击率”的影响下,一则报道如果不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即便具有一定新闻价值,也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农业科技报道的本质仍旧是科学知识,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内容已经横跨多个学科,专业术语名词庞杂量大,数据、图片、公式日益复杂,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行业人员或科研人员才能快速掌握信息核心,了解其中的逻辑和信息的价值。如何让信息准确传达,如何引起受众兴趣,迅速把握信息要点或是让受众获得所需信息服务,正是做好农业科技报道服务的关键。农业科技报道不成功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没能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和热点,缺乏时效性和应用性。看似深奥的农业科技成果其实是关系着国计民生、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进步,然而部分行业记者只是简单报道成果本身,而没有阐述科技成果与日常生活及生产应用的本质联系,对于平日被大量信息淹没的读者来说,对农业科技报道视而不见是必然的。举例来说,《农民日报》在2018年9月25日刊登了《“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种植面积数第一》[4]一文,“中黄13”这一大豆品种累推广1亿亩种植面积是读者接收的第一个信息点,如果没有更令读者关心的信息,这则报道很快就会丢失读者的关注,因而在报道中,记者在小标题中提出“蛋白质含量超过45%,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这就与普通读者的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准确把握住了科技信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新闻报道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广大农民朋友对春耕备耕、夏季除草防病虫害、秋季收割、冬季防冻等农事活动的相关报道都会格外关注,很多媒体对这些“常规”报道缺乏重视,农民读者的信任度和关注度都会下降,对其他农业科技报道更是缺乏兴趣。缺乏分众化传播和受众参与度低是当前农业科技报道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农业科技报道的受众不仅仅是农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都是农业科技报道服务的主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收入水平,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多元化的受众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必然是不同的。农民群众需要农业生产技术,涉农企业需要合作对象和产业品牌管理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了解市场行情,乡镇干部需要政策解读,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了解技术前沿动向。农业科技报道选题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对受众需求的准确把握,很难深入人心,赢得受众的认可与信赖。要打破“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形式,体现积极参与的意识,实现双方平等的互传模式[5]。否则,没有发声的渠道,没有需求的传达,仅凭单向传播的农业科技报道发展只会停滞不前。

  3如何更好地做好农业科技报道

  要抛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农业科技报道。“大棚蔬菜秸秆还田”“种子越冬贮藏”“秸秆青贮技术要点”以及新型智能肥料、纳米农药、节水控污、生态养殖,再到收割机、拖拉机、喷灌设备的改进更新,农业科技知识纷繁复杂,时时更新,记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要提升对科技知识的驾驭能力。采访过程中,记者则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零开始”提出问题,要学会将复杂深奥的技术原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来,通过故事化、寓言化传播,增长其知识,培养其思维[5]。同时要及时为读者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即便没有知识积累储备也能明白技术攻关、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和进步性,对这些知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效增强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有着重要意义。要紧紧扣住科技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农业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应用、学术活动的报道,以科研人员先进事迹的报道,在保证真实准确客观的基础上,要紧密与农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农民群众和行业人员才会关心,会主动接受信息,甚至是参与互动和技术应用推广。举例来说,笔者在参与2017年甘肃农业博览会的报道中,在《农业发展的“钢铁力量”》[6]一文中,通过采访技术人员,简要地阐述了一款新式驱动耙的研发过程,将技术难点攻关和农机在田间管理的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展示了农机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也为有需求的农民读者提供了农机选择。再好的科技发展始终要回归到对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好的农业科技报道要紧紧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明白农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期盼。做好农业科技报道一定要有服务意识,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互动性,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要尽量实现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针对农民群体,侧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针对涉农企业,要侧重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农业品牌建设的报道;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侧重市场行情分析和最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介绍,针对基层干部,要侧重国家及各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政策宣传和解读;针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则要突出国际国内最新技术创新突破的报道。要做到农业科技新闻宣传工作提前计划,规范执行,高层次、多角度地深度报道,真正提高农业科技新闻宣传报道质量[7]。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行业人员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对话,既有技术切磋,也有思想交流,更有需求反馈,农民参与的程度越高,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表达得更充分。

  4结语

  当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农业新闻宣传报道对推动“三农”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极其重要。农业科技报道是“三农”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记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科研方向发展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宣传报道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没能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和热点及缺乏分众化传播和受众参与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业科技报道不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要做好农业科技报道,记者一定要坚持改文风,把握好科技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互动性,让“沾泥土”“带露珠”的农业科技报道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推动“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征国.农业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胡其峰.我国蔬菜育苗产业面临三大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11.

  [3]董瑞丰周勉.“巨型稻”2.2米高中科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EB/OL].

  [4]李丽颖.“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种植面积数第一[N].农民日报,2018-09-25.

  [5]方文明,吴奕敏,江晓庆,等.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中的优势和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218.

  [6]薛砚.农业发展的“钢铁力量”[N].甘肃日报,2017-9-14.

  [7]门惠芹.做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工作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2(12):259.

  作者:薛砚 单位:甘肃日报社

学术顾问解答 快准稳
上一篇农业机械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 下一篇民生观下的三农问题优化相关策略
返回列表

了解并选择服务可填写信息

注:学术顾问稍后添加您,可放心通过